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先生的《魯迅傳》(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是眾多魯迅傳記里不可多得的佳作。雖然林著因沒有寫完而成為學界一個極大的遺憾,但對有心的閱讀者來講,從“書”的角度來看,讀林著,在“方法”上該有不少的收獲。
寫序的方法
序是孫玉石先生作的,雖然他謙遜的稱自己的文字是讀后感,但確實是少見的誠實、豐厚而切切實實的序文。我以為,著作的序文就是著作本身和讀者之間的橋梁,序的職責應當幫助讀者更好、更到位的走進著作之中。孫序雖長,近兩萬字,有25個頁碼,但讀起來卻有一種牽引力。在第一節里,介紹了林辰先生撰寫《魯迅傳》的基本情況。第二節里,由林辰《魯迅傳》七、八章產生的推想。使讀者可以明白林先生《魯迅傳》寫作的一些情況。第三節(例談林辰的考證方法)和第四節(例談林辰對魯迅輯失工作的研究)是序文最有分量的部分,孫先生沒有泛泛的贊揚林先生的考證和研究,而是深入到林著的文本內部,有理有據的分析和闡明林先生的研究思路,讀起來饒有興味,讓讀者充分領略到林先生的學術敏感和嚴謹,也可以讓有心人揣摩到考證的理路。第五節,從作家傳記寫作中必然涉及作家作品的普遍做法衡量,對林著作了估評,既從側面指出了林著的欠缺,又中肯的評價了林著對作品有限的評價文字的準確。第六節,孫先生聯系自己跟林先生的實際接觸和所受到的教益,從學人的角度介紹林辰先生的治學精神。讀來有切膚之感。大凡有書出版,多有序文,但我們見到的序文更多的是泛泛而談,有的甚至顧左右而言他,跟著作本身毫不搭界。說孫序是“切切實實”的,主要在于序中對林著的深入研究和對讀者懇切的導引上。讀孫先生的序文之所以會有一種被吸引的感覺,原因是他作序的態度和方法本身就是學術性的!這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態度。
研究的方法
所謂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指林先生對資料的鑒別。當年,孫伏園、曹聚人等一致推舉林先生是《魯迅傳》的最佳作者,理由就是林先生有《魯迅事跡考》問世。無疑,林先生是在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組織不成片段,連一鱗一爪也不免被淡忘了”(孫伏園語)的時候研究魯迅生平,首先有拓荒者的勇氣,也是研究魯迅生平以為撰寫《魯迅傳》首先碰到的且必須解決的問題。他的拓荒,一開始就表現出極高的學術起點,不是那種“但開風氣不為先”的草草。他的研究方法和治學態度,孫伏園先生在《魯迅事跡考》的序文里有恰當的揭示:“傳記作者必須對于材料有廣博的知識,有的是他要選取的,有的是他要作旁證的,有的是他必須知道但未必有選取價值的。這三類材料,在這拱衛傳記的數百篇論文中,必須盡量的羅列著。林辰先生這十篇論文里面,就包含了這三類材料?!睂O伏園還說:“羅列材料之外,便是方法的說明。傳記工作的初步條件,只是方法的細密與謹嚴?!殖较壬@十篇論文,都代表了極細密謹嚴的方法。無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排列材料的方法,辨別材料真偽的方法,都是極細蜜謹嚴的?!?/p>
沒有對材料的研究,就不可能有傳記的寫作。孫伏園先生對林辰先生在方法上的揭示啟示我們,從排列材料、辨別材料、解決問題三個方面著手,可以進一步接近林先生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問題意識。林先生的問題都是對理解魯迅非常重要而當時又存在著種種誤解和差錯的問題?!遏斞冈牍鈴蜁甲C》一文,是針對許壽裳和周作人各不相同的意見而作的;《魯迅歸國的年代問題》是針對魯迅的自述、李長之的說法和許壽裳的說法各不相同相差竟有一年時間的情況下考證的;《魯迅北京避難考》一文,是針對許壽裳、歐陽凡海、魯迅著作中對這個問題很有出入的表述而作的。