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地中海,陽光明媚,春風涌動了陣陣波濤,3月29日~4月14日,法國、意大利、德國、西班牙、希臘、英國、土耳其及加拿大、美國等9個北約和歐盟成員國,在該海域舉行了代號為“金色三叉戟”的大規模海上聯合軍事演習。通過這次在地中海舉行的北約南翼海上機動部隊——歐盟遠征海上特遣部隊聯合軍事演習,法國海軍取得了歐盟地中海區域海上作戰的指揮控制權,4萬噸級“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擔當了此次北約與歐盟海軍一體化海上演習的“旗艦”,率領上述9個國家海軍的42艘戰艦和1.1萬名官兵在廣袤的地中海縱橫馳騁,演兵海天。這標志著組建一支真正的歐盟聯合海軍作戰部隊的構想已付諸實施。并且為落實在2007年前組建13支能快速部署到世界上任何熱點地區的快速特遣遠征作戰部隊,更好地應對全球性恐怖威脅和地區安全挑戰,歐盟正大力加速實施海上作戰力量一體化的步伐,加快全面進入“提高歐盟海上軍力的新階段”。
21世紀歐洲周邊海域將風起云涌
歐洲三面環海,與亞洲相接,與非洲毗臨,與美洲距離較近,一直是世界經濟與科技最發達區域和政治經濟的一個中心,也是現代海軍的發源地,其相鄰海域國際聯系和交往的主要通道,還是發達國家之間的結合部和緩沖區,自然成為重要的戰略海域,歷史上就是海戰的多發區,世界海戰史上著名的戰例多數發生在這里。
歐洲周圍分布著重要的海上交通線,最主要的是歐洲到北美和大西洋經地中海至印度洋的戰略航線。西歐各國進出口貨物絕大部分要依賴的這兩條海上要道。與這些被稱作西方“生命線”伴生的是許多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直接相關的是一些重要的海峽水道。如直布羅陀海峽是連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素有“地中海西部咽喉”之稱。
作為控制海域和航線的戰略據點,歐洲周邊的許多島嶼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其中最主要的是地中海諸島,如馬耳他是地中海西部的戰略要點,拿破侖曾說過:他“寧可讓英國人占領一片巴黎郊區,也不愿讓他們占領馬耳他。”此外,還有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的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該島是美國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和北約防務的主要環節之一,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錯綜復雜的利益紛爭和星羅棋布的戰略地理位置交織,使歐洲周邊海域現存諸多熱點:如直布羅陀主權歸屬問題200多年來一直是英、西關系中的敏感點。北愛爾蘭問題則令英國頭痛不已。塞浦路斯問題多年來始終是聯合國懸而未決的議題。在愛琴海,作為世仇的希、土兩國在海域劃界、伊米亞島嶼歸屬上存在尖銳的對立。黑海有俄、烏之間的克里米亞半島問題和烏、羅的蛇島歸屬之爭。而巴爾干地區歷來是歐洲的火藥桶,科索沃戰火至今未熄。臨近地區還有中東問題、北非的穆斯林原教旨主義活動、西班牙與加拿大的漁業之爭等等。
歐盟軍事一體化的目標和任務
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歐盟成為世界經濟中最主要的一支力量。20世紀,歐盟基本實現了經濟一體化的目標,政治一體化目標還在努力之中。
