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美軍對于如何制服9000英里之外看不見的越南叢林中的敵手,的確感到了軟弱無力。兩年的晝夜轟炸,并未能阻止住北越人的滲透。用越南《人民軍報》記者陳梅南的話來說,美國空軍指揮官對胡志明小道使用的B-52轟炸機就像是“一把笨拙的斧頭”。
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曾向約翰遜總統遞交了一份簡短、但卻是破壞性的戰爭總結報告:只要完全分割開其主力部隊,北方就必須每天向南方至少提供60噸補給品——恰好20卡車貨物——以維持游擊隊的防務。到1966年晚些時候,五角大樓得出結論說,對北方進行直接轟炸沒有任何威懾作用,惟一的解決辦法是切斷胡志明小道。
美國軍事專家后來說,他們的計算機系統了解整個3500英里(5645公里)的胡志明小道的構成,包括每個交叉路口和溪谷。但是,河內戰略家何文洛在評論這段歷史時說:“胡志明小道是一個13000多公里的道路系統?!彼c越南南方同老撾和柬埔寨接壤的1000公里邊界相平行,在地圖上看起來像是以越南北方為加油站的、彎曲的汽車燃油泵管子。按照何文洛的說法,這個網狀系統環繞著幾國邊界,其長度是邊界的13倍。何文羅說,這個系統是1959年開始構筑的,后來經過了擴建和現代化,成了一個戰略交通網絡,為前線的每個地區輸送我們的武裝部隊。
雖然胡志明小道上的戰斗最終將預示著21世紀的到來,但公元前2世紀就有了小道戰的發軔。人們最初向南方送去的是大象群,作為直接的運輸工具幫助運載供給品——越過1300英尺的穆加關進入老撾——就像漢尼拔越過阿爾卑斯山一樣。雖然老撾以“大象王國”著稱,但是大象隊在中央情報局的秘密戰中很快就被擊垮了。
到1964年,當第一支北越部隊出現在小道上時,小道還是一條人力難以穿越的極其艱難的道路。從17度線以上到11度線,或者直到最遠的西部出口西貢,沿著7000英尺的高度有羊腸小道——現在沒有了。在這幾千公里蜿蜒曲折的艱難道路上,始終存在著巨大的天然險阻。
在60年代早期,對南方提供給養僅靠數千名人力搬運工——只是偶然使用小馬和自行車。紀律和偽裝又開始隱蔽住了這支巨大的隊伍。走在最后的人要來回揮動枝葉,以便把走過的痕跡除掉。
1964年末,美國的噴氣式戰斗機開始在小道上空執行封鎖和掃射任務,當時據估計,北越向南方的滲透人數每年增加3倍。這些飛機是T-28螺旋槳式飛機,用來支持由中央情報局建立的老撾皇家空軍。
然而,約翰遜總統卻下令不再進一步討論入侵老撾的問題,當時他無論如何都相信與此完全相反的意見,即阻斷小道的遙控計劃,也即為人所知的“麥克納馬拉防線”計劃。這個計劃打算跨過北方邊界建立一道100公里長的電網,計劃耗資10億美元。這道屏障將由常規的鐵絲網和地雷組成,地雷由埋在幾公里深處的、遍布各處的數千個地震傳感器控制。
在這時,威斯特莫蘭的指揮部估計,每年來自北方的增援部隊至少有90000人。華盛頓在重新修改其電子戰計劃的同時,下令對小道的空中打擊從幾乎每天300次逐步增加3倍。
隨著轟炸的加劇,北方把它的精銳師用來永久性地保衛小道。這支部隊有25000人,代號為559,它充實了大本營,經常隨著B-52轟炸機的轟炸而調動,配備有觀測點和火炮陣地。據估計,有10000門大炮不知怎么被拖運進了數千公里的群山之中,還分布有同樣數量的卡車,它們在同轟炸機比賽,從北方征募來的青年志愿人員在修復和重修道路。
一名執行突擊任務的美國特種部隊士兵伊凡·德爾比克說:“胡志明小道經常像高峰時期擁擠的長島高速公路一樣?!绷硪幻胤N部隊軍官戴夫·克里斯蒂安上尉根據自己的經歷說:“那并不是一條小道,而有數千條小道,沿路有數千個休息點,是敵軍為了尋求庇護而建立起來的——我不得不稱贊他們:北越軍隊是第一流的士兵?!钡?,當他回到美國人中間時,人們會不斷問他:“為什么我們堵不住胡志明小道?”
