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搶救、保護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主要以亞洲的日本、韓國,歐洲的法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為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爭給各國人民的心理留下抹不了的創傷,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物質遺產和文化遺產遭到了戰爭浩劫的摧毀,人們十分迷惘地面對著戰爭帶來的毀滅和破壞。在戰后的重建過程中,幾乎整個歐洲都致力于興建公共住宅,在城區內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大規模的住宅重建和開發建設,使大量的歷史環境有時一夜之間在城市中消失,于是人們的懷舊之情油然而升。戰爭對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的破壞無疑是十分嚴重的。在亞洲戰場,日本是戰爭發動國。戰爭結束后,日本國內通貨膨脹、賦稅加重。那些文化遺產的持有者們在社會的動蕩不安中,為了減輕來自生活的壓力,許多人不得不考慮放棄自己所持有的文物。文物販子見有利可圖,便乘機活躍起來,一些文物開始流向海外。戰后在日本國內發生的幾場大火對日本文化遺產的破壞更是毀滅性的。二戰中和戰后的那些天災人禍使人們逐漸萌生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在保護什么,如何保護的問題上,經過人類不斷的探索、長期的實踐,最近世界各國在搶救、保護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又掌握了新的方式方法。
(一)日本引入歐美等國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登錄制度
如果從明治30年(1897年)制定的《古社寺保護法》算起,日本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一個世紀以來,日本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一直采用指定制度。這種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和專家進行的保護事業,實行的是局限于某一個時代某一種風格的“少數精品主義”和重點保護政策。20世紀80年代,日本實施了由國家組織的“民俗資料緊急調查”、“民俗文化分布調查”、“民謠緊急調查”,舉行了全國民俗藝能大賽等。根據1983年統計,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的國內美術工藝品共9224件,其中國寶825件;指定重要文化財的歷代建筑物1960件,有國寶名銜的占了207件。到了1996年,日本國會通過的經新一輪修改的《文化財保護法》,主要引入了歐美等國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登錄制度。歐美等國對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登錄制度的保護方式,就是將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注冊、登記,通過登錄認定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格,確定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規的條例加以約束,并通過大眾媒體公布于眾,進行輿論宣傳,提高大眾的保護意識,推動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日本正在積極推進“文化財登錄制度”。日本文化廳說,通過這種新的“文化財登錄制度”,它有“保護10萬件歷史遺產”的決心。
現在登錄制度已是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實踐證明它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也是采用登錄制度。
(二)韓國對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始走向商業化和旅游化
日本的文化同化政策和歐風美雨的滲透,在韓國前后差不多有70年的時間。為了張揚韓國的傳統文化遺產,1981年韓國政府精心組織,舉辦了為期一周的大型民俗活動:“民族之風——1981”。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各種媒體進行了大規模的宣傳,許多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藝術能人脫穎而出。韓國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除了保護政策的有效實施和政府的大力運作,還得益于商業炒作和旅游業的參與。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進一步拓展,韓國資本的觸角也開始伸向這塊前景誘人的領域。商人們恨不得把被指定為韓國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的東西都開發成商品。面具、戲裝、玩偶和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的書刊到處都有供應和銷售。在韓國地鐵站的廣告欄中,在外國游客服務中心里,在韓國產香煙的包裝盒上,甚至在韓國飛機的座背上,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宣傳廣告隨處可見。在韓國,屬表演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常在各大賓館為外國游客表演,各類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保有者在電視上露面,這些人都有一個出場的價目表。事實上,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已商品化了。不過,你幾乎看不到小商小販們向游人大呼小叫地兜售商品的現象。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品化已經引起了人們的不安,商品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了規模化、模式化,表演藝術本身也成了一種商品,正在逐步失去韓國傳統文化原有的文化內涵。
