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貿易支付方式從傳統的信用證逐步向靈活方便的放賬支付轉變,加大了出口企業的收匯風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企業提供收匯風險保障,支持中國貨物、技術和服務出口,特別是高科技、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等資本性貨物出口,支持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2005年9月23日,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信保”)與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四川長虹)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宣布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此舉引得媒體競相報道,認為以四川長虹為代表的一批中國企業已由簡單的“傳統出口”向全球市場實現產業資源整合的“跨國經營”發展,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需要借助包括中國信保在內的金融機構的支持,發揮金融機構化解風險的專業優勢,為企業出謀劃策、保駕護航,形成一個優勢互補的戰略聯盟。
中國企業在海外業務不斷擴大的同時,不僅需要擁有更加成熟的國際化經營理念和應對反傾銷、貿易壁壘、國家政治風險、買家信用風險等能力,更需要有效利用出口信用保險等國際通行的風險控制、分擔和化解手段,防范國際貿易中的政治和商業風險,以確保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幫助出口企業規避外貿風險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規模持續增長。然而,在其背后,也有令人觸目驚心的現象存在。據商務部研究院對500家外貿企業的抽樣調查表明,中國出口業務的壞賬率高達5%,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數字是0.25%—0.5%。也就是說,如果抽樣調查得出的5%壞賬率是比較準確的話,這樣推算下來,中國每年因為出口產生的海外壞賬應該在300億美元左右,合人民幣2400多億元。另據調查顯示,68%的企業有過因交易對方失信而利益受損的遭遇,其中損害最嚴重的就是信用風險所造成的拖欠貨款和合同違約,中國企業“應收賬款延遲收付”的比例超過50%。此外,世界并不太平,戰爭、恐怖襲擊、政變、自然災害、貿易摩擦等等不確定的天災人禍,為企業“走出去”投下重重陰影。
一方面要擴大出口,一方面又面臨著高額風險。如何獲得有效的保障,幫助出口企業規避和化解外貿風險,是擺在出口企業面前迫切而現實的難題。
中國信保作為中國唯一一家專門承辦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政策性保險公司,自2001年年底開業以來,堅持“政策性公司,商業化運作”的方針,依據國家外交、外貿、產業、財政、金融等政策,通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和擔保等手段,為企業提供收匯風險保障,支持中國貨物、技術和服務出口,特別是高科技、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等資本性貨物出口,支持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成立近四年來,中國信保全力為出口企業保駕護航,發揮了“保護傘”的作用,促進了中國的外貿出口事業。到目前為止,已為數千家出口企業的80多個中長期項目提供了累計近400億美元的風險保障支持,向數百家出口企業支付賠款2億多美元。出口信用保險的政策性功能和對中國外經貿發展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現出來。
與此同時,必須看到,中國的出口信用保險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與歐美國家比起來,中國外貿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數量少得可憐。歐美國家的外貿企業風險意識較強,大部分投保出口信用保險,歐洲前1000家大出口商100%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目前,世界貿易額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持下實現的。出口信用保險的作用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而在中國,2001年年底,出口信用保險保額占中國外貿出口的比重不足1%,即使在近幾年迅速發展之后,出口信用保險的平均滲透率也只有3%—6%。
國際貿易支付方式從傳統的信用證逐步向靈活方便的放賬支付轉變,加大了出口企業的收匯風險,隨著國際貿易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出口企業風險意識和管理水平提高,信用保險環境的改善,信用保險將會為更多出口企業“護航”,出口信用保險在中國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提高企業信用等級解決融資難
對于企業來說,“信用”兩字已不陌生。對于不少從事貿易業務的企業來說,風險問題不可回避。出口信用保險的出現正是為了讓出口企業在不知對方信用度的背景下,盡可能地避免風險,與此同時又不放棄商業機會。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政府按照世貿組織規則不斷完善對外經濟貿易的促進政策和支持手段。出口信用保險,作為世貿規則允許的、被世界各國政府普遍采用的政策性支持手段,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外經貿企業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為解決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中國信保在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保障收匯功能的同時,大力開發便利融資功能,目前已有30余家中外資銀行推出了出口信用保險項下的融資業務。為幫助出口企業在規避風險的前提下獲得貿易融資便利,中國信保開發了利用出口票據進行融資的“出口票據保險”產品,對銀行在押匯、貼現、買斷出口票據或提供出口保理融資后的收匯風險給予保障,擴大了銀行融資業務的范圍,降低了融資業務的條件和成本,為企業出口融資提供了便利。
