一、 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必要性分析
1.高等教育財政危機與教育本質上的成本遞增之間的矛盾
教育經濟學理論認為,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是一種成本遞增的產業。盡管教育被認為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征,不像交通運輸業、制造業、通訊業等行業那樣與技術更新的程度密切相關,但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應該而且必須反映并代表社會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科技水平。因此,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配置先進的教學儀器和設備,特別是為高等教育界的師資提供令人羨慕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以吸引優秀人才,是高等教育能否培養出高質量、高水平人才的關鍵。理論界普遍認為,處于穩定良性的財政狀態中的高等教育系統,為保證高等教育的質量,即使在控制了物價上漲等因素的情況下,高等院校的生均成本也應該呈遞增的趨勢。但是大量事實表明,許多國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生均成本下降的情況,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陷入了財政危機。在我國尤其如此,國撥高等教育經費不足是我國在相當長時間內的國情。我國是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大國,擔負著對2億多人口實施正規教育和7億多社會勞動力進行教育培訓的繁重任務,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1年的統計,中國教育公共支出約占全世界公共支出的1.04%,而負擔的三級正規教育學生數卻占世界總數的17.9%。近年來,我國本來已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的政府財政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比例又從1978年的32%降低到1996年的10%左右,導致預算內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不僅難以實現4%的目標,反而連年下降,從而與國際教育經費投入平均水平的差距日益加大。面對這樣的基本國情,要根本解決高等教育辦學經費不足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單靠國家增加撥款是不可能和不現實的。要改變這種情況,實施成本補償政策具有積極意義。
2.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需要成本補償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極大的增加了對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而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極大的增加了高等教育機會的需求。在這種來自社會和個人的雙重驅動下,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僅以近兩年為例,1999年,高等教育本專科共招生275.45萬人,比1998年多招66.95萬人,增長24.31%,其中普通本專科招生159.68萬人,比上年增加51.32萬人,增長15.6%,到2000年普通學校招生220萬人,比1999年多招生60.32萬人,增長35%,比1998年幾乎翻了一番。另外由于種種社會和技術的因素,高等教育的成本也不斷增加。我國高等教育的總支出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每年20多億元劇增到90年代中期的每年300多億元。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社會收入的分配結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國家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78年的32%降低到1996年的10%左右,而居民個人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則大幅度提高,從1978年的45%增加到70%以上。這就表明,從總體上看,居民個人的經濟能力有了很大增強。于是造成了這樣一種局面:一方面,在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的強大推動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另一方面,由于國家財力有限,對高等教育的撥款遠遠不能滿足高等教育發展對經費的需求,使得大學處于經費嚴重短缺的困難境地,既影響到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影響到大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改革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由國家統統包下來的高等教育投資體制,建立起新的高等教育成本補償機制,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從國際上看,在許多國家,20世紀80年代高校的在校生數量急劇增長,而財政支撐的實際水平急劇下降,對萎縮的公共資源的競爭是嚴峻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高等教育注冊生數年均增長率分別為:低收入國家8.8%,中等偏下收入國家6.6%,中等偏上收入國家6.2%,高收入國家4.3%。而與之相應的公共高等教育消費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3%、-9.1%、-4.6%、-0.9%。生均公共高等教育消費水平的惡化令人瞠目。世界銀行推斷,近幾年暗淡的經濟前景,將使得增加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資助希望渺茫。所有發展中國家令人擔憂的財政現實使人堅信不可能增加公共經費來實現高等教育的質量改進和規模擴大。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都增加了對高等教育的成本補償,并取得可觀成績。
二、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合理性分析