對《紅星佚史》的考證,是由于世驥先生在《天下文章》第五期上說《紅星佚史》是魯迅翻譯的。這些有明顯分歧的問題若不解決,魯迅的傳記簡直沒有辦法下筆。另外,有的問題是魯迅生平事跡中重要的和無法繞過的問題,林先生也毫不含糊的作為問題來對待。他在《魯迅的婚姻生活》里說:“研究一個偉大人物,有些人往往只從他的學問,道德,事業等大處上著眼,而輕輕放過了他的較為隱晦,較為細微的許多地方;這顯然不是正確的方法。因為在研究上,一篇峨冠博帶的大文章,有時會不及幾行書信,半頁日記的重要;慷慨悲歌,也許反不如燈前絮語,更足以顯示一個人的真面目,真精神?!边@話,顯示了林先生對學問之道的精明。到此,我們可以看出林先生選取問題的特點:(1)傳記需要解決的問題——不論大??;(2)有疑難和誤解的問題 ——不論有多大難度。
當問題選取后,研究的一切工作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林先生的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借助孫伏園先生的概括來說明,即排列材料、辨別材料、解決問題上辨證的過程。排列材料上的辨證特點,我以為首先是敏銳。敏銳使林先生能恰當的抓住當時條件下所能發現的材料。其次是不唯名家是取。第三,以事實本該有的邏輯來排列。排列材料和辨證材料是無法截然分開的,而辨別的過程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階段,直接關系問題的正確解決。在孫玉石先生的序文里,以魯迅避難為例,作了很好的闡明。在此,我們再以《魯迅在北京避難考》一文為例來說明。
林先生通過對許壽裳《魯迅年譜》的記述和他的《魯迅的生活》有關文字的對比,發現了不一致的地方,怎樣斷定這個問題?林先生的辦法是“看他們的根據”。歐陽凡海的根據是許壽裳的《魯迅年譜》,所以就自然在下一步的考斷中排除了。林先生又排列了魯迅《朝花夕拾》里的有關文字,才看出許先生在《魯迅的生活》一文里的有關文字的根據是魯迅在這里文字的記載。隨之,林先生發現在魯迅離寓避難的時間上,許先生和歐陽凡海的說法相差有一個月的時間。林先生再根據魯迅《朝花夕拾》里“前兩篇”和“中三篇”(魯迅語)的寫作時間來推,寫作最遲的是《無?!?,即在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再根據〈無?!凳窃凇傲麟x失所中寫的”的話(魯迅語),推定魯迅避難結束回寓的時間“最早亦必在六月二十三日之后”,由此,發現了“兩者相差一月”的問題。同時,魯迅當時離寓的時間仍是一個問題。林先生根據魯迅在三一八后參加悼念活動和《淡淡的血痕中》的寫作時間,推定魯迅離寓的時間應該是“三月二十六日至四月八日”之間,但是他在魯迅《一覺》的文字中敏銳的發現寫于四月十日的文字里竟有魯迅自己家里情景的描寫文字,也就是說,離寓之后他仍然在家,這顯然解釋不通,林先生被難住了。他解決的辦法如孫玉石先生所言,注重現代手段——向當事人許壽裳詢問。許先生的回答證明了那描寫的文字確實是魯迅家的情景,隨后,林先生又在魯迅《北京通信》里再得到證實。最終,林先生得出了魯迅離寓的時間應該是“四月中旬”。本文認為,林先生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上,值得我們重視的是:(一)他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二)解決問題,主要先排解和鑒定各種說法的根據所在。(三)重視魯迅文章的寫作時間,把它作為自己判斷和鑒定的一個比較看重的根據。(四)以魯迅文章中的文字表述做參照,對自己的推斷再做限定。(五)注重向當事人請教。