在華盛頓,如何評定這個國家的財力和智力,成了問題。在中央情報局總部,將成為中央情報局在西貢的首席分析家的弗蘭克·斯內普,正感到用腦過度。他回憶說,在討論到的意見中,有一項綁架全部北越領導人的計劃,但是——他告訴筆者——“我們從來不知道在哪里把他們全部找到”(4年中有3年,筆者在首都河內的巴亭廣場大廳看見過北越領導出席會議)。斯內普說,中央情報局認為,河內的秘密警察頭目癖好杏黃色的白蘭地酒,因此試圖策劃如何把一瓶下了毒的白蘭地弄到他桌上去?!坝行┯懻撝械挠媱澥腔闹嚳尚Φ摹?,斯內普說,“曾經考慮過在老撾南部沿著滲透地區的某個特別的地點空投‘布德威塞’啤酒,因為我們發現北越部隊很喜歡這種啤酒,我們認為這樣做會使他們松勁兒。這個計劃還在擬議時就被廢棄了,我們不能提供足夠的整箱整箱的‘布德威塞’啤酒空投到滲透體系中去?!?/p>
一個新的絕密智囊小組叫做“賈森”,現在被接管過來了。1967年初,它提出了非常難以接受的情報。它得出結論說,用美元計算,轟炸的費用使美國的花費至少比北越的花費大10倍,對越南進行的空戰據保守的估計,一年要花費10億美元。到當時對北方經濟的破壞,估計少于1億美元——而東方集團提供的援助是這個損失數目的幾倍。無論多少工廠和設備在硬破壞中被摧毀,北方都會源源不斷地把援助送到南方。
除了這些估價外,連續5年的轟炸使美國損失了總數約1000架飛機,800名美軍飛行員在北方上空喪生。尼采同樣懷疑增加轟炸次數是否能阻止滲透線路:“我們在朝鮮有過試圖封鎖物資運輸的經驗,發現這樣做很困難?!倍疫@條小道極其錯綜復雜。
另一項獨立的研究顯示,雖然B-52轟炸機有可能是最具有毀滅性和可怕的武器,但是用來對付像小道那樣的目標,總的來說是代價昂貴的冒險。B-52由坐標控制轟炸,可以在30秒鐘內投出100多枚750磅的炸彈,在森林中像長柄鐮刀一樣切出1英里長、1/4英里寬的空地。然而,其殺傷率據估計是每300枚炸彈或100噸炸彈、耗資14萬美元才殺傷一名滲透者。美國軍方的記錄表明,在高峰時期,估計北越派出了15萬人到南方,而投放在小道上的炸彈有171000噸,大約1噸炸彈相當于一名被懷疑是滲透者的人。
如果這個殺傷比率是正確的話,那么B-52的數量就是每100名滲透者就有近一架B-52轟炸機——也許,那一年為1500人就花費了20多億美元??隙ǖ卣f,美國打擊叢林之敵最強大的常規武器,其價值是非常有問題的:B-52轟炸機必須依賴某種比常規攝影偵察機提供的情報更直接的東西。對于所有這些不利的情報,約翰遜總統這時要求“賈森小組”尋找解決那神秘小道的辦法。
由自己命名的“賈森小組”存在了幾年,作為半官方的思想庫,它是由大學的高級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政治專家、計算機專家和軍事戰略家組成的。但是,到1967年這個小組大大地擴大了,并且秘密地隸屬于華盛頓新的、無關緊要的“國防交流計劃小組”。觀察家、《電子戰》一書的作者保羅·迪克森說,這個小組擁有國庫出具的空白支票,與那些制定生產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人相比,這個小組的人談吐優雅,富有熱情,其速度、膽略、熱情程度和非官僚主義的自由都堪稱第一流。他援引“國防交流計劃小組”成員的話舉例說,如果這個小組“在第二天中午以前需要從軍隊得到10000塊巧克力奶油餡餅的話,那么它就能毫無問題地得到”。
