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知識信息時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更新日新月異,不僅要求學生有專業知識,還要求學生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和良好的人文素質,比如美國高校非常重視本科教育與人文學科教育之間的精神紐帶關系,把是否精通歷史、熟悉偉大的文學名著和深諳基本的哲學原理,看成是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基本標志,往往將學生掌握文科知識、人文治學的訓練程度和學生的人文素質等,看成是衡量本科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工科院校中,尤其是實行學分制院校,開設相當數量的人文社科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可以加強學生的人文學科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如蘇塞克斯大學1991-1992學年文理滲透項目主席麥克爾·布朗指出:“讓理科學生選一些人文科學或社會學科的課程,這關系到我們未來的科學家能否面對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的責任的重大問題。”
第一,開好人文社科選修課的前提,首先是要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教學計劃中設置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課程比例。如大慶石油學院本科教學計劃中,設置必修課理論學時2000學時,選修課500學時(含各專業設置的選修模塊和全院選修課),這就從培養計劃上保證了工科院校學生必需要選學一些人文社科類課程。其次,學校要提供足夠的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要,因為選修人文和社科課程一般無須特定的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為基礎,凡是具有大學在校生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學習,在2004-2005第1學期全院開設243門選修課之中有人文社科類課程148門,占61%。再次就是學分制和選課制是開好選修課的體制保證,在短時間內完成全院學生的選課任務,安排好課程表,這種龐大的工作量如果用手工完成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在辦公現代化的今天,應用計算機網絡運行學生選課系統,就可以輕松地完成學生的選課工作。
第二,師資是大學的第一要素,優秀的教師隊伍是開好選修課的保證。大學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實現知識創新和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和許多教學環節一樣,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好教學任務,達到文理滲透的最優效果,教師的責任心,對教育事業和對科學的執著追求,不僅對教學效果,而且會對學生的終身教育產生影響。開設人文社科選修課的教師要有較高的學術水平,不僅要了解課程的歷史、演義、發展,還要把握最新的科技動態。不僅要運用良好的教學方法設計課程內容和課程教學體系,還要應用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去精心組織教學,使工科學生接受良好的人為社科教育。
第三,考核方式不僅是課程質量的監察,還是課堂外延的有效途徑。開設完成一門課程,無論是對主講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課程評估考核總是要進行的,考核的形式可以根據人文社科選修課程的性質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如教師布置一些和課程內容相關的題目,還可以讓學生自擬題目完成課程報告;分成若干組,每組完成1份報告,由1人進行演講答辯;辨析式的分組討論等等,然后評定成績。這樣,學生在完成課程考核的同時要查閱許多資料,還要和同學老師進行交流溝通,培養了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文字撰寫能力、交際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分析和思考,學生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實現了文理滲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