另外一方面,韓國十分重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同時通過現代觀光旅游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這是韓國旅游文化產業開發的主要目標。多姿多彩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資源。韓國十分注意旅游地的選擇。首先韓國人把民俗村的活動組織得有聲有色,成了很受歡迎的旅游地。在漢城城南有一個古代民俗村。一進民俗村,村口擺放著韓、中、英、日四種文字的介紹。進入村內,可以看到李朝時期先民們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觀和祭祀活動。宗廟的祭祀典禮被韓國指定為第55號重要無形文化財;祭祀時所演奏的音樂被韓國指定為第1號重要無形文化財。每年春、秋兩季,韓國民俗村的主辦者和旅游部門的官員想盡各種辦法招徠非韓國的游客,韓國國家級的表演團體為外國游客表演韓國傳統文化。韓國還十分注重以民俗節和祭祀活動來吸引游客。像被國家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第13號”的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戲年年在當地舉辦盛大的旅游活動,吸引了國內國際百萬人次參與和觀光,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巨大的文化產業,發展了當地的經濟。為了吸引外來游客,那些被韓國指定為國家級文化財的表演者,隨時隨地都會被搬上“舞臺”,每天都要忙著去不同的演出場地趕場。韓國的農樂樂團一天每隔一小時就要演出一場。久而久之,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有者們的表演逐漸變成了純商業性的演出。這種情況也引起了人們的擔心,恐怕韓國傳統文化表演將會失去它原有的文化意義和應有的價值。
(三)法國設立的“文化遺產日”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歐洲對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目前,法國有1.8萬多個文化協會保護和展示歷史文化遺產。全法國已劃定了91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保護區內的歷史文化遺產達4萬多處,有80萬居民生活在其中。現在大約有20多個城市正在向法國政府申請在市內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法國政府每年批準2—3個保護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的確立并不意味著將其封閉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無法藏身于世外桃源的。法國政府采取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敞開大門,使之成為人們了解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窗口。“文化遺產日”是法國人的首創。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末,所有博物館向公眾敞開大門,公立博物館免門票,像盧浮宮、凱旋門等著名博物館和歷史古跡也在免費開放之列。私立博物館門票減價,它們可以得到稅收優惠。“文化遺產日”的前幾天,法國文化部和各省的文化機構都會向公眾推薦參觀名錄,全國的參觀點達1萬多個。“文化遺產日”那天,人們扶老攜幼,舉家出動,朝圣般地參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增強了法國民眾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
在法國“文化遺產日”活動的影響下,歐洲文化遺產保護活動也蓬勃地開展了起來。1991年,歐洲理事會確立了“歐洲文化遺產日”,同年歐洲其他數十個國家陸續舉辦這項活動,有了第一個“歐洲文化遺產日”。從此,“文化遺產日”成為全歐洲的活動。1999年9月,歐洲委員會推出了主題為“歐洲,共同的遺產”的大規模宣傳活動。2003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的“文化遺產國際研討會”上,奧地利總統親臨大會并致辭。現在,40多個歐洲國家每年都在9月的第三個周末舉辦“文化遺產日”活動。僅此可見,法國設立的“文化遺產日”不僅對法國,而且對整個歐洲社會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產生了多么大的影響。
(四)意大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成為新寵
意大利人曾不無自豪地說,全世界大約4%的歷史藝術品出自意大利。也有人說,整個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作為希臘文化重地、羅馬文明的中心、天主教的核心、文藝復興的策源地,意大利保存下來的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多得數不勝數。1996年,意大利當時還只有9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迄今意大利的世界遺產數目已發展到37處。從1997年開始,意大利政府在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舉行“文化與遺產周”活動,意大利國家博物館、藝術畫廊、考古博物館、文物古跡、著名別墅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等所有國家級文化和自然遺產都免費對外開放。全國各地150個城市中數百座平時不對外開放的古跡,一律向公眾開放。為了幫助年輕人增加歷史知識,培養藝術修養,意大利文化遺產部每年在此期間還以豐富多樣的形式舉辦數百項與文化、歷史有關的活動。
除了自然和文化景觀遺產之外,意大利的鄉村生態旅游、美食文化旅游也開始興旺起來。
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西西里島上有許多木偶劇場,舞臺上燈光、布景都很講究,木偶比我國一般木偶戲的木偶大些。木偶藝人專門請手工精湛的工匠雕刻、著色、設計木偶形象。這些工匠都延用數十年流傳下來的制作方法,經過繁復的手工雕刻,木偶的面部表情都被高度夸張。表演者個個都有很高超的技術。表現的故事多為宏偉的史詩傳奇。木偶藝人們根據一些基本的故事情節,用精雕細刻的木偶和道具進行即席創作。這些故事一般來自詩歌、浪漫傳奇或流行的歌劇,但對白都是臨時編的。西西里島上的木偶藝人們一直為自己擁有這樣的傳統藝術表演而感到驕傲,并以家族的方式代代相傳。西西里傀儡戲形成于19世紀,到20世紀50年代已經呈衰落趨勢。隨著娛樂方式的增多和電視的出現,西西里島上城鎮社會的變遷也加快了其滅亡的速度。大量木偶藝人被迫放棄了他們的職業。現在意大利政府在搶救和保護西西里島傀儡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西西里島的商店和攤頭上到處都可以買到木偶。這些木偶制作得都很精美,造型各式各樣。其中尤以頂盔貫甲的古代武士最多。他們頭盔上綴著各種顏色的羽毛或絨纓,手里拿著寶劍、盾牌,五彩繽紛,閃閃發光,確實相當好看。木偶已經成為西西里島的著名紀念品,吸引著各方游客。意大利政府計劃為青年木偶藝人開辦培訓場所,舉辦西西里木偶節并開設獎項,在國內外舉辦木偶展覽,興建木偶戲學校等等。
二、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況:法律、政策、機構設置