多年來,傳統上歐洲的安全一直有美國和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罩”著。形成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局面,歐洲似乎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威脅。而在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重大國際安全問題上,美國并沒有秉承北約倡導的“集體安全原則”,而是甩開歐洲自己單干。經歷了數度戰爭的刺激以及地區安全沖突的沖擊,歐洲國家深刻地認識到,必須加快建立自己的歐洲防御體系,特別是盡快組建一支歐盟海軍,以期獨立承擔防務責任,主導歐洲及其周邊的安全事務。
同時,隨著歐盟經濟實力的不斷發展以及在國際事務中作用的提升,在實現了“經貨聯盟”和“政治聯盟”兩大戰略目標之后,建立和發展自己的防務就自然成了歐盟的第三個議定戰略目標。歐盟真正在安全與防務上邁出實際步伐則是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阿姆斯特丹條約》出臺之后。這兩個條約突出了歐盟的安全與防務政策,制定了五項基本目標:捍衛歐盟的根本利益和獨立;鞏固歐盟安全;保衛和平、鞏固國際安全;促進國際合作;鞏固民主、法制并尊重人權。要實現這五個基本目標,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根本不可能辦到。2000年11月21日,布魯塞爾歐盟國防部長會議決定正式啟動歐盟快速反應部隊計劃。該部隊的任務有3類:自然災害或疏散僑民的輕型人道主義行動;武裝恢復和平的重型行動;避免發生危機的維和行動。而要完成這三大任務的基礎就是要有一支能夠遠涉重洋,執行“由海向陸”新戰略的瀕海作戰型聯合遠征艦隊。法英德三個歐洲大國成為該部隊的中堅力量。歐盟快速反應部隊的組建意味著歐洲防務一體化建設步入了快車道和進入了實質性階段。2004年歐盟更把建立和發展歐洲獨立防務莊嚴地列入歐盟憲法。
歐盟海上兵力的現狀及作用分析
歐洲成立了自己的快速反應部隊,雖然其中編有相當數量的海軍艦艇,但在海上所能發揮的軍事能力卻非常有限。
首先,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受到了北約的強力制約。北約從外部對歐盟快反部隊履行職能具有極大的制約。這種制約不僅體現在政治外交和軍事指揮上,也體現在部隊組織與技術保障上。由于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先天不足,不具備獨立的通信指揮體系、完善的后勤保障體系、全面的偵察監視體系、有效的指揮管理系統,而北約則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成功、最嚴密、最有效的國際軍事政治組織,歐洲快速反應部隊目前只能依靠北約技術羽翼的屏護,只在名義上接受歐洲人的指揮,實際卻無法掙脫北約的控制。
其次,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受歐洲內部矛盾的強力制約。不論歐洲人如何自詡通過歐盟建立了超越時代的新型國際關系,也不論歐洲是否真的走向統一,歐洲各國的獨立國家意識仍存,因而不會把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國防問題完全交于他人之手。從歐洲快速反應部隊的海軍兵力規模看,各國派出的艦艇在本國海軍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平均數量只在十分之一以下,相互戒備、各有打算的心理由此可見一斑。歐盟的“三巨頭”英、法、德在歷史上是世仇,在當今則有對歐洲事務主導權之爭,在這種同床異夢的形勢下,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對歐洲安全能發揮多大的決定性作用令人懷疑。
其三,歐洲快速反應部隊的使用效能受歐洲及世界大勢的制約。表面上看,歐洲周圍遍布熱點,但這些熱點對歐盟并不具備真正的軍事意義。從海洋軍事的角度看,歐洲周邊的“熱點”并不熱,所涉及的問題也不是通過軍事手段就能完全解決的,發生大規模的海上軍事沖突的可能性并不大,因而不需要歐洲具備和使用非常強有力的海上作戰力量。