注釋的方法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林辰的《魯迅傳》,就會發現它的注釋很有特點。大的方面分兩種。一是隨文注釋,主要是注釋行文中引文的出處。另一是文后注釋,在每一章后面都有一定數量的注釋,也正是在這里的注釋,顯示了林先生的與眾不同處。八章里共有45條注釋,數量上并不算很多,但是我們如果仔細推敲,這里的注釋確實是一種典范。本文認為,林先生的注釋,首先考慮到讀者的閱讀需要,并且把讀者設定為有研究興趣和能力的讀者。而注釋的文字,是親切而攀談的口氣。如在第二章對《天演論》的注釋為:“《天演論》木刻本,出版于一八九八年,故魯迅于一九00年即可得見,那時是剛剛出版一兩年的新書。”(35頁)再如第134頁里對 正文的“《李斯》是在廈門作的”的注釋:“《漢文學史綱要》,為廈大及中大講義,故編著時代應為一九二六年下季至二七年上季。但《魯迅三十年集》紙函上‘著作年代’所注為‘一九二七至二九年’。茲據《兩地書》以下各條:‘我對于編文學史講義,不愿草率,現已有兩章付印了’(十月四日函);‘講義已經一共做了五篇’(十一月一日函);‘現對于校事,已悉不問,專編講義,作以結束’(十二月十四日函),故我斷定至少前五篇為在廈大時作?!边@種注釋,其實表明了一種研究的過程。
對后學來講,讀這樣的注釋文字,不僅能受到一種學術道德的熏陶和提升,還可以從林先生的推論過程中學到一種考證的方法。這在今天出版的許多學術著作中是很難看到的。今天的學術文本,在注釋方面,常見的是對所引文的出處性的注釋,再細致一些的話,是在意思上延伸性的注釋,絕難見到像林先生這樣方法性的注釋。更有一些在注釋上糊弄讀者的做法,已經屬于學術腐敗的層次了,不說也罷。另外,林先生的注釋還有誠實的特點,有一分根據,說一分話。即使在他當時無法確斷的事實,也連自己的存疑和盤托出。典型的是在115頁里的“注五”里說魯迅校《嵇康集》的事情時,林先生老老實實的道出自己并沒有親眼見過魯迅所依據的黃刻本和叢書堂抄本的實情。也承認這是一種“冒險”。林先生老實的學術態度,一是承認自己確實沒有見過原刻本。二是由此看出如果他當時有條件看到原刻本的話,他會以原刻本為根據,對魯迅所校再作校對??闯鲞@一點,我們難道不更佩服林先生的學術操守嗎?
傳記的方法
林辰先生考證、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寫《魯迅傳》。從他這半部《魯迅傳》的寫法來看,對今天的魯迅傳記寫作也頗富教益。關于魯迅的傳記出版,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作家中最多的一位。但是,沒有一部叫人完全滿意的。有的極盡鋪排;有的史料出入很大;有的難于和傳主接近。林先生作《魯迅傳》時,國內有歐陽凡海先生的《魯迅的書》問世,但是,正如當時的《中學生》(月刊)(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第一八○期)上刊登的署名“Y”的文章里說的:歐陽凡海先生的《魯迅的書》“還只能算是一些研究資料的分類累積,這些資料又大部分采自魯迅先生自己的回憶和雜文,而且又只敘述到大革命為止?!毙√镌婪虻摹遏斞競鳌?,雖然是寫的最早的魯迅傳記,但是“確實比較簡陋,收集資料不夠完備,有些地方用引文代替了艱苦的著述,使人讀后有欠缺之感。另外,作者對雜文的時代意義的估計,對魯迅先生幼年生活如何影響后期思想的理解,對魯迅小說的分析和認識等等,都有欠缺之處?!保ā遏斞秆芯繉W術論著資料匯編》第四卷第三頁)曹聚仁先生對當時的魯迅傳記的評價是:日本的佐藤春夫的和小田岳夫的、竹內好的,因為“他們都不十分了解魯迅之為人,所以寫的都不十分好??墒牵顗牡聂斞競鳎炊峭跏矿鋵懙哪且徊浚喼辈皇莻?,全傳有三十多萬字,最多也只有四五萬字值得保留,他簡直不懂得剪裁?!保殖街遏斞競鳌返诙侔耸摚囊陨系脑u價文字里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魯迅傳記主要有以下不足:(1)偏于資料分類。(2)所用資料缺乏傳記作者的考證。(3)資料相對不夠完備。(4)在表述上,傳記文字的引文與著述文字分離,沒有很恰當的融合。(5)對魯迅作品的理解不到位。(6)不懂得剪裁。