(一)國外制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和政策
目前,國際社會十分重視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工作,很多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制訂了各自的法律保護制度和政策。茲舉幾例:
1、毫無疑問,在制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方面,日本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頭。日本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有意識的保護始于明治4年(1871年)。明治維新,門戶大開,廣汲知識,洋學勃興,當時西方的思想、文化、技術等像潮水般涌向日本。在“歐風謳歌”社會思潮的巨大沖撞和影響下,日本的傳統思想文化不斷受到來自西方文化的挑戰。另一方面,激進的改革思潮把日本的傳統文化視為封建糟粕,當作垃圾予以拋棄,或者給以毀滅。在“廢佛棄釋”的浪潮席卷日本以后,連鎖式的大破壞接踵而來,整個日本掀起了廢廟合寺、僧人還俗,佛事、佛法、佛經、佛像遭到急劇的嚴重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維護日本的天皇制,從統治階級的政治利益出發,日本曾先后頒布三部保護文化遺產法:《古器舊物保存法》(1871年)、《史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1919年)、《國寶保存法》(1929)。現在看來,這三部法律的頒布,一方面起到了保護日本文化遺產的積極作用,使日本傳統文化免受滅頂之災;另一方面,為后來的《文化財保護法》的出臺提供了藍本。1950年,日本在原有基礎上,又通過了綜合性的《文化財保護法》。在這部法律里第一次提出了“無形文化財”的概念。“無形文化財”是“文化財”里的一個類別。日本“文化財”可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紀念物、傳統建筑物群、埋藏文化財等類別,也可以把它概括為不動產、動產和無形文化三大類別。1954年5月,《文化財保護法》進行了第一次修改,設立了重要無形文化財的指定工作,明確了保持人的認定制度,新增了無形民俗資料的記錄保存制度。1968年6月對《文化財保護法》進行了第二次修改,廢除了文化財保護委員會,由文化廳取而代之。新設立的文化廳委托都、道、府、縣的教育委員會對文化財進行直接的保護和管理,加強了文化財保護的組織機構。1975年7月,日本對《文化財保護法》進行了第三次修訂。日本政府在重新修訂文化財保護法時,考慮到傳統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后繼無人、修復材料生產困難,在第5章中新增加了“文物保護技術的保護”一節。將傳統的文物保護技術作為無形文化遺產來保護,這是對無形文化遺產認識上的又一個進步。1996年10月,日本對《文化財保護法》進行了第四次大修訂。這次修訂主要是制定“文化財登錄制度”。日本政府撥專款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登記錄入工作。日本文部省規定,小學生在學期間必須觀看一次能劇,日本政府官員要以能劇、歌舞伎、狂言等傳統藝術招待外賓。
2、20世紀60年代,隨著韓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西化思潮的洶涌而來,韓國的民族民間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沖擊。在一大批民俗文化學者的積極倡導和參與下,韓國《文化財保護法》于1962年1月出臺。韓國的《文化財保護法》分為四項文化財:一是有形文化財,它是指具有重大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建筑物、典籍、書籍、古文件、繪畫、工藝品等有形的文化遺產;二是無形文化財,它是指具有重大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的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技術等無形的文化遺產;三是紀念物,它包括具有重大歷史和學術價值的寺址、陵墓、圣地、宮址、窯址、遺物埋藏地等歷史遺跡地,具有重大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此外,還包括動物(包括棲息地、繁殖地)、植物、礦物、洞窟、地質及特別的自然現象;四是民俗資料,它包括衣、食、住、職業、信仰等民俗活動,以及進行有關活動時的服裝、器具、房屋等。無形文化財根據其價值的大小劃分不同的等級。通過對民俗文化財產展開大量的調查,1964年韓國開始啟動了“人間國寶”工程。“人間國寶”是指那些在藝術表演領域具有突出的表演才能、精湛的表演技藝并愿意將自己的這些技藝傳諸后人的杰出的表演藝術家,而在工藝制作領域則特指那些身懷絕技并愿意通過帶徒方式將自己的技藝傳諸后人的著名藝人、匠人。對具有重要價值的無形文化遺產的傳承者或保持團體授予“人間國寶”榮譽稱號并確定其責任和義務。獲得認證之后,無形文化財,特別是具有傳統文化技能的人——人間文化財,無不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保護和財政支持。無形文化財的演出等各種活動,國家會根據演出規模等具體情況提供2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4萬元)至500萬韓元的資助。對于人間文化財,政府按每人每月100萬韓元提供補助。對于能培養出一個大師級人才的人,不僅給他薪水,以支持其提高技藝,而且還要給他研究經費和傳承費。最優秀的學生,政府也給他研究經費,要是他的老師死了,就馬上由他來傳承。經過40年的上下推動,韓國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了全面保護和振興。目前,韓國擁有國家級無形文化財100多個,地方級無形文化財200多種,很大一批民族民間藝術被國家認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并使它們在保護過程中得到傳承。
