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我們生活的社會里,暴力現象似乎是無從避免。孩子們可隨意地從互聯網、卡通片、漫畫書、電影、電視、報紙、雜志、書籍和娛樂節目中看到肆意泛濫的暴力情節。事實上,我們的孩子總是有意無意地要么直接經歷,要么間接暴露在暴力之下。盡管孩子與暴力的接觸可能只是短暫的,但是它卻會引起兒童的改變,而所有與暴力有關的接觸都會成為兒童了解世界的一部分。
對孩子處在暴力之下這一現實情況,父母們有著不同的態度。有些父母尚不了解他們的孩子正處在暴力之下,其實,這其中有一部分家長是因其本身就在暴力之中,因而對暴力不敏感,五歲的通通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小男孩,但是通通卻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爸爸媽媽經常打架,媽媽把希望都寄托在通通身上,可是通通很調皮,媽媽生氣時就會用很粗的竹棍抽打他,而通通也有自己生氣時的發泄對象——家里的一只小花狗,通通會用手打腳踢這只可憐的小狗,還大聲喊著“叫你不聽話,打你,打你”。這種家庭暴力嚴重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展,我們應堅決制止。
另一部分家長則對他們所感知的暴力威脅反應過于強烈,他們杜絕孩子接觸暴力畫面、鏡頭的。對這部分家長,我們要指出:當父母以冷漠的面孔面對周圍的環境時,孩子是無法信任大多數人的,這更容易讓兒童感到無助并使用暴力;而如果阻止孩子暴露在暴力面前是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就是徹底地孤立孩子,也無法保護孩子不受暴力傷害,因此,父母的責任是必須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處理看到或受到的暴力傷害。
同孩子進行開放式的談話
大多數家長在涉及一些焦點話題,如暴力、性、毒品時,就不知該如何對孩子講解。他們擔心這類交談會是壞處大于好處,擔心談話會在某種程度上激發孩子不良的行為,而這種行為是孩子以前從未認識到的;也會擔心,孩子知道世界沒有想像中的那么美好,會震驚,并玷污孩子純潔的心靈。對兒童心理的研究證明,同孩子談論敏感的暴力問題,對兒童來講更有益處。
首先,用一句簡單的話引出話題,如“那是一個非常暴力的場面”,“書中的那些人在做很壞的事情”,之后就跟隨孩子的回答來引導你所要闡述的內容。絕大多數家長能夠得到兒童正確的反應。在交談中,如果你的言辭太激烈或太復雜,孩子會被搞糊涂、心煩,他們會突然改變話題,甚至會走開去做其他的事情。談話中父母應該使自己成為令孩子放心的好聽眾,并讓他知道你是關心他的。例如告訴他“是的,那些大孩子在談論打架,聽起來挺讓人擔心害怕的。我很高興你能告訴我你的感受。” 詢問孩子“是所有的男孩子都想打架嗎?”或者是“聽到他們的談話,你打算怎么做?你曾經想過,那些孩子為什么那么做嗎?你想過把你的擔心、害怕告訴過老師嗎?”用這種直接的方式,加強孩子要同你溝通的沖動。而將孩子提出的問題反問回去,可以制造一個同孩子進行深入探討的機會。這樣做,孩子會在你的幫助和鼓勵下,理清自己復雜的情緒。總之,要讓你的談話圍繞孩子所能理解和感興趣的事情上。
告訴孩子“保證自己的安全”
爸爸媽媽應該知道,兒童天生就感覺自己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尤其是當他覺得外界不安全的時候。因此,父母要做的不僅僅是保證孩子的安全,更要幫助他感覺到安全。教會孩子保證自己的安全,保護孩子免受暴力傷害,意味著要幫助他們學會如何逃離危險和避免暴力行為。這是在兒童早期就要開始的一項長期工作。
