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大學生誠信現狀分析
大學校園素有“象牙塔”的美譽,是多少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樂土,也是多少家長深深關注的焦點。無疑,從全社會來看,大學校園就仿佛是喧囂社會中的一方凈土,更沒有人懷疑大學校園里的誠信狀況。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大學校園里的誠信狀況不容樂觀,失信現象時有發生。
1.助學貸款還本付息進展緩慢,誠信缺失危機顯現。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既是解決貧困大學生因無錢而不能求學的難題,又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雙贏”之舉。然而,現實和理論發生了錯位。據北京工商銀行披露,第一次進入還款拖欠助學貸款的大學生幾乎占貸款人數的10%,遠遠高于一般居民的1‰,另據工行統計,廣州地區大學生助學貸款到期不還的比例為38%,全國有些地區甚至高達80%,一則社會調查顯示,40%的大學生將無力還貸:“在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的學生處的檔案柜里,每年都有一批畢業文憑發不出去,這些‘文憑存貨’并非學校不愿意發放給學生,而是一些畢業生因為不愿意及時退還助學貸款而被學校扣留的”。筆者所在的聊城大學也不例外,由于學生來自農村的較多,經濟狀況較差,申請助學貸款的人較多,而畢業后返還時則困難重重,甚至有的同學干脆一走了之,學校也不知其下落,將誠信置于一旁,嚴重破壞了學校的聲譽,直接影響到下屆學生助學貸款的發放。
2.畢業求職遭遇尷尬。誠信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在一個高度發達市場經濟的社會里,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足之本,是其涉足社會的“通行證”。一個缺乏誠信的大學生,即使有滿腹的才華,也沒有一個單位敢接收他。在市場經濟社會,誠信成為至關重要的寶貴財富,也是一個現代人所應該具備的素質。較有影響的企業一般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培養自己職工的敬業愛崗精神,很難想像一個經常跳槽的人在事業的道路上能走多遠。大學生在求職時普遍存在著不穩定的心態,“這山看著那山高”,甚至不惜以毀約的代價來實現到“理想”的單位工作,以致造成接收單位對就業者的嚴重不信任,雙方各有所思,難以磨合。導致簽約率低,受害的也最終還是求職者。
3.考場昭示誠信危機。考試是學生匯報成績的一種方式,也是檢驗自己知識漏洞的一次機會,本應在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查問題、補漏洞,以扎實知識,彌補不足,不斷進步。而在現在的大學考場里,由于部分學生的誠信確實,使有的考試變了“味”。在上海一所重點大學里,有位博士竟然為別人替考,被校方發現,被取消了讀博資格。考試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由不得半點馬虎。考試作弊關系到個人最根本的誠信問題,一個不誠實沒信用的人是難以立足社會的,只能給他人帶來不安全感。考場不文明現象也是各高校的通病,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管理力度,嚴肅考紀,凈化考風。
4.誠信缺失導致人際關系潛伏危機。大學是社會的縮影,合理地處理好人際關系是每一個大學生必備的素質,有了健康和睦的人際關系,才有可能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投入學習,才有可能使大學生活更趨豐富多彩。而實際上有一部分學生就缺乏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由于大多是獨生子女,又以天子驕子自居,有些大學生傲慢不可一世,將誠實信用拋之腦后。天長日久,遠離集體,形影孤單,自嘆知音難覓,思想消沉,甚至走上絕路。還有一類則是積極交往型,但是思想不端正,勾心斗角、唯利是圖,不以誠信待人,而是耍“小聰明”,導致人際關系極不和諧。誠信乃做人之本,是人際交往的基礎,遠離誠信,后果將不堪設想。
二、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誠信缺失的現實擺在了我們面前,一旦任由其泛濫,將給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而,探究其成因以尋求治理對策便顯得緊迫而重要。
首先,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在轉軌的過程中,由于體制不健全,行為不規范,嚴重沖擊了人們頭腦中傳承多年誠實信用理念,在強大的經濟利益的引誘下,誠實信用顯得越發蒼白無力。有的畢業生為逃避歸還助學貸款而不惜背棄誠信原則,一走了之,使銀行和母校處于尷尬境地。又如在畢業求職過程中,往往只盯準工資高的單位,一切向“錢”看,哪管什么協議的簽訂,致使違約現象時有發生,社會普便反映近年來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呈嚴重下降趨勢,其根源就在于市場經濟體制尚未真正建立起來。
其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教育工作者沒有及時地結合新時期出現的新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研究,沒有將之消滅于萌芽狀態。從這一點來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必須因時而變、方式靈活、思路對頭。在必要時,高校還應該專門開設誠信教育課程,系統地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糾正錯誤認識,宣傳誠信益處,教師率先垂范,學生不甘落后,首先在校園中形成良好的誠信氛圍。