3、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制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國家。1793年“共和二年法令”問世,規定法國領土內的任何一類藝術品都應受到保護,這使得大量文化遺產在動蕩的年代免遭浩劫。1830年,法國政府成立“歷史古跡處”,保護遺產的工作正式提上工作日程。1840年,法國頒布了《歷史性建筑法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保護文物的法律。1887年,法國又頒布了《紀念物保護法》,并組建了古建筑管理委員會,負責法國傳統建筑的認定和保護工作。為了將有藝術價值的自然景觀納入法律保護范圍,1906年,法國又頒布了《歷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藝術價值的自然景區保護法》。1913年,法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保護文化遺產的現代法律《保護歷史古跡法》,將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動產和不動產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保護目的,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登記造冊,重要的被列入保護名錄。1930年法國制訂了《景觀保護法》。這部法律除了對自然紀念物進行保護外,還將藝術上、歷史上、學術上、傳說中為人熟知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納入其中。1967年和1975年,法國對這部法律又進行過兩次修訂。1941年,法國為了強調對地下文物的保護工作,專門制定了一部《考古發掘法》。為了確保歷史街區人文景觀的完整性,法國于1962年和1973年兩次頒布了《歷史街區保護法》和《城市規劃法》。這兩部法律的頒布,有力地促進了法國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由上可以看到,法國在制定保護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法律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而且隨著人們對保護工作意識的不斷增強,保護工作的范圍逐漸擴展,不過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法國制訂的這些法律,主要是針對歷史文物古跡、自然景觀及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法律法規上還體現得不那么充分。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在當今世界上,還沒有一部制定出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盡管日本和韓國有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但它們都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物質文化遺產之中。雖然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制訂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但世界各國在民俗保護法和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方面做過不少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比如意大利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國內知識產權法保護民間文化的國家。它除了在1889年制定《文學藝術版權法》外,還制定了關于文化遺產及傳統手工業保護的法律,形成較為完備的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意大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定的保護制度,主要特點是,民間文學作品的著作權享受無限期。如果以盈利為目的而使用民間文化的,不僅要征得文化行政部門的許可,還要繳納一定的使用費,把收來的使用費以基金的形式進行管理。
第三世界國家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也制定了不少類似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譬如,坦桑尼亞于1966年頒布了新的版權法,增加了關于文學、音樂和藝術作品、電影制作、錄音和廣播的版權保護內容。1996年,該法案更名為《版權及鄰接權法》,經修訂后的法案擴充了推動文藝作品的創作、保護傳統文化的內容,要求向大眾傳播文藝作品、民間文化及其他文化產品,并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又如埃及則認為民間傳統文化不應該屬于個人,而是群體的集體財富,國家是民間傳統文化的擁有者,使用者應當向國家繳納使用費,還認為埃及傳統文化的保護期應當不受限制。所有這些相關的法律法規都可以成為我國制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的重要借鑒。
(二)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構設置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有相應的機構,這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組織保證。從日本、韓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情況來看,它們一開始就非常注意機構的設置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1、日本。日本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構是隨著《文化財保護法》幾次大的修改而逐漸完善起來的。1950年,在文部省內組建“文化財保護委員會”,文部大臣任命5位日本國內一流的文化專家出任委員。委員會下設四個文化財保護審議會,專門負責文化財保護的專業指導、技術咨詢和調查審議以及相關的時務性工作。這個委員會雖然是一個非常設機構,但它是日本當時保護有形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的最高機關。1954年,日本明確規定地方必須組建“地方公共團體及教育委員會”。日本各縣、市、町、村開始負責地方的文化財保護工作,可以指定重要文化財、重要有形文化財、重要無形文化財、重要民俗文化財,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和利用文化財。1968年,日本廢除了“文化財保護委員會”,改在國家文化廳內設置“文化財保護審議會”。原“文化財保護委員會”承擔的國寶的指定與解除工作直接由文部大臣來決定,其他事務性工作改由文化廳長官決定。新成立的審議會負責為文部大臣和文化廳長官提供咨詢,會內設有“無形文化課”,專門負責日本傳統戲曲的保存與振興工作。地方政府同樣也設置“文化財保護審議會”,與民間團體共同保護當地的文化財。在研究工作方面,日本成立了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和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所內設無形文化財研究室,專司資料調查和分析工作。還有許多民間研究機構分布在日本的大學和圖書館,比較有名的如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松竹大谷圖書館等。這些博物館和圖書館除了做有形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文獻資料的保管工作之外,還做一些啟蒙和推廣活動,成為日本有形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保護、研究和教育的基地。
