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翼機與直升機不僅相貌酷似,而且同宗同緣,是出自同一家門的“哥兒倆”。旋翼機堪稱“大師兄”,但“老大”先天不足,后天幾乎絕跡。然而,直升機這個“小師弟”卻后來居上,短短五十幾年就子孫滿堂,成為一個興旺發達的大家族。
“大師兄”中途夭折
旋翼機是前飛時相對氣流吹動旋翼自轉以產生升力的旋翼航空器,全稱自轉旋翼機。直升機的發展起源于旋翼機,因此,旋翼機與直升機不僅在外形上相似,而且有著長長的淵源,可稱為直升機的最早雛型。據悉,現代直升機的英文名字“helicopter”,就是起源于希臘文“helix”(螺旋)和“pteon”(翼)這兩個詞,意為“旋轉的翼”。
旋翼機與直升機雖然外貌酷似,但飛行原理區別較大,旋翼機的旋翼不像直升機由動力裝置直接驅動,而是前進時在空氣動力作用下像風車那樣自行旋轉,產生升力。它的前進力由動力裝置直接提供。而直升機上的前進力是由旋翼前傾產生的。此外,自轉旋翼沒有反轉扭矩的作用,在旋翼機上無須安裝尾槳。
第一架旋翼機產生于1907年,它由法國工程師布雷蓋研制,被稱為布雷蓋—里歇1號自轉旋翼機。8月24日,布雷蓋駕駛它飛離了地面。遺憾的是,由于許多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升到1.5米的高度后,沒有飛行就垂直掉到了地面,這是世界上第一架由人駕駛著飛離地面的旋翼機。
第一架成功的旋翼機是1923年由西班牙人J.切爾瓦研制出來的,它被稱為現代直升機的奠基人。在探索直升機的道路上,他與胞弟雙雙投入到了這一誘人的事業中。在戰勝了多次死神之后,在一些關鍵技術上,他們又把直升機向現代機型推進了一大步。在J·切爾瓦設計的自轉旋翼機中,安裝了雙層旋翼和用于向前產生拉力的普通螺旋槳。與前人不同的是,他讓發動機來驅動螺旋槳,而讓旋翼自由轉動,目的是讓前者產生向前的拉力,而后者產生向上的升力,在通過螺旋槳使飛機向前運動時,帶動旋翼自由轉動,從而使其升空。
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旋翼機曾得到發展。但旋翼機必須具有前進速度,才能使旋翼自轉以產生升力。它不能垂直上升,也不能在空中懸停,必須滑跑加速才能起飛。后來被直升機所代替,幾乎消失。
“小師弟”捷足先登
旋翼機雖然沒有實現垂直升空、自由翱翔,但它為直升機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直升機對旋翼機來說是后起之秀,它起步晚,但發展很快。在半個多世紀的進程中,先后發展了四代,成了分門別類的大家族。目前,世界各地已有數萬架直升機在使用,廣泛地活躍在軍事、科技、政治和經濟等多個領域。
第一代直升機從20世紀3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這是第一代直升機的發展階段。主要技術特征是:安裝活塞式發動機;金屬/木質混合式旋翼槳葉;機體為鋼管焊接的桁架式或鋁合金半硬殼式結構;裝有簡易的儀表和電子設備。飛行速度在200公里/小時左右,全機振動大、噪聲高。主要代表機型如米—4、Bell47等直升機。
第二代直升機從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這是第二代直升機發展時期。主要技術特征是:安裝了第一代渦輪軸式發動機;全金屬槳葉與金屬鉸接式槳轂構成的旋翼;機體主要仍為鋁合金半硬殼式結構;開始采用最初的集成微電子設備。飛行速度達250公里/小時,全機振動和噪聲有所降低。主要代表機型有米—8、“超黃蜂”等直升機。