中國信保利用專業技術優勢和廣泛的風險信息渠道,可以向出口企業提供買方資信調查與分析、買方所在國家風險狀況分析,協助企業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并通過及時通報風險信息,幫助企業正確選擇貿易伙伴,合理確定信用放賬規模,有效規避出口風險。現在,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已把出口信用保險的綜合風險管理服務納入到企業整體風險管理機制之中,不但鞏固了老客戶業務,而且開拓了新市場新客戶。出口信用保險的損失補償功能,使遭受損失的出口企業及時獲得補償,保障了企業經營的穩定。
近年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尤其是幾個主要貿易國,反傾銷、技術壁壘、特保措施等非關稅壁壘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企業遭受的損失也越來越大,據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估計,中國企業由于遭遇國外的技術壁壘限制導致出口受阻而造成的損失金額每年都高達數百億美元。而通過投保出口信用保險,企業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這些損失,因為凡是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企業,如果遇到買方國家外匯管制、政府征收、國有化和戰爭等國家風險,以及買方拖欠貨款、拒付貨款、破產,開證行或保兌行風險等買方風險發生時,都可以獲得中國信保的保障與賠償。這些風險都在中國信保的承保范圍內。對廣大出口企業來說,投保出口信用保險,是規避出口風險,保障經營穩定的有效措施。

促進中國出口產品結構改善
隨著“科技興貿”戰略的提出,中國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來調整出口產品結構,著重發展高科技產業,大力支持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中國信保作為政策性保險公司,為配合“科技興貿”戰略的實施,中國信保按照國家有關部署,加大了對高新技術產品的承保力度,自2004年7月起對列入《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目錄》的產品以及信息通訊、生物醫藥、軟件、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采取了提供綠色通道和便利融資、創新承保模式、防范技術性貿易壁壘風險等措施。在承保程序方面,對列入《目錄》產品的保戶給予“綠色通道”支持,對符合承保條件的客戶,爭取5個工作日內制作完成保單;在限額審批方面,同等條件下,優先保證列入《目錄》產品的投保。在理賠方面,對符合理賠條件的案件,在收到完整、有效的索賠單證后,3個月內完成理賠。在費率靈活方面,在信保規定的浮動范圍內對列入《目錄》產品的保險費率給予最高優惠。
中國信保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鼓勵中國企業擴大海外市場、樹立國際品牌,中國信保已與一批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為其開拓海外市場提供全程風險保障和融資支持服務。據悉,結合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風險特征,中國信保將在研究和試行軟件產品出口承保模式的基礎上,逐步完善針對不同產品類別的承保政策和模式,以增強支持措施的針對性和效果。中國信保還將陸續出臺一批支持高新技術產品投保的有力措施,以推動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此外,中國信保將依靠自身的數據庫和信息網絡,為中小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企業提供開拓國際市場的信息、風險控制和應收賬款管理服務;繼續通過各種渠道宣傳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幫助企業樹立風險管理意識,規避出口貿易風險。
預告國家風險“晴雨表”
在承擔國家出口信用保險的政策性功能的同時,中國信保還定期向社會發布其對國家風險或行業風險的分析研究成果。2005年10月中旬,中國信保召開媒體吹風會,宣布年內將對外發布第一份《國家風險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對全球60個國家的基本信息、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市場機遇與風險狀況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予以評級。這60個國家覆蓋我國2004年對外經濟貿易總量的70%以上。
中國信保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報告》的發布,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風險“晴雨表”和國家風險評級體系,即“國家(地區)風險參考評級”機制 ,以填補中國在國家風險分析和評估方面的空白。
這份《報告》,無論是在目標國別的選取還是在風險評估及預測方面,都凸顯中國視角,即:以中國利益為基本出發點,綜合考慮國家安全、雙邊關系、地緣政治和歷史淵源等特殊因素,以實現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穩步提高為目標,支持國家外經貿政策,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致力于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促進共同發展。據介紹,與國內其它類似機構的同類分析報告比較,該報告更關注政治、經濟、金融、社會局勢與發展趨勢、市場潛力與風險狀況,尤其著重于一國或地區的國際收支、外債負擔、償付能力、主權信用等涉及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安全的關鍵因素。該《報告》也因此被有關專家視為國內企業掌握國際商機、進軍國際市場、規避貿易國家風險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