最后,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受其實力和職能的制約。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其活動區域主要在歐洲及鄰近地區,所擔負的使命任務是執行由聯合國或歐盟授權的人道主義干預與地區維和,執行任務時間以一年為限,反應速度要求60天內部署到位,其所屬的海軍兵力不足100艘艦艇,只能承擔陸上部隊的瀕海側翼掩護與支援任務,無力在較遠的海域進行較大規模的現代海戰,更無力與美國所擁有的海權相抗爭。
歐盟旗幟下的新海軍終將縱橫四海
2003年11月,歐盟25國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一致決定組建歐洲軍備局,負責加強歐盟解決危機問題的防務能力,統一協調成員國的防務資源和軍備生產,爭取在2010年以前形成統一作戰能力;此后,歐盟還計劃大幅度提高安全開支,把用于防務和安全研究方面的預算從目前的每年2000多萬歐元提高到20億歐元,這一數額將與美國國土安全部的開支不相上下。與此同時,歐盟成功地獨立執行了剛果(金)維和行動,踏出了獨立防務的第一步。去年11月舉行的歐盟國防部長會議宣布,歐盟將于2007年之前組建13個能部署到世界上任何熱點地區的快速反應聯合戰斗特遣隊,以應對“全球性威脅和挑戰”。這意味著歐盟進入了“提升海上遠征軍力的新階段。”
在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的帶動下,歐盟正力求實現軍事一體化。2004年12月,歐洲軍備局按計劃成立,標志著歐盟在獨立防務上邁上了新的臺階。為實現成為超級軍事力量的遠大目標,縮小與美軍實力和技術上的差距,歐洲軍備局最近推出了研發尖端武器的計劃,主要包括新式無人機、新式裝甲車、“宙斯盾”戰艦和建立更加高效的通訊系統。同時,歐盟還將建立一個“歐盟聯合艦艇編隊和作戰飛機中隊訓練計劃”,并將歐盟各國的武器試驗場和試驗艦統一調配,合作展開新式海基武器試驗工作。除了這些,歐盟正加緊實施可與GPS衛星定位系統一較長短的、可軍民兩用的“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計劃。
從當前的形勢看,歐洲快速反應部隊所擁有的海上作戰力量尚不足道,暫時不會使世界海洋戰略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也不會改變世界海上軍事斗爭的格局。但從長遠分析,成立一支歐盟旗幟下的新“歐洲海軍”似乎在所難免,其影響可能非常深遠。從歐洲的形勢看,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具有極為堅實的經濟、科技基礎,總體實力足以與美國相抗衡。在冷戰期間,歐美為了對抗蘇聯及華約的共同利益與相互需求,組成了北約,使歐洲在政治、軍事上處在了從屬于美國的地位上。冷戰的結束、華約與蘇聯的解體、對歐洲全面軍事威脅的消失,客觀上也宣告北約傳統軍事使命的終結,并使美歐矛盾日益顯現。只是美國出于控制歐洲和進一步削弱俄羅斯的戰略需要,才使北約得以繼續生存并東擴發展。隨著歐洲統一步伐的加快和自主處理歐洲事務的愿望增強,歐洲人建立自己獨立的防衛體系勢在必行。特別是科索沃戰爭給歐洲人以極為深刻的教訓,自身的安全系于他人之手豈能不任人擺布?!健全的聯合防務畢竟是政治獨立的保證和象征。
健全的防衛體系必須要有海軍。對于歐洲而言,目前其周邊海域并未存在嚴重的海上軍事威脅,就是最難防衛的歐洲至北美的戰略航線也都處在北約、更直接地說是美國海軍的屏護之下。但從長遠看,如果歐洲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就不能有效保衛其海上戰略交通線,無異于將“生命線”交于他人之手,這是最簡單的軍事常識。一旦歐洲人真的站在了一起,以歐盟的自身條件,建立世界一流的國防力量并非難事,就是將歐洲各國現有的海軍兵力簡單地組織在一起,就能形成一支世界級的海上作戰力量。健全的防衛體制既能夠促進、也需要歐洲的統一,二者相輔相成。但是,如果歐洲人真要想靠自己的力量有效地控制周邊海域,歐洲海軍所要發揮的作用絕不會是簡單地維持秩序和人道主義干預;歐盟所需要排除的影響或阻礙絕不是海盜、武裝走私之類的海上犯罪勢力,也不會是某個阿拉伯國家的海軍,而是世界第一海權的美國。國防力量不是警察,歐洲要建立一支強大海軍的努力所挑戰的必然是美國海軍。一旦歐洲真的成立了自己的海軍,與北約和美國說“Bye-bye”非但不是什么不可想像的事情,而且還是一種必然。這也就是為什么美國對歐洲建立快速反應部隊甚為惱火、卻又無可奈何的原因所在。