再次,大學生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偏差。大學生從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在“三觀”方面應該具備一定的基礎,只是由于受社會上的一些不文明現象的影響或經濟利益的驅使,慢慢地脫離了原來的軌道。重個人利益,輕集體、社會利益;重小團體利益,輕整體利益,不能很好的從人民利益出發,從集體利益出發,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為出發點。長此以往勢必給社會、給人民帶來嚴重損失,同時也是教育的悲哀。
再次,全社會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誠信制約機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誠信制約機制是加強誠信建設的根本保證。如果喪失誠信非但沒有受到任何懲罰,而且在短期內還獲得了利益,這就容易導致他人對堅守誠信的懷疑,因而有必要通過完善的誠信制約機制對違背誠信原則的人予以制裁,讓他們切實償到違背誠信所帶來的嚴重后果,讓他們切實認識到無信不立、失信可恥,從而樹立“誠信是金”的正確理念。
最后,誠信約束還僅僅局限于道德的范疇,缺乏法律懲戒的依據。現實社會中人們普遍把不誠信作為不道德行為進行譴責,只是把誠信問題作為道德范疇看待,而沒有對誠信缺失進行道德約束時,進行必要的法律治理,缺乏對誠信缺失現象進行法律懲戒的依據。
三、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對策探討
大學生誠信缺失已切實擺在我們每一位工作者面前,消除信任缺失現象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大學校園形成良好的誠信氛圍,塑造大學生誠信人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標。下面我就自己在實際工作中所做的一些探討作一陳述,以供廣大同仁參考和指正。
第一、樹立大學生的誠信理念,把誠信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大學生誠信觀念淡薄,有媒體報道,有的學校對2000年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有29.71%的學生表示沒有聽說過“個人信用制度”,近20%的學生沒有考慮還款的問題,有7%的學生表示是否還款還難說。從中不難發現,學生在誠信道德方面的滑坡令人心驚,助學貸款本來為自己完成學業提供了保障,不但沒有感激之情,反而逃避責任,“欠債不還”,“欠債光榮”,確實令人難以理解。針對類似情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誠信道德教育,使廣大學生樹立誠信觀念的同時,還應該采取積極措施,在助學貸款中引入誠信機制,建立“誠信保證書”制度,堵塞欠債不還的漏洞,正本清源,從思想上解決問題。
第二,加強教師自身的誠信建設,取信于學生。學生誠信教育的好壞,很重要的一點取決于教師自身的誠信意識,一支道德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是做好學生誠信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證。因此,高校應注重教師自身的建設,培養一支思想政治過硬、作風干練、注重誠信道德的教師隊伍,教學相長,以達到使學校的誠信建設在較短時間內收到理想效果的目的,使誠實信用成為師生所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上下關系和諧,良好風氣蔚然成風。
第三、加強誠信制度建設,建立失信懲罰體系。任何規則的有序運轉都必須以制度為保證,一旦喪失制度約束,既使能在短期內取得良好效果,但注定不能長久。在這一點上,聊城大學的做法可以借鑒。聊城大學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了“誠信檔案”,由專職輔導員負責管理,集中記錄了大學四年中的誠信狀況,并結合《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供畢業時用人單位參考,由于這一制度的建立,與學生就業狀況直接掛鉤,很好地約束了部分學生誠信缺失的不良行為,促進和保障了聊城大學誠實守信的優良風氣的形成與持久延續。
第四、加強對誠實守信的宣傳和激勵機制的建設。高校教育工作者除了注重以誠實守信的典型來教育廣大學生,通過宣傳,在大學生中形成學先進,趕先進,做先進的良好氛圍外,還可以以誠信原則為指導選拔優秀學生干部參與學生會工作,缺乏誠信的學生干部將“下崗”,還有在三好學生的評選和學生優秀團員入黨的審批中注重誠信方面考察,選拔那些重誠信、成績好、工作認真的學生入黨,激勵學生以誠信為本、學習中求優、工作上求強,努力加強自身建設,努力將自己的綜合素質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做到德才兼備。
第五、盡快在全社會加強誠信立法,使誠信有法可依,并加強執法力度,使背棄誠信的行為不但受到道義上的譴責,而且受到現實的法律的懲戒。其次依托專業網站,建立全國大學生信用體系,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把各商業銀行和學校等有關方面的個人信用資料匯集起來加工、存儲和分析,為各方面了解大學生信用和信譽狀況提供咨詢和評估服務。網站最好由國家相關部委主管,才能更好地協調各部門統一動作,密切配合,有效保證數據和信息真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