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的孩子天真可愛,往往意識不到社會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危險,對危險的警惕性較差;而且他們活潑好動,對什么都充滿好奇,往往會誘發危險因素。因此,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至關重要。
一、游戲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它能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積極參與性,將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納入到游戲中能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較快地掌握安全知識和自我救護的技能。
如:為了讓幼兒掌握走失了怎么辦的知識,可設計角色游戲“走失的小兔子”。讓幼兒扮演走失的小兔子,并設計各種走失的情景,針對不同的情景,讓幼兒想法找到小兔子的家。又如:利用表演游戲《求救電話》,讓幼兒知道發現了危重病人要打電話“120”;發生了火災要撥電話“119”,遇到了壞人要打電話“110”等。
二、情境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創設一些趣味性強的情境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如:為了教給幼兒遇難如何求助的知識,我用木偶表演創設了《狼和小羊》中羊遇難求助的情境,幼兒在活動中情緒高昂,各抒已見,有的說請奧特曼幫忙,有的說打電話給黑貓警長,有的說找獵人伯伯……又如:創設問題情境“家里著火了怎么辦”,讓幼兒討論自救的方法,從而鍛煉了幼兒解決問題、消除危險的能力。
三、體驗
親身體驗過的往往容易記得牢,讓幼兒在演習中真真實實的體驗自我保護的技能,能較好的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如:2004年12月2日下午3:00綿陽市教工幼兒園A區(樊華商業城三樓)忽然煙霧繚繞,同時廣播播出“緊急通知,緊急通知,繁華商業城三樓著火了。請各班老師和小朋友保持鎮靜,并請老師組織幼兒有序地向安全通道撤離。”各班幼兒用一張疊成六層的濕潤的小毛巾,捂著口鼻,在老師帶領下,弓著身子順著墻壁,在煙霧中摸索著一個一個地向安全通道移動。五分鐘后,全園幼兒全部安全撤離。最后消防隊的叔叔為小朋友講解了有關的自我防護常識。通過諸如此類的演習活動,幼兒不僅能從中受到良好的防火安全常識教育,而且也能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四、實例
在現實社會中,幼兒因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而引發的事件時有發生,家長和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活生生的實例來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借助身邊發生的一些不注意安全的實例教育孩子。前不久,鄰居家的小孩明明被父母鎖在家里,他玩厭了爸媽給他買的玩具,就拿了爸爸的打火機“啪啪啪”的打著玩,不料打出了火,引燃了沙發的靠墊。明明嚇的哇哇大哭,要不是爸媽趕回來的早,明明險些就葬身火海了。我抓住了這一教育契機,教育小侄女不要輕易玩火,如果不小心點燃火了,要趕快用水澆,向大人求救、打火警電話等防火知識。
借助電視、報紙等媒體報道的幼兒遭受傷害的實例教育孩子。幼兒被綁架、被拐騙的實例常常見諸報端。家長和教師可通過這些實例教給幼兒如何防被綁架、被拐騙以及被綁架、被拐騙后如何逃脫的知識。
五、童謠
童謠簡單直接,讀起來瑯瑯上口,幼兒一般都比較喜歡,家長和教師可將一些需要幼兒知道的安全知識融入到童謠中,使幼兒在誦讀童謠中逐漸萌發自我保護的意識。
如:童謠《小警車》:小警車里坐警察,警察叔叔抓壞蛋。壞蛋來了不要怕,快打電話一一零,教給了幼兒遇到壞人如何向警察求救的知識。又如:童謠《電老虎》:電老虎不讓摸,摸它它生氣,就要把人咬,遠離電老虎,千萬要記牢,讓幼兒明白了觸摸電危險的常識。
六、故事
童話故事生動形象、淺顯易懂,向來為幼兒所喜歡,家長和教師可選擇一些有針對性的童話故事,多方面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如:童話故事《小紅帽》講的是天真善良的小紅帽由于見到陰險狡猾的狼時毫不設防,不但告訴了它奶奶的住址,還聽了它的話到森林玩,結果,她和奶奶都被狼吃掉。后來小紅帽得救了并提高了警惕,再也不輕信陌生人了。通過給幼兒講述這則故事,要告訴幼兒千萬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不要聽信陌生人的話,不要喝陌生人給的飲料,不要吃陌生人給的糖果或其他食物。又如:童話故事《魯魯的鼻子》講的是小豬魯魯把豆子、鈕扣等小東西塞進鼻子里,致使呼吸困難,它用小手去掏,不料越掏,這些小東西就越往鼻子里滑,結果連鼻子都弄破了。通過這個故事,可讓幼兒思考:小豬魯魯為什么呼吸變困難了?能不能隨便往鼻子里塞東西呢?鼻子破了怎么辦呢?從而讓幼兒知道不能隨便把小東西往鼻子里塞,鼻子破了要及時用藥棉、紙巾堵住,然后向大人求助。
七、習慣
良好的習慣和幼兒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有這么一則故事:說的是一個神父跪在快要被洪水淹沒的教堂里向上帝祈禱,水都淹到他的腰了,這時候過來了一個小船,船上人讓他上船,可他卻說:不用了,上帝會救我的。過了一會兒,水淹到他的脖子了,又過來一只輪船,船上人也讓他上船,可他還是不上船,認為上帝會救他的。又來了一個軍艦,他仍然沒有上船……最后他被洪水淹死了,死后他去質問上帝:“主啊,我終生奉獻自己,戰戰兢兢的侍奉你,可你為什么不肯救我呢?”上帝說;“我怎么不肯救你?我給你了三次機會,你都沒利用,能怪我嗎?”
如今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嬌寵中,養成了不少壞習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處處都依靠家長;而家長大多都心甘情愿的包辦代替,惟恐孩子受到什么委屈。結果呢?孩子缺乏獨立,缺少自我保護的意識和本領。這樣的孩子與那個一心指望上帝救他的神父又有什么兩樣呢?如果家長能允許“孩子的事情孩子做”,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如果家長能給予孩子在危險中自我鍛煉的機會,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那么當孩子依此形成良好的習慣時,那么孩子在危險、困難到來時,就不會一味的指望家長、他人,而是想方設法的自救我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