因此,2007年前歐洲聯合海上遠征快速反應部隊的組建完成,特別是其所擁有的海上作戰力量更具象征意義,具有遠遠超出其實力的政治影響。它所昭示的是這樣一個發展趨勢:在將來的某一天,這個世界上會出現一支可與美國海軍相匹敵的“歐洲海軍”。
歐盟海軍海上力量的編成構想
面向21世紀全球威脅挑戰的歐盟海軍將是一支均衡型的聯合遠征艦隊,按照“由海到陸”向岸性海軍戰略的要求,著重提高瀕海作戰的兵力投送能力,從海上發起對陸縱深攻擊的兩棲登陸作戰能力。在遠離歐洲大陸的熱點地區顯示歐洲軍事力量的存在,歐盟海軍的聯合遠征艦隊的各個分艦隊將搭載快速反應部隊和優勢的艦載戰斗機、直升機等海軍艦載航空兵力量遠涉重洋,在熱點地域的發展中國家的近海集結兵力,在最短的時間內以堅決果斷的海陸空一體化聯合作戰行動打跨陸上敵對力量的反抗,迅速控制局勢,力爭將地區沖突對歐盟利益的危害減低到最小程度。由此可見,歐盟海軍力量對歐盟在21世紀的全球政治、經濟、外交軍方面的利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歐盟軍事委員會對未來歐盟海軍的海上力量編成進行了廣泛而精心的設計和構想,廣泛征求了各個成員國的意見,吸取了當今海上作戰的最新軍事理論成果,在歐盟憲法等的法律文件框架內,力爭建成一支精干、高效、均衡的完全適應21世紀信息化海戰的有歐洲特色的聯合遠征艦隊。這支全新的歐盟海軍聯合海上遠征艦隊將主要由歐盟海軍司令部、本土海軍基地以及太平洋分艦隊、印度洋分艦隊、大西洋分艦隊、地中海分艦隊等編成。
歐盟海軍司令部將是歐盟海軍的最高作戰指揮機構和參謀部,是歐盟一體化軍事力量聯合司令部的海洋方向作戰、管理、控制中心和海外遠征作戰的“掌門人”。歐盟海軍司令部將設在荷蘭的鹿特丹港,司令軍銜為海軍上將,由歐盟海軍各成員國的最高海軍指揮官(海軍參謀長)輪流擔任,任期為兩年。
歐盟海軍的歐洲本土海軍基地將分別設在英國的貝爾法斯特,丹麥的哥本哈根,德國的漢堡,波蘭的格但斯克,法國的波爾多、尼斯,葡萄牙的波爾圖,西班牙的馬拉加,意大利的卡塔尼亞,希臘的克里特島,馬耳他的瓦萊塔以及黑海之畔的保加利亞的瓦爾納、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港等。遍及歐洲大陸周邊的重要海域:北海、波羅的海、英吉利海峽、比斯開灣、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亞得里亞海、愛琴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及黑海。這些海域能暢通出入北大西洋、南大洋、蘇伊士運河、黑海、里海、印度洋等全球海洋熱點海區的海軍基地,將能夠保證歐盟海軍的各支遠征分艦隊能夠在“有事”之時迅速前出各大洋,在遼闊的大洋上高速機動,逼向發展中國家的戰亂海域,控制其近海,從海上威懾這些國家的“黃金海岸”,扼殺其經濟活力,圍堵其近海艦隊,使動蕩的局勢迅速向有利于歐盟利益的方面好轉。
歐盟海軍的太平洋分艦隊將是歐盟海上力量聯合遠征艦隊航程最遠的前沿海上部署的機動部隊。21世紀將是亞太的世紀,亞太地區將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最具活力和經濟勢頭增長最猛的地區,歐盟在該地域和太平洋將有著越來越大的經濟利益,因而歐盟將高度重視其環太平洋地帶的經濟安全,其太平洋分艦隊將是其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和力量顯示,是歐盟發展與亞太國家緊密經濟力量的可靠保障。它的規模和作戰效能將相當可觀,將編有英國皇家海軍的“無敵”號輕型艦母,意大利海軍的“加富爾”號輕型艦母,荷蘭海軍的“鹿特丹”號兩棲船塢登陸艦,德國海軍的“薩克森”級F124型,西班牙海軍“巴贊”級“宙斯盾”型防空導彈護衛艦,法國海軍的“梭子魚”級核動力攻擊型核潛艇、“海鷂”艦載短距睡直起降戰斗機、F-35聯合攻擊戰斗機、“灰背隼”EH-101和NH90艦載直升機等將從海上發起對陸超視距聯合兩棲登陸作戰。