高等教育過程中的成本支出是有收益的,它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等諸多方面都得到了發展,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知識技能,形成了許多同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相適應的思想品格和行為規范。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高等教育的成本支出可以看作是一種投資,一種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是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這種人力資本在經濟學上具有同物質資本的基本特性相類似的性質,即,它是帶來一定經濟收入(或其他收益)的源泉。一般說來,高等教育投資的這種收益可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收益。狹義的社會收益是指受高等教育者比未受高等教育者為社會多創造的財富,例如,多納的稅金等等。廣義的社會收益指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可以為社會經濟與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資源,而且可以從整體上提高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改善社會的文化氛圍,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等多方面的社會收益。二是私人收益。一個人如果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當這些知識和技能通過勞動力市場進入生產過程,就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就會導致較高的經濟收入。高等教育還可以使人們在思想品德、社會聲望、文化修養、審美情趣等諸多精神方面獲益。根據世界銀行的教育經濟學專家薩卡拉波羅斯長期研究的結果表明,一般說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是很高的。尤其是在人力資本存量相對較小的低收入發展中國家,教育投資的收益率遠遠高于物質資本的投資收益率;而教育投資的個人收益率通常要高于社會收益率。因此,按照收益者應當分擔的原則,從高等教育中收益的個人也應當承擔投資。并且高等教育已不屬于義務教育的范疇,不應再占去國家對教育預算內支出的大部分。
三、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可能性分析
從我國收入分配的新格局和人口年齡結構的新特征出發,可以為中國家庭和個人分擔教育經費的現實可能性提供有說服力的觀點和論據。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政府財政統計數據(數據略),近年來中國財政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僅大大低于多數發達國家的水平(一般低于20個百分點以上),而且還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中國國民儲蓄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也躋身世界各國前列。因此,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近年來中國國民收入分配明顯向個人傾斜。另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估算(數據略),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負擔系數,即被撫養人口占社會勞動年齡人口(15-65歲)的百分比,從90年代開始已經明顯接近甚至低于許多發達國家,并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從以上宏觀統計指標看出,中國家庭和個人在一定程度上具備進行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潛力。
四、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從長遠角度來看,高等教育的成本補償政策改變了少數人獨享國家公共教育資源的局面,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趨于更加合理,而且促進了社會成員就業機會的均等和收入管理的縮小,是有利于社會公平的,但從現實微觀層次上看,我們就不能不承認大學收費對那些的收入家庭的學生來說的確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負擔。這一政策使家庭收入水平不同的學生在進行是否上大學的決策時,處于某種程度的不平等地位,從而影響受高等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為了避免使低收入家庭的青年因交不起學費而對大學校門望而卻步,在實行大學收費政策的同時,一定要制定必要的配套政策,因而應注意:
1.成本補償政策必須與學生資助政策配套實施,才能改善低收入家庭子女在高等教育機會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從而真正發揮成本補償政策對社會公平性的促進作用。
2.成本補償的比例即學費標準的確定至少需兼顧以下兩方面。(1)社會的心理及經濟承受能力。從世界銀行近些年統計的30多個國家公立大學收費情況來看,學費占經常費用支出的比例從4~40%不等,大多數國家在20%以下。我國有自己特殊的國情,應審時度勢,慎重而適當地確定收費標準,且不宜在短期內提高過快。作為發達國家的英國,在這方面是有過教訓的。該國學費收入占大學總收入的比例曾經從1988-1989年度的15%猛增到1992-1993年度的34%,引起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反抗,1993-1994年度又不得不恢復到原來水平。(2)確定學費標準時應注意需求的的價格彈性,要關注當學費提高時,來自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學生群體對教育需求的變化。當然,來自富裕家庭學生群體的教育需求是“無彈性需求”,學費標準的變化基本不會對其需求產生影響;對于來自經濟困難家庭的學生群體而言,無論學費高低,他們都沒有支付能力,主要靠資助來完成學業。而對于那些勉強能夠支付學費的中等收入家庭的學生群體而言,其教育需求對價格的反應非常敏感,是典型的“彈性需求”。如果學費增長數額超過這類學生群體的經濟能力,則或者會制造新的不平衡和不公平現象,或者會加重大學用于學生資助的經費負擔。因此,調整學費標準時,應主要關注中等收入家庭學生的彈性需求,防止政策的變化對社會公平性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