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課題組
都說入園是一個幼兒步入社會的最早時期,也是本性最自然的,我們中國家庭以獨生子女為多,特別是計劃生育先進城市張家港的獨生子女約占98%以上,要培養幼兒的和諧個性首先要了解幼兒的個性存在哪些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和方案,于是,我們對剛入園的幼兒園進行了調配查問卷、觀察分析、談話等,結果發現,當前獨生子女存在以下的情況。
幼兒普遍問題
1、獨立性差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是普便存在的現象,家里吃飯都是成人喂的,衣服都是成人包辦的,于是到了幼兒園,許多幼兒都出現了不會吃飯、不會脫衣的現象,甚至要家長抱到教室里,給我們老師的工作帶來了不便,因此自理能力特別差,相應的是學習上的依賴也特別嚴重,孩子的作業好象都是家長的事情。
2、合作性差
由于都是獨生子女,沒有更多同伴交往的機會和空間,在家里又是小“太陽”,于是到了幼兒園,打人是常有的事情,攻擊現象非常嚴重,經常有幼兒鼻青眼腫了回家去,原因是爭搶東西、不愿吃虧或自我中心特別厲害,如果你只給份數少的玩具給大家玩,結果常是先拿到的幼兒占為已有,有的甚至情愿自己扔掉也不給別人。在與自然的合作行為中,很多幼兒存在采摘花木、亂扔垃圾的現象,整理能力更是差,因為家長為了滿足自己孩子的需求,犧牲了培養的良好時機,例如孩子喜歡一朵花,那么家長就能把花朵摘下來,為的是滿足孩子一時的需求,而犧牲了了人類的生存問題。
3、交往能力差
沒有同伴的日子他們是太陽,有了同伴為了他們就為了玩具或食物吵架、打架是常有的事情,原因是他們不能運用禮貌的語言和行為與別人交往,沒有體驗過愉快交往帶來的快樂心情。
4、自信心差
沒有同伴的日子也就沒有了交往,因此孩子很少表現自己的機會,這羞現在孩子們中間十分普遍。一遇到困難,孩子就罷工或苦惱,而沒有堅持的決心和信心。缺乏一種刨根問底、探索研究的態度,因此遇到困難,孩子就喊累叫苦。
孩子真實需求
1、孩子渴望朋友——獨生子女的求友愿望比任何一帶都強烈
圍墻和高層住宅隔斷了人們聯系的紐帶,同住一幢樓房,幾年過去了,樓上樓下住著誰都不知道,這是現代城市家庭存在的普遍現象,孩子自然也就失去了同伴交往的權利、時間和空間,大多數的時間是一個人度過的,有時由于父母工作的繁忙,還常常把孩子一個人反鎖在屋子里。
2、孩子渴望平等——蹲下身,和孩子平視,你會發現另一個世界
有一次,我和一位年輕的媽媽談話,她對我講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她的女兒3歲卻最不愛逛商店,哭鬧著不肯進去,這位媽媽百思不得其解,商場里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小孩子為什么不愛來呢?終于有一天,他發現其中的奧秘,一天,他領著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梭,孩子的鞋帶掉了,他給孩子系鞋帶,忽然發現,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沒有柜臺高,根本看不見商品,而是大人們的一條條大腿和大手,一個個帶棱角的包,時不時磕碰孩子的小采和弱小的身體……因此,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是吸引孩子興趣的一個主要因素。
3、孩子渴望尊重——尊重孩子的媽媽才能培養出自尊的孩子
孩子是個人,不是玩物和寵物,他是人,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行為方式,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也有他的隱私,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當作寵物,想玩就玩。想逗就逗,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就是不懂得尊重孩子,拿有些家長的話來說:“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可見,這些家長根本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而是當成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東西。
4、孩子渴求賞識——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
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中國的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心理心切,孩子一不好就打罵孩子,總是責怪自己的孩子“笨”“不爭氣”,其實聾兒都能變神童,天才就在你身邊。
5、孩子渴望保護——家庭是孩子的港灣
離婚現在是好多家庭的普遍現象,家長們圖自己的一時之快,殊不知對孩子帶一的卻是終身的傷害,孩子變得孤僻、冷淡、對任何事物不感興趣,學習提不起精神,沒有安全感……家長們為了孩子,就有必要互相包容,互敬互愛,給孩子帶來一片寧靜,讓孩子生活在完全的愛中。
家教存在誤區
1、心理誤區:可怕的補償心理——剝奪孩子寶貴的童年
我們這一代,由于時代問題,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失落或惆悵,或中考失意、沒有一技之長等,于是,我們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于孩子,從而殘殘酷的扼殺和剝奪了孩子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孩子于是減少了本該屬于他們的自由時間,去學什么鋼琴、書法等。殊不知,孩子得到了一點,卻失去了更多。
2、形象誤區:可怕的“雞媽媽”——把母愛變成了母害
由于我們只有一個孩子,許多年輕的媽媽產生了懼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學壞,生了女孩怕學壞,于是,就像老母雞一樣,把孩子呵護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吊膽,不敢離開半步,生怕失去自己唯一的“寶貝”。不知不覺,步入了教育的誤區,只要自己能給的,沒有不答應的,三是看管型,事無巨細,什么都管。結果呢?我們都能想象得到。
3、行為誤區:孩子眼中的爸爸媽媽——缺乏榜樣示范作用
孩子善于模仿,孩子的眼睛就象一臺照相機,每天在自己的眼中留下了父母的形象,但是打牌、搓麻將、賭博在很多家庭依然常見;夫妻吵架、互不相容、鄰里糾紛等是很多家庭中的家常便飯;公共場所,不守公德,如隨地吐痰、扔煙蒂、擤鼻涕、搶座位、跨欄桿、折花木是家長們常有的行為,無形中也影響了孩子,盡管教育一致要遵守社會公德,但是效果卻盡差人意。
4、語言誤區:否定性的語言——孩子成長的負信息
語言是家庭教育中應用最多的,有些家長使用很多的不良語言是三種,我們可定名為“紅燈語言”。一是否定詞,孩子們在家每天聽到的是由“不”字組成的詞語,如“不許”“不能”“不要”“不可以”,家長充當的是警察,他們不斷地向孩子亮起紅燈;二是限制詞,家長往往強調的是自己的主觀愿望,忽略的是孩子的客觀存在,用一種強硬的態度讓孩子進入某種規定的位置,并按照家長的設計設計修剪孩子,極大地阻礙了孩子的個性化發展;三是挑剔詞,許多家長非常善于去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善于與別人的孩子作比較,一有差勁,就不斷數落孩子,在家長接幼兒時,我們不難聽到家長常說的一句話:“你看××做得這么好,你怎么××”這些消極的詞語,極大地強化了孩子的弱點,讓孩子否定自己。家長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