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南(主要指蘇州、無錫、常州三市,下同)從來就是一個引人矚目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蘇南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74.45億元增加到2004年6901億元,增加91.69倍。蘇南模式與溫州、珠江等模式一樣,都是在各自特定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和社會經濟環境下孕育出來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進入新世紀,蘇南區域經濟呈現一系列新的變化和特點。
農業再受垂注
自20世紀70年代農村工業興起以來,蘇南農村三次產業的發展和比例關系發生重大變化。70年代以農業為主,80年代農村工業異軍突起,工業的大發展造成農村資源的非農轉移,以及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農業一度萎縮。90年代,農村工業化帶動小城鎮的繁榮,以商業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較快地發展起來。進入新世紀,伴隨著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變化,農業在改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方面的重要性凸現。盡管農業在區域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2%降低至2004年的3%左右,但蘇南人仍然把農業作為基礎性產業,把農業建成為高科技、集約化、高效益、外向型、生態屏障型和觀光型的新型產業。蘇州全市構建糧食供應安全保障“三大體系”,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數量超過700只。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14家省級龍頭企業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分別增長30.8%和25.7%。
專業分工細化
蘇南工業企業過去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特別是眾多鄉鎮企業,在起始階段是以小打小鬧的作坊式生產起家。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壯大,一部分企業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集團、股份公司。這部分規模型企業是蘇南經濟發展的支柱,代表著蘇南產業發展的方向、企業的素質和競爭力。位于長江之畔的縣級市——江陰市被稱作”中國A股第一縣”,從1997年2月第一支股票上市到2004年6月,江陰已經有16個公司成功上市,一共從證券市場募集到76.5億元資本。“法爾勝”是1966年靠借貸創辦的鄉鎮企業,創辦時的產品是麻繩,慢慢發展到生產長江上建大橋用的鋼纜,現在又生產光纖。從麻繩到鋼纜再到光纖,跨越了農業、工業和信息三個技術時代,一般人會覺得匪夷所思,但蘇南人就這么跨越了三個技術時代,現今的“法爾勝集團公司”旗下有21家合資企業,總資產28億美元。而中小企業仍是蘇南經濟發展的生力軍。特別是近幾年大量涌現的個體私營企業,是蘇南經濟的新增長點,其中一部分是未來大中型企業的后備軍。大多數小企業,通過專業化分工,逐漸納入城鄉大中型企業的生產體系,成為集團企業的加工企業和生產車間。

信息化新經濟
在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蘇南以吸引國外高新技術企業落戶蘇南為契機,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搶占高新技術產業(如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產業等)制高點,已經成為蘇南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任務。昆山市利用其緊靠上海市的有利條件,吸引臺商投資,成為臺商投資祖國大陸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包括昆山和吳江在內的大蘇州地區,臺商投資的IT企業多達700多家,臺灣10大筆記本電腦廠商中的9家和臺灣最大20家電子產品生產廠商中16家已經落戶到蘇州地區,產品從早期的電腦機殼、鼠標、鍵盤、連接器、CRT顯示器,發展到主板、多層電路板、半導體芯片、液晶顯示器、筆記本電腦等。昆山在發展IT產業硬件的基礎上,也加快了軟件開發商的招引。2003年,有12家公司總部遷到昆山,32家研發機構進入,繼2002年中創、托普軟件進園之后,又有清華科技、中關村軟件和浦東軟件等一批項目進入,這將延伸昆山的IT產業鏈。
內、外向經濟并舉
“兩頭在外”是蘇南經濟的重要特點。但這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主要指在區外、省外的國內市場。中國加入WTO,經濟國際化步伐加快,蘇南經濟發展的資源配置方式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生產要素及產品市場由區內、國內為主逐步轉向國內國外并舉。2004年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319.57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665.16億美元。國家統計局農村調查總隊發布的2004年全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100強中,“蘇南板塊”占據6席,它們是昆山市(第2位)、江陰市(第3位)、張家港市(第4位)、常熟市(第5位)、武進區(第8位)和吳江市(第9位)。2004年,這6個全國前10強的縣級市,外貿出口額都超過了20億美元,出口增長幅度都在30%以上,昆山增長幅度達到78%;進口都超過了15億美元,其中,昆山出口與進口均超過了100億美元,分別達到128億美元和107億美元,江陰、張家港、吳江進口額較多地超過出口額。

股份、個私、外資經濟共贏
一些人因蘇南經濟曾以公有制為主和“干部經濟”否定蘇南模式,但是蘇南在特定歷史階段形成的所有制經濟結構,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形成了包括股份經濟、個私經濟、外資經濟等多元化的所有制結構。蘇州市2004年末私營企業登記注冊戶數發展到8.21萬家,注冊資金1292.82億元,個體工商戶登記注冊戶數達到22.22萬戶,注冊資金85.55億元,全市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員158.48萬人。全市2795家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308.47億元,私營個體經濟上交稅金134.14億元,占全市稅收的比重達到27.3%,完成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8.9%。2004年,蘇南6個全國百強縣前10名縣(市)合同外商直接投資都超過了10億美元,其中,昆山超過了20億美元。江陰還有一個始終堅持走集體經濟、共同致富之路的“華夏第一村”——華西村,是全國第一個\"村內生產總值\"超億元的村。
小城鎮推進大發展
“鄉鄉辦廠、村村冒煙”是蘇南鄉鎮企業發展初期的一個重要特征。隨著發展環境的逐漸變化和企業的不斷成長,繼續分散發展鄉鎮企業意味著在資源和環境方面作出重大犧牲,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也將受到限制。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造城”運動使得小城鎮迅速發展。人們對蘇南的城市化進程有一個頗為形象的說法,那就是“七十年代造地、八十年代造廠、九十年代造城”。盡管有人對蘇南的城鎮化有不同看法,但蘇南以工業小區、集團企業“公司城”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小城鎮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把小城鎮發展成小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共同發展的格局是蘇南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也體現了蘇南城市化進程與其它地區不同的特色。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大中城市企業搬到農村小城鎮上,鄉鎮企業也由“圍城”轉向進城。城市企業將加工車間搬到農村,將產品加工延伸至鄉鎮企業。鄉鎮企業進入城市企業集團,城鄉企業的界限已明顯淡化。以都市圈為標志的新一輪城市化必將進一步推進蘇南城鄉一體化進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