“賈森小組”——如他們自己所稱呼的——一直工作到5年以后美國結束卷入越南之時,其任務是發展和完善電子戰。他們曾構思出了“麥克納馬拉防線”,為這條防線設計的傳感器現在也與小型地雷一起投放到了小道上,偽裝得看上去像樹葉、樹枝和自然之物(這些東西后來被國際恐怖分子所利用)。“賈森小組”自己的人為其早期的某些靈機妙想感到了痛苦。
有一種“紐扣炸彈裝置”——像藥丸那么大的爆炸物,是設計來產生出足以引發附近傳感器的噪音的,當受到輕微的破壞時,就能引起爆炸。在實際上,遙遠的叢林中的戰斗者只要踩上一顆紐扣裝置,就會自取滅亡。本來打算訂購3億枚紐扣裝置,但當時在一次試驗中,在佛羅里達科克塔瓦奇灣的海灘上撒了5000枚,在那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10000名海灘上的太陽浴者不得不撤離開。作家保羅迪克森報道說,在這期間,“由于移動一盒發生爆炸的、裝有幾百枚紐扣爆炸裝置的盒子,一名空軍爆破專家被炸瞎了”——這個計劃就此告終。
還有一項“拉瓦計劃”——尋找一種能使小道潮濕的森林泥土變成滑溜溜的油脂狀物的化學配方,但未成功。還有“鴿子計劃”,一項事先放置大批爆炸物的“斯特蘭洛維安計劃”。在鴿子身上綁上爆炸裝置,放在北越人的車輛上開回家去,當鴿子受到輕微打擊時,金屬觸發器就會觸發爆炸物。在用美國和北越卡車作試驗時,由于鴿子沒有達到構想中的目的,這個計劃也被放棄了。
作家迪克森援引一位“賈森”成員的話說:“你聽說過我們提供的像狗屎形狀的傳感器嗎?”它就是一種“地震干擾探測器”,而“我們把它叫做‘糞團’”。賈森小組還恰如其分地發明了“龍齒”——重量僅有大約半盎司的炸彈,通過母彈播撒在小道上,在空軍的幫助下,它建立了一項更大的“雛菊切割者計劃”,由于其混合了一切爆炸物,又把它叫做“乳酷酵母”。
但是,到1967年底,“賈森小組”已經發現了一種超聲武器,它夸口說這種武器將改變常規戰斗的力量均衡(由于有核時代的危險,使常規戰爭成了絕對必要的)。其代號是“白色圓頂建筑”,是一種遙控作戰系統,其組成部分包括地面傳感器,和不斷監視著交戰地區、把傳感信號傳遞給遠方計算機的中繼飛行器,輸出信號通過坐標立即使飛行器進行轟炸。由于增加了對移動目標的晝夜警戒,這個系統從降生變成了“嬰兒”(“易洛魁夜戰者”和“夜間追蹤者”),配備有紅外線望遠鏡的武裝直升飛機能夠把星星或月光放大50000倍,然后在電視監視器上追蹤目標?!鞍咨珗A頂建筑”的一項正式研究報告說:“胡志明小道實際上是一個試驗和完善電子戰設備的試驗場?!?/p>
即使就部署常規火力來說,也是歷史上的一切戰爭無法比擬的。單是耗費在這個戰場的炸彈,就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時期各戰場的總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了2000000噸炸彈,從1965年到1971年,投在老撾滲透線上的炸彈達2235918噸)。針對小道進行的空中襲擊,很快超過了每天500次。
但是,在1968年初,當戰局轉移到越南南方的城市時,“電子戰”系統沒有充分地擴大到履蓋龐大的滲透路線體系,不過,電子戰的首要因素——為麥克納馬拉防線生產的傳感器,卻投放了20000多枚。由于“隱形”降落傘投放、懸掛在高高的樹葉上的聲波傳感器,記錄下了人和車輛活動的聲音,地震傳感器能像極小的樹木和植物那樣探測到它們所感到的地下的挖掘聲,記錄下地表上成群的人或機器的壓力波。