歐盟海軍的印度洋分艦隊將任重而道遠,需保持從中東向歐洲運輸石油、向亞太地區出口高技術工業產品海上遠輸線的安全。其中波斯灣、霍爾姆茲海峽、阿拉伯海、紅海、亞丁灣、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等多事海區將是歐盟海軍印度洋分艦隊需要重點警戒和巡邏的海域。這支分艦隊將常年在印度洋上巡邏和不定期地舉行海上多邊聯合軍事演習。印度洋分艦隊的主力將是英國海軍的“皇家方舟”號輕型艦母、45型防空導彈驅逐艦、23型導彈護衛艦、“海神之子”號兩棲船塢登陸艦、法國海軍的“拉斐特”級隱身護衛艦、“閃電”級兩棲船塢登陸艦、德國海軍的“勃蘭登堡”級F123型導彈護衛艦、丹麥海軍的多用途兩棲登陸艦、意大利海軍的214型AIP潛艇等。
而歐盟海軍的大西洋分艦隊則是歐盟海上軍事力量的絕對主力,擔負著保衛歐洲大陸本土安全,維護與大西洋彼岸美國的至關重要的跨大西洋海運線的暢通,以及通往歐洲傳統重要的海外原材料產地和海外市場——非洲的漫長海運航線不要受到潛在敵國海軍的威脅。同樣,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好望角對保持歐洲全球海外物流體系的安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為了能與美國海軍協同作戰聯合遠征,就必須取得整個大西洋的絕對制海權,為此,歐盟海軍將為大西洋分艦隊配置重量級的海上戰斗力量,其中有法蘭西海軍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這也是歐盟海軍惟一的核動力大型水面艦艇。英國海軍的“卓越”號輕型航母,“海洋”號直升機母艦,“堡壘”號兩棲船塢登陸艦,法國海軍的“西北風”級兩棲船塢登陸艦,“地平線”級多用途護衛艦,挪威海軍的“南森”級“宙斯盾”導彈護衛艦,葡萄牙海軍的“瑪利亞”級導彈護衛艦,荷蘭海軍的“普羅文森”級防空型導彈護衛艦等,英國海軍的“機敏”級、“特拉法爾加”級攻擊型核潛艇等,法國海軍的“紅寶石”、“綠寶石”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德國海軍的“漢堡”號212級AIP型潛艇等。
最后,就是歐洲南翼的海上猛虎——歐盟海軍地中海分艦隊,這支分艦隊可能是四支歐盟遠征艦隊中規模最小的一支,但其所面臨的挑戰將是非常嚴峻的,地中海周邊國家是歐盟民族、宗教矛盾等最錯綜復雜的邊緣地帶,巴爾干素有“歐洲火藥桶”之稱,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后遺癥至今未消除,進入21世紀后恐怖主義又接二連三地在伊利特亞半島國家制造了一系列的爆炸事件,而西班牙與摩洛哥又有島嶼主權的爭端,等等。因此,地中海的安全形勢隨時會有風云突變。有鑒于此,歐盟海軍在保證重點遠征聯合艦隊力量需求的前提下,還是將盡力提高地中海分艦隊的制海能力和兩棲作戰的水準,該分艦隊將由意大利海軍的“加里波第”號輕型航母與西班牙海軍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輕型航母聯合主打,并將配備意大利海軍的“大膽”級、“地平線”級導彈驅逐艦、“熱那亞”號“圣·喬治奧”級兩棲船塢登陸艦,以及西班牙海軍的“卡斯迪拉”號兩棲船塢登陸艦、“巴贊”級“宙斯盾”導彈護衛艦,瑞典海軍的“維斯比”級輕型隱身護衛艦,希臘海軍的“梅科—4000”型導彈護衛艦、214型AIP潛艇等,足可以在地中海應對任何對歐洲南翼構成威脅的挑戰和確保地中海航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