2、韓國。為落實對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1962年3月韓國成立了文化財委員會(隸屬于韓國文化財廳,相當于我國的國家文物局),委員會下設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等8個分課,各分課均由各文化財保護團體、大學、研究機構的專家組成。除專職專家外,韓國政府還聘請了180名各界文化財專門委員。一旦發現值得保護的文化項目,委員們便會提出報告,經過論證后將該項目確立為國家重點保護項目。同時,這些專家學者負責定期對文化財進行審議。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韓國文化財研究所。
3、法國。法國文化部下設文化遺產局,地方上也有相應機構,負責調查和監督文化遺產的現狀和維護情況。在法國,文化部決定重大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但具體的工作由文化部所屬的歷史紀念物基金會、文化藝術遺產委員會、考古調查委員會等文化團體完成。實際上由法國政府管理的重點文化遺產不足5%,近一半的文化遺產由市級部門管理,而半數為私人管理,如巴黎埃菲爾鐵塔。
4、意大利。意大利政府專門設有文化遺產部,并在保護和管理文物古跡方面摸索出“意大利模式”:政府負責保護,私人或企業進行管理和經營。這種模式有利于調動私人和企業的積極性。多年來,意大利在遺產保護和利用方面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意大利模式”,即由公共部門負責保護古跡,私人和企業來經營管理和利用這些古跡。
三、關注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
通過以上國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過程的粗略考察,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縱向來看,人類對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一直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如果從1793年法國頒布的“共和二年法令”算起,人類有意識地保護文化遺產的歷史也只有200多年,如果從1950年日本開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算起,也不過只有50多年的歷史。從橫向來看,法國、意大利、德國等西方國家對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放在整體性保護之中進行的,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把它作為一種單獨的文化現象加以保護。美國在口述史方面做得比較有成績。可見,在對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過程中,最薄弱的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實際上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擁有著巨大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它們共同面對的是保護經費匱乏的問題。早在195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開始在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及東南亞諸國,針對社會變化與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傳承問題進行了調查。之后,1959年以非洲文化為研究對象,開始收集、記錄、研究非洲地區口頭文化的傳承問題,在西非、南非、東非和中非各地都設置了研究中心,首先他們對當地原住民的語言進行錄音,并對原住民的發音進行記錄,在此基礎之上,編制了一部與非洲語言相對應的英語、法語辭典。用文字對非洲原住民的語言進行記錄和表述,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作出的一個了不起的工作。1961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針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社會中的地域性文化價值和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等問題展開了調查。可以說,50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保護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為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建立一個長效的保護機制。這里,不妨參照一下世界遺產基金(The World Heritage Fund)的做法。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17屆會議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根據該公約,設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和世界遺產基金。世界遺產委員會于1976年正式成立,它是各國政府間進行國際合作的機構,管理世界遺產基金。世界遺產基金的經費來源是締約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交會費1%的款項和締約國政府及其他機構和個人的自愿捐贈。世界遺產基金每年收到約300萬美元的款項,雖然看起來這筆經費不算太多,但它對于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重要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項目的保護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世界遺產基金不僅為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列入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提供資助,而且還提供各種方式的技術幫助和合作,比如派出專家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提供專家來培訓當地的保護和修復技術的專門人員。如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能像設立世界遺產基金那樣建立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那么將會極大促進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