還有“人跡嗅探器”——種懸掛在直升飛機上、有一個長鼻子的雷達,能記錄人體的體溫和氣味。它的正式名稱是“人員探測器”,當時《軍械》雜志評價它是:“在偵察看不見的敵人方面,其價值不可估量”。威斯特莫蘭將軍將得到的不是更多的軍隊,而是這些新發明,他覺得這很令人沮喪。“‘人跡嗅探器’”,他說,“可以靠它們探測到的氣味而引起對叢林中的人的注意,而不必用肉眼看見那些人?!钡?,他的助理德普伊將軍說:“它們從來不那么成功。我們至今不要它們的事實足以證明,它們不行。那些嗅探器嗅探身體機能中排出的氨,而問題在于,動物和其它分散目標的東西都能使它們失效?!逼渌稚⒛繕说臇|西包括北越人反探測的天然本領,據悉,他們沿著被廢棄了的小道地區懸掛水牛的尿包,——據報道,尿包引來了像蒼蠅一樣的B-52轟炸機。
“他們是頑強的士兵,非常不屈不撓”,威斯特莫蘭承認說,“上至河內的政治局,下至普通士兵,這個特點都很突出。他們的同志們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但是他們冷酷無情地要求嚴格服從?!?/p>
在1968年初,估計有15萬北越人通過了小道,威斯特莫蘭清楚地認識到了,電子戰沒有按時改變力量的均衡?!霸谖磥淼膽饒錾稀保院笏苯亓水數卣f,“敵人的力量要搞清楚,立即追蹤,并確定目標”——那么“需要大批部隊的問題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是,在關鍵的1968年,另一位北越記者慶文生動地記下了小道的組織紀律,后來他把這種情形寫進了河內的軍報《人民軍報》中。部隊從非軍事區東北位于同河的主要集結地出發,在6個星期內幾乎就可以達到小道的任何地區——這段路程3年前要花6個月時間。但是,用慶文的話來說,“飛機依然不停地在頭頂上吼叫”,小道最靠近北方的路已被炸彈和化學落葉劑搞得光禿禿的。
“我漸漸意識到了”,他寫道,“這條路上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分能很好地藏身,沿路的樹木被剝光了葉子和枝丫,只剩下赤裸的樹干和尖尖的樹頂。我聽說,有時侵略者的飛機3架一組,在這條路上噴射化學毒劑。在夜里,幾十堆火在山頂閃爍,那里的殘存樹木從一次空襲一直燃燒到下一次空襲?!?/p>
無論是行軍還是作戰,成排的部隊都被劃分成3人小組,他們經常要在一起抵抗疾病,作戰,或在作戰疲勞和懷念家鄉時保持士氣。士兵們很年輕,經常不到17歲,而3個小組的方式顯然融和進了家長和兄長的傳統。現在他們在日落之前開始行軍,黃昏之前只休息過一次,吃了頓前一天晚上準備的飯團。每個人一天的定量是2磅大米,一些蔬菜,偶而也有魚——經常是朝河溝里扔手榴彈逮住的。行軍途中,他們每周在大本營休息一天,現在大本營有了野戰醫院、報紙印刷設備,以及通向下一個大本營的電話線。在每個營地,部隊都會接到有關前方道路的詳細簡報。
“值勤的干部”,慶文寫道,“總是熟悉一切情況——從天氣情況到沿著全部道路的水情。他知道在重要地點投下了多少炸彈,知道有多少炸彈破壞了路面,要多少立方土和石塊才能修復道路,以及什么時候修復工作結束?!?/p>
小道的運行,他報道說,是由于有熟練的信號操作過程。在一天之內,一個營地“要收到或發送600條消息”。在一次象征性的炸彈襲擊之后,在監視道路上“電話兵修復了286處被炸斷的電話線”。有各種作用的專門隊伍。道路修復組——“抗美救國青年突擊隊”——據共產黨報紙報道,有50000人,年紀15歲左右,志愿在小道上服務3年。由于男子18歲被征召入伍,所以“突擊隊”絕大多數都是年輕女人。
