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批評,在這個字眼的最高意義上說,恰恰是創造性。實際上批評既是創造性的,也是獨立的……說真的,我要把批評稱為創作之中的創作”。①這是“美學運動”的重要理論家王爾德在其《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一文里的一段話。這段話精辟地論述了批評就是創造性這一觀點。當前,中國設計界的現狀是:國內的設計師越來越多,設計大師也越來越多,設計學院的學生也是后浪推前浪。而面對設計作品,大家都在盲目地贊揚,我們聽不到反面的意見,在理論界幾乎聽不到什么批評的聲音。實際上,面對現實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不管是一些大型公共設施的設計、建筑物的設計、產品的設計、平面設計等等都存在著很多實用方面的隱患和視覺方面的障礙。設計在一個非常樂觀的背景之下,仍然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因此,我覺得在設計界應倡導設計批評和設計審美,培養出設計界高水平的理論批評家。
我們知道設計批評是現代藝術設計理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設計批評是對一定的設計實踐進行分析研究,進而作出判斷和評價的一種科學活動。它著重于評價具體的設計作品及其文化背景、設計思潮和設計運動。設計批評能幫助我們清晰地洞察日趨復雜和更具挑戰性的設計現實。還能幫助我們不僅理解那些偉大的著名設計師作品的內涵,而且能夠明辨任何一個時期內充斥市場的新的、尚未定論的任何一類設計作品。如建筑物、產品設計、平面設計等等。可以這么說,設計批評能把我們帶到設計世界的前沿,使我們探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當今重要的、富有進取型的藝術設計成為時尚。設計批評能賦予我們深刻的洞察力、分析力、判斷力,更在于能夠提升中國人的生存質量和大眾的審美趣味,設計批評是對設計的正面直視。設計的本質、設計的價值和設計的問題通過批評解剖出來之后加以傳播,讓社會得以了解,讓政府企業得以認知。
二
回顧設計史,我們可以看到:設計批評在西方從來沒有間斷過,如身兼批評家的設計師莫里斯、藝術批評家羅斯金等,他們對設計批評的地位、作用與創造價值就有清醒的認識。我們知道:“藝術與手工藝運動”是現代設計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設計改良運動,它的歷史意義與作用也標志著現代設計史的開端。而作為這場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并被譽為“現代藝術設計之先驅”的莫里斯,就針對當時設計領域中粗略的工業產品和惡俗的手工藝品,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提出了尖銳的批評。針對當時大工業生產造成技術和藝術的脫節與對立的弊端,他倡導通過造型藝術與產品設計的緊密結合、藝術家與工藝匠人的合作以及藝術與手工藝的結合來達到改良日用品的設計目的。他認為,藝術的主體部分應該是實用藝術,他說:“我沒有辦法區分大藝術(指造型藝術)與小藝術(指裝潢美術與產品設計),這種區分對藝術并無好處。因為一旦如此區分,小藝術就變為無價值的、機械的和沒有理智的東西,失去對流行風格或強制性改革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小藝術的幫助,大藝術也就失去了大眾化藝術的價值,而成為毫無意義的附屬品或有錢人的玩物了”。②同時他堅決反對脫離社會土壤的唯美主義,認為設計師的“產品是為千百萬人服務的,不是給少數人賞玩的”,“設計工作必須是集體勞動的結果”。③此外,他還指出“我所理解的真正的藝術就是人在勞動中的愉快表現”,是“為人民所創造,又為人民服務的,對于創造者和使用者來說都是一種樂趣,”④等等。它不僅持此種設計觀與批評觀,而且還身體力行地與朋友們聯合創辦了“莫里斯公司”,自行設計、生產各類生活日用品與裝飾品,其目的就是為了對抗工業生產的粗略與挽救手工藝的衰亡。他有一句名言是值得記取的:“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雖然你認為有用,但你認為并不美的東西。”⑤藝術理論家羅斯金更是站在社會改革的高度來審視設計問題,它透過設計在工業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發現機械化大生產有剝奪人們創造性的危險,進而批評道:“人們并不傾向于用工具的準確性來工作,也不傾向于在其所有的活動中做到精確和完美,如果使用那種精確性來要求他們,并使他們的手指像齒輪一樣測量度數,使他們的手臂像圓規一樣畫弧,那么你就會使他們喪失人的屬性。”⑥所以他主張生產“具有審美價值的產品”,并在手工藝產品的制作中看到人的創造性。盡管羅斯金對當時工業設計的產品持否定態度,但他同時也一定程度地預感到了工業與藝術兩者必將最終結合的發展趨勢。他說“工業與美術現在已齊頭并進了,如果沒有工業,也無美術可言。各位如果看到歐洲地圖,就會發現工業最發達的地方,美術也最發達。”⑦盡管上述的回顧很簡單,其觀點也掛一漏萬,甚至有的觀點有失偏頗或欠理論深度,但不管怎么說,他們對設計學科發展的貢獻,在設計史上的地位與作用,都是重要而不容置疑的。我們這里提及他們,無非是想說明這樣一個道理:由于他們重視設計批評,所以他們的觀點與理論具有創造價值,也由此推動了設計學科的發展,為后來的設計者進一步探討設計問題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三