孩子受到驚嚇時,簡單的一句話“保證自己的安全”就能教會孩子做出各種反應,隨著“保證安全”這一目標在頭腦中逐漸被確認,孩子在情緒過高時,就學會了控制自己, 也就學會避免好斗和氣憤等極端情緒的出現。告訴孩子“你的安全是我們最為關心的事情”就能幫助孩子肯定自己安全的價值。父母應當和孩子詳細交談每天出現的危險狀況,一旦兒童認識到安全問題,他就更容易預知,避免、擺脫危險的情形。孩子就會更加理解,為什么“他不能不告訴你或者是其他照看他的人,就偷偷跑出去玩”當一個憤怒的孩子想去報復他的小伙伴時,問孩子:“你認為這是一個安全的計劃嗎?”這會引發孩子思考并看到他計劃中的冒險性。孩子逐漸長大,開始面對各種挑戰,他需要用更復雜的觀點來考慮問題。因此,要貫穿孩子發展的全過程來討論安全問題。在防范孩子可能會遇到的暴力時,可同孩子做“如果遇到暴力該如何去做?”的游戲,和孩子一起想像陷人暴力事件后的情形,讓孩子描述他所經歷的類似事情,這能幫助孩子思考他所處環境的復雜性,你可以告訴孩子你遇到暴力沖突時的解決辦法。當你幫助孩子找到應對挑戰的方法時,不要親自解決他的問題,或是教育他一定要這么做,應當運用你的經驗,讓孩子自己用語言描述他的強烈情感,直到孩子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事實上,幫助和訓練更有助于孩子解決暴力以及用非暴力手段作為問題解決方式。對于人們所鼓吹的不正確或危險的說法,如“以牙還牙”、“你要用生命來保護你的私有財產”、“獲得尊敬比生命安全更為重要”,或者是“有些人應該受到懲罰”等,要教導孩子認識到這些說法的錯誤性和危險性。
及時判斷孩子的暴力傾向
美國兒童研究會和美國心理協會共同研究發現:經常暴露在暴力下的幼兒和學齡前的兒童,通常會變得更加容易憤怒和缺少同伴。如果孩子看起來比平時更加冷淡或是黏人,若沒有其他的解釋,你就要請專家對孩子進行診斷。同時,父母親要注意到新問題: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中的破壞行為;孩子過度敏感,和同學之間存在較多的相處問題;對其他小朋友表現出的好斗情緒;虐待小動物等。
和孩子一起對付暴力
如果孩子已受到暴力的威脅,父母就要幫助孩子理解所經歷的事情,同孩子交談最有效、最適宜的方式是詢問他一些間接的、無限制性的問題,如“你感覺怎樣?你想告訴我們發生了什么事嗎?”家長要能夠分享孩子的情感,并尋求到讓他感覺安全的東西。例如一個孩子經常擔心他的家人是否還好,因為這些人是他安全感的來源,這個時候,你需要告訴孩子家人的狀況“媽媽在上班,其余的人在家里,他們都很好。”通常一個孩子所擔心和幻想的事情都會比真實的更嚴重。大多數孩子不愿因為受到欺凌而向成人尋求幫助,他們認為尋求幫助會在同伴面前丟臉。因此,要讓孩子了解,為保護個人的安全,報告他人的欺凌行為不是泄密。只有當報告的動機使他人陷入困境時,才是可恥的。當孩子受到欺凌后,他對自己的評價可能是很低的,這時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和尊重。
如果你的孩子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你要教會他認識到,受到欺凌并不意味著他是弱小的,還要指出,在面對欺凌時,他并非只有兩種選擇:屈服和反擊。還有其他好的選擇:
1. 走為上策。走開并隱藏你當時的反應,尋找機會解決;
2. 留在老師的附近或同其他孩子待在一起,不要讓自己陷入容易受到傷害的境地。
3. 挺胸而立,保持自信,拒絕他要你做的事情
4. 與其同欺凌者打斗,不如在言語上進行回擊,誘導他到你的安全地帶
5. 向老師和其他人尋求幫助。要幫助孩子知道如何去尋求家庭之外的幫助如老師、法律顧問、警察以及其他受過專業培訓的成年人。
如果這些方法不能幫助兒童擺脫受到欺凌的狀況,就要幫助他在家中不斷進行練習。成人一定要知道,有很多事不會驚嚇到成年人,但會驚嚇到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