這些“突擊隊”在小道上的傷亡比例一定很大,這是根據慶文的報道得出的判斷:“敵人玩起了使用多種不同類型炸彈的花招。如果我們要填平炸彈坑,就必須先排除敵人所有的定時炸彈。如果我們要排除定時炸彈,就必須消滅(小型的偽裝起來的)磁性炸彈。要消滅磁性和定時炸彈,就必須掃除觸發地雷形成的障礙,這些地雷是敵人投放在道路盡頭和控制點上企圖阻止我們去修復被毀壞路段的”。
每個控制點有一群50或60人的部隊,守衛著每3英里一個的、在叢林中開辟出來的卡車停車場,以及散布在各處的燃料、食品和彈藥庫,以把損失降低到最小限度??ㄜ囋谥修D站加油,沿著小道上的一段路來回開,沒有一輛卡車向南開過全部路段——這還是為了減少損失。有些道路鋪平了,而大多數道路中途都要停留。如果一段路遭到轟炸,那么卡車就將盡力開到隱蔽的??刻?,直到道路被修復。河內的戰略家何文羅說:“在每個路段沿線,我們都建有簡易棚屋,以供我們的駕駛員休息。這些棚子周圍總是有菜園、雞和豬,那里的生活差不多是正常的,而且非?;钴S,因為在打仗——一直在打,但卻非常正常?!?/p>
然而,記者威爾弗雷德·貝卻敵根據自己早先的實地觀察和后來得到的消息說,破壞小道交通系統的轟炸是“非常重要的”。有一次他們計算,為了使600輛卡車到達目的地,就必須派出1000輛。美國空軍后來宣稱,在轟炸的高峰時期,它在小道上摧毀了25000多輛卡車,“實際上消滅了”卡車數量的一半。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到戰爭結束時,北越人就必須在一年內更換他們的整個卡車群——而且年年都要這樣做。然而,由于中、蘇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一年增加10億美元,因此同美國官方公布的空戰期間在小道上空(其中有1/7是在南越)損失的500架飛機相比,北越的員失相對說來就小得多。
到70年代初,由于美國軍隊開始撤退,美國的“電子戰”已作好了充分準備。新的、致命的“霍布斯”——自動導航炸彈——和由激光制導的“靈敏”炸彈,將在美國卷入的最后日子里使用。但是,蘇聯的“薩姆-2\"式導彈也部署在了胡志明小道的叢林中。在這個競技場進行電子戰的結果,將永不會有人知道。決定性的因素依然是:有多少卡車能通過交叉火力網。
1967年,五角大樓曾作出估計說,北方對南方進行的戰爭,每天只需要60噸補給品就能維持下去(盡管有些專家爭辯說遠遠用不了這么多)。在1970年間,隨著美國地面戰斗的勢頭減弱,空軍部長引用的數字是:“68000噸物資通過了小道,21000噸到達了最后的目的地”——幾乎正好每天60噸。
胡志明小道上到處都表現出了人類的忍耐力——但只是剛剛表現出來。也許,在一場重要的常規戰爭中,人最后一次比機器活得更長,或者最后一次用智慧戰勝了機器。正如威斯特莫蘭將軍所說,小道上的老兵是非常頑強的一群,也許,“賈森小組”的恐怖比起小道本身的自然險境來,算不得什么。作家保羅·迪克森在自己對科學的未來的考慮中,重新評價說,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如何記錄小道上北越人的聲音,會反饋到華盛頓作急迫的分析。他援引“賈森小組”副組長的話說:“我們非??释l現敵人的反應如何。他們消滅了一些傳感器,焚毀了一些,也許正是通過這種最終的輕蔑之舉,使我們在實際上聽見了他們在褻瀆我們的聲學傳感器。”
到1968年初,數千枚傳感器正在記錄某種非凡的業績:整個胡志明小道似乎像一條要沖擊的巨蟒一樣,在發出咝咝咝的反對聲,在伸開它那盤著的身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