當前,中國的設計界面臨的主要困惑是:設計不僅僅在于缺少設計理論的支撐,更在于設計師對設計理念缺乏深刻的思考;對設計批評缺少較多地關注。與相對成熟繁榮的文學批評、美術批評相比,我認為:當前中國的設計界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設計批評。沒有形成設計批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整個設計學分為設計史、設計理論、設計批評三個部分。它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而設計批評最本質的功能應該是倡導設計思想、設計理念,提升人的生存空間與生活質量。這里又牽扯到一些經濟學、美學、社會學等因素。設計批評者的觀念、理論素養和對美學的認識、社會學的認識、心理分析等等直接影響著設計批評的水平。人們往往習慣于“表揚與自我表揚”,而不習慣于“批評與自我批評”。許多設計者在一種無序的狀態下急功近利地進行炒作,把一些庸俗的設計垃圾稱贊為“優美”、“崇高”、“偉大”,其目的表面是以設計批評為出發點,實質卻是為顯示名聲與追求個人利益,以所謂的“前衛”與“時尚”風格的設計來掩蓋設計的蒼白無力。與國外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設計作品相比較就顯現出國內許多設計物品的好看不好用,與設計的最基本的功能——好用是相背離的。設計界普遍存在著一種虛夸與浮躁之風,著書立說以評職稱為目的。許多做設計的教師,一年之內能出4—10本書,這種速度讓人不能不懷疑:設計,果真是這么容易這么簡單的事情嗎?如果是這么簡單這么容易豈不是所有會使用電腦的人都成設計師了?一些不嚴肅的設計批評言論經常淪落為“批判他人,迎合自己”的思維怪圈,常常是冠冕堂皇地講“設計應當為公眾服務”,內心里卻是關起門來做自己的事,掙自己的錢,成為“走自己的路,說別人的事”等等現象。這些均導致“設計批評”的沉淪和低落。設計批評不僅應該成為“互動交流,取長補短,思維碰撞,理念共享”的設計理論與理念研討的交流平臺,同時也應該成為中國的設計與國際設計相接軌謀求向前發展的必經之路。它對于完善中國人的設計思維,提升設計價值,傳播設計理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設計批評最重要的是如何針對設計實物、現象和問題給予正確而真實的理論分析與指導。設計批評所涉及的對象可以是設計師、設計作品、設計現象,也可以是設計觀念。或許,當前人們對設計批評有些誤解,認為設計理論對設計實踐有一定的制約和限制作用,殊不知真正的設計批評將重新審視設計意識、設計觀念和設計創造,并尋找打破限制的合理方式,為設計創新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這是因為設計創新的過程就是以批評的態度來看待設計現存的狀態,設計者也同時扮演著批評者的角色,同樣任何的設計使用者、欣賞者也都是設計批評者。當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以設計批評的意識來看待設計,就可以促進和提高設計的整體水平。當然,設計批評標準的建立應該來自專業人員的評判。因此,提高社會特別是政府和企業負責人的設計批評和設計審美觀念,提高大眾對設計審美趣味的認知是設計師的歷史使命,也是設計師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提倡設計批評和提高設計審美意識是設計師理應倡導的方向。
另外,設計批評通過直接參與指導設計實踐,可以使設計者更清晰、更敏銳地反省思考修訂設計,為設計創新構筑理論基礎。設計批評要依靠視知覺判斷,使用功能分析等手段來確立自身的評論模式。設計批評自身價值的體現是通過對設計本體的深度體驗,進行社會化傳播的一種科學性思維理念。
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設計的時代,時代呼喚設計批評。只有提供廣泛的言論空間才有可能真正調動起社會各界的言論積極性,發揮設計批評的威力。歷史的進步不正是以批判的精神來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嗎?輕視設計理論、忽略設計批評對我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所帶來的損失和負面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設計批評。
注:
①趙湟、徐京安主編《唯美主義》第159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②③⑤⑦王受之著《世界工業設計史略》第11、12、13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版。
④⑥鄔烈炎等著《外國藝術設計史》第157、159頁,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單位:西安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