歷史學家陳供祿說:“記載是死的,歷史是活的”,而林辰先生的魯迅傳記的寫作,在某種意義上講,有歷史科學的品格。他根據自己當時所能夠掌握的魯迅的資料和自己的考證辨析所得到的成果,通過傳記這種文體表達方式,要達到復原和展現魯迅一生的目的,以對魯迅為人方面的整體把握為基準,以魯迅當時身處的社會時代特點為背景,使一個個死的資料在魯迅身上復活了。盡管沒有最終完成,但從現有的章節來看,足以表明他的人物傳記水平的高超。從林辰的《魯迅傳》中,我們可以看出,寫好一部《魯迅傳》,起碼要做到(1)要十分了解魯迅的為人。(2)懂剪裁。(3)對作品有恰當的理解。(4)有過硬的史料考證作基礎。(5)行文渾然一體,不能有割裂感。
整理的方法
林辰著《魯迅傳》在埋沒六十多年后于今日能出版問世,整理者王世家先生功不可沒。王先生是北京魯迅博物館的退休干部,多年來他一直盡心盡責操持著《魯迅研究月刊》的編輯工作,成績斐然。編輯是為人作嫁的差使,只有富有奉獻精神且有出色學術水準的人,才能勝任編輯這一幫襯別人成就其學術建樹的職務。對魯迅研究事業而言,煌煌宏論是貢獻,默默無聞的編校工作更是值得稱道的奉獻。林辰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何以以九十高齡的人生沒有完成《魯迅傳》?何以幾十年來一直在魯迅研究界供職卻只有七十多萬字的研究文章?何以在生前只出版了兩本魯迅研究的薄薄的著作?原因應該是把大多的時間和精力奉獻給了魯迅全集的編校工作了。學術是薪火相傳的事業,沒有編校者兢兢業業的考校和編訂工作,就沒有今天魯迅研究和普及的成績。王世家先生正是以林辰、孫用等老一代學者對魯迅著作的態度和精神,來精心整理林辰先生的《魯迅傳》。從下有關數據,可以看出整理者為此書所付出的巨大勞動。
(1)一絲不茍的撰寫“整理者校記”二十條
(2)附錄三部分(是從林辰的其他著述中特意選擇的,目的在于彌補《魯迅傳》原稿中遺失了的第六章的缺憾。)
(3)96幅插圖(另外,在書前還有13幅照片等)。每幅下都有恰當的說明文字。
(4)一篇編后記(詳細給讀者交代了整理出版這半部《魯迅傳》的初衷等原委)。
我們且看看“整理者校記”:首先,編校者對編入文字出處的詳細交代,如第一章是根據作者的修訂稿編入的。第二章是根據《民訊》上刊登的文字編入的。第三章九、十兩節是據手稿編入的。第四章是根據手稿編入的。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是根據手稿編入的。這些交代,使讀者明白現在出版的《魯迅傳》和《民訊》的發表稿、作者的修訂稿、作者手稿之間的淵源關系。其次,使讀者明白《魯迅傳》的文字根據和整理者的用意,不妨舉例說明。在115頁“整理者校記”(1)里說:“本章及第七、八章均據手稿排印。此章原稿未擬題目,現題系整理者代擬。另,從第一章到第五章,每章分若干節,均有節序數碼,至第五章共計二十小節。因第六章原稿已佚,不知第六章共設幾小節,故第七章、第八章各小節的序碼無從相接,原稿各節以空行代之,現從原稿?!痹俅?,對林辰先生行文的補充性說明。如說到魯迅的舊詩創作時,就《魯迅傳》33頁里的“可惜現在只知道題目,無從見到原作。”的話,在35頁的“整理者校記”(2)里寫到:“這幾首舊詩均記載于周作人日記中,其時,周作人日記尚未公開發表,故“‘無從見到原作’?!睘榍叭苏砗途幮Ef作,是非常麻煩的事情,在現代文學史上,魯迅抱病為瞿秋白編《海上述林》,朱自清為聞一多編全集,都傳為學術佳話。這其中既有一種獻身學術的精神,更有精編精校的負責態度和嚴謹作風。我以為,在林辰的《魯迅傳》文本里,讀者也能夠體會到這一點。
無論林辰先生《魯迅傳》的寫作還是王世家先生的整理和編校,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服務對象都是讀者。讀林著《魯迅傳》,我感到,作者和編者,都以自己的真誠、謹嚴和學力,在表達自己豐茂的學術枝葉時,連同“根”都展現給讀者?,F在的這本《魯迅傳》(整理稿),當有足夠的學術示范價值。這是學術的幸事,也是讀者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