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國家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
現在的教師是什么?部分教師有三種回答。
回答之一是工具——傳送課本知識與報送正確答案的一個教學工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稍不注意,離開了教科書的內容,離開了考試要考到的內容,不僅是學生會有意見,而且家長和學校領導也會有意見。顯然,這種回答取消了教師的能動性,赤裸裸地把教師表述為一種工具。既然教師是一種工具,那還要教師干什么?干脆用錄音機或者網絡代替好了。
回答之二是奴隸——分數的奴隸或者是學生和家長的奴隸。大部分學校實行學生打分制,如果學生覺得某個教師上課上得不好,打的分數低,這個教師就倒霉了,末位被淘汰??墒菍W生的打分卻不見得那么公正。教師唯一能避免被淘汰的方法就是把考分提上去,當你考分夠了,即使學生打的分數再低,學生也奈何不了你。因為學生家長會支持你,只要子女的分數高就行。學生與家長時刻在監督著你,是不是在認真上課,是不是在講一些與考試無關的內容。所以老師像媽媽,課堂上、考試前對學生們千叮嚀萬囑咐,唯恐有一點疏漏。
回答之三是打工者——給學校領導打工的。即便是接受了教育教學的高級培訓,領會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回到學校準備大顯身手之時,學校領導一句話,不能這樣做,我們要為學生能不能升上學考慮,有幾個教師敢不聽學校領導的?于是,“活魚回到死水中”,學校領導讓怎么做就怎么做,“胳膊扭不過大腿”,眼見學生絲毫也不敢懈怠地操練、記憶著大量的問題或習題,同時他們心理的焦慮、逆反、厭倦又與日俱增,而任其發生,似乎進行下去的勢頭更強勁而又那么無可奈何。
畢竟,素質教育的實現離不開廣大教師的辛勤勞動,在廣大教師身上也蘊藏著極大的工作熱情。教師的精神境界,信仰、情操、品德以及治學態度都會在學生的心理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摒棄教師是工具、奴隸和打工者的觀念,更大的發揮他們的主體性,提升教師的職業尊嚴感,尤為迫切和必要。
首先,改變對教師的評價手段。通過分析不難發現,對教師的評價手段單一是制約教師主體性發揮的瓶頸之一。現行的評價手段大多是制定好各項指標,要學生或者教師本人或者同行打分,但是教師不是便于機械管理的器具,達不到數字硬指標就得不到應有的身份和物質待遇,他們哪里還有時間和精力積累知識、鉆研業務?在知識不斷更新的現實社會需求面前,靠什么獲得學生們的認可呢?創新教育依靠教育創新,教育創新把傳統型教師從根本上改造了,今天的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他必須緊跟時代的進程繼續學習、終身學習,而且必須開拓創新,不斷探索。誠然,師德規范、學歷標準、崗位責任十分必要,也無可指責。但是,這畢竟只是教師素質規格的基礎,而不是終極的目標、理想的境界。提高教師科學素質與要求教師撰寫論文,誰更重要?簡單地以發表論文作為科學素質來評價,那么請人代寫、花錢發表的人,會獲得什么評價?如此顛倒黑白的事并非罕見。
其次、創造良性考試競爭環境。學校、家長不應該只關心學生的考試分數,學生具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他們不應該以舍棄全面發展為代價提前承受殘酷的考試競爭,尤其是不應該在被淘汰的殘酷結果中,品嘗失落人格尊嚴、遭受歧視的不公平待遇,我們沒有理由把這種考試競爭的嚴酷性強加給他們。實踐中發生的那么多惡性事件,哪一事件與不恰當的考試競爭無關?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中所指出的: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應該做的事。所以,在組織考試、確定評價標準的時候我們應該支持與鼓勵與眾不同的判斷力和批判精神,尤其是創新素質留下些空間。這樣,學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學習,為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愿意測試,希望教師給予幫助與指導,教師也不必局限于所謂的“標準”答案,不再為自己的“飯碗”而愁眉不展。
第三,堅定教師的職業信念。信念決定人生,教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職業,而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它需要人們全身心投入地去追求,追求事業的人是充實和幸福的。因此,教師不只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蠟燭在燃燒的過程中也得到了自我的升華。教育是“造人”工程,不是工廠流水線。教育事業是有些淡泊,但其間也蘊藏著樂趣,這種樂趣是建立在愛心基礎之上的,沒有愛心就不能讓學生敬畏和嘆服,不能產生真的人格魅力。人的頭腦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儲存火種的地方,而找到火種并且點燃,不光需要訓練的技術,更需要愛。熱愛是一種積極穩定的情感,教師事業對教育、對學生、對教師集體的深摯的關愛,必然獲得愛的回報,教師因為愛而獲得幸福體驗。
今天的學校究竟還能不能夠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有道德、有愛心、有理想的人,培養成既懂得關愛他人同時又能被他人所尊敬的人?關鍵在于教師,希望全社會的人都關心教師的職業尊嚴,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