第三代直升機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這是第三代直升機的發展時期。主要技術特征是:安裝了第二代渦輪軸式發動機;全復合材料槳葉及帶有彈性元件的槳轂構成的旋翼;機體結構部分使用復合材料;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電子設備和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飛行速度達300公里/小時,全機振動和噪聲又進一步得到控制。主要代表機型有“海豚”、“山貓”、“黑鷹”、“阿帕奇”等直升機。
第四代直升機是從90年代至21世紀以來研制的直升機,也是當今最先進的一代。主要技術特征是:安裝了第三代渦輪軸式發動機;裝有進一步優化設計的翼型、槳尖和先進的復合材料旋翼槳葉,無軸承或彈性鉸式等新型槳轂;機體結構大部分或全部使用復合材料;操縱系統改為電傳操縱;機載電子設備采用數據總線、綜合顯示和任務管理;先進的飛行控制、通信導航等系統。飛行速度已達315公里/小時,全機振動和噪聲已得到良好控制。主要代表典型的機型有“科曼奇”、NH—90等直升機。
“大師兄”起死回生
旋翼機沉睡了幾十年,幾乎絕跡。然而,美國科學家帕特里克·皮布爾斯根據它的原理又發明了一種新飛行器,可能使旋翼機起死回生,成為一種未來理想的飛行器。
這種怪模怪樣的飛行器,不僅樣子古怪,而且性能獨特。就其造型來說,它看上去就像臺老式手推割機或者聯合收割機,機翼并沒有被設計成平時大家熟悉的一頭寬一頭尖的流線形,卻更像一個長長的、裝有超大旋翼葉片的圓筒。早期的樣品還要怪異,好像一只飛行槳輪。這種“旋翼機”是航空界罕見的發明,它體現了一種全新的飛行技術。它結合了直升機和傳統固定翼飛機的諸多特點,而耗油量卻小得多;它起飛和降落時幾乎不需要,或者說根本就不需要場地;它的噪音比直升機小,生產和使用成本也低得多。如果再有一點時間和開發費用,將在航空界占新的一席之地:它將成為成本低、飛行緩慢的空中載重工具。至少它擁有巨大的潛力,因此英國政府已經出經費來對它進行測試。皮爾斯說:“我創新的動力只是追新逐異,只是圖好玩,這次卻弄出了點有用的東西。”
毫無疑問,這種“旋翼機”的確與眾不同。常規的飛機推進器和噴氣引擎只能提供向前的推力,而向上的推力來自于機翼掠過空氣的運動。但在“旋翼機”的兩個機翼上,滿滿地排列著螺旋狀葉片,它們像老式手推割草機的葉片一樣轉動。轉動地在機翼面上方推動空氣,從而在飛行器起飛之前就產生了向上的推力。同時,它們也可以像巨大的推進器一樣推動“旋翼機”向前運動。
“我的飛機只是沿著整個機翼的前端吸納空氣,在機翼上方產生推力。”皮布爾斯說。這個差別聽起來沒什么了不起,但是它確實有助于飛行的穩定,并帶來極低的噪音和燃耗。它不需要直升機所需的異常復雜和靈敏的機械裝置,皮布爾斯說:“實質上,飛行所必需的僅僅是每個機翼上的那個旋筒。”更重要的是,它的特殊設計意味著“旋翼機”永遠不會失速,因為它減速后,向后的推力只會緩緩減少,而不會像飛機那樣突然減速。對于傳統飛機來說,空氣掠過機翼的夾角只要稍有變化,就會嚴重影響升力,從而導致顛簸和暈機。但是,“旋翼機”不同,因為機翼的表面積很小,它就不那么容易受到大風的影響了。皮布爾斯的努力為傳統的航空學難題(它曾使三代工程師束手無策,不得不另覓他徑)找到了解決之道。皮爾斯自己說,“旋翼機”的設計還需要大量改進。譬如,現在的模型幾乎沒有滑翔能力,一旦引擎熄火,它就會像石頭一樣急速下墜。此外,他還在努力研究如何對付難纏的小鳥——它們有可能飛進旋筒,卡住機器。
盡管如此,皮布爾斯仍然在克服種種困難繼續前進。他希望在不遠的將來能夠把無人駕駛飛行器推向市場,這個設計得到了英國政府的部分支持。制造載人飛行器所需的時間要長一些,正如皮布爾斯指出的,一旦涉及飛行員和乘客的安全,研發經費就會非常高。
不過,皮布爾斯說,總會有那么一天,螺旋翼驅動的飛機能夠穿梭于機場的城市上空來回運送上下班乘客。而且,“旋翼機”將來也許還能有其它用途,比如噴灑農藥、滅火或者運輸。一個超輕的模型飛機以100馬力的引擎,就能讓載重量達到2噸,其效率是直升機無法匹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