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關閉加沙古什·卡提夫猶太定居點,正式開始撤出加沙,結束了以色列38年來對加沙的占領,此次沙龍單邊撤離計劃是朝向巴以和平的關鍵步驟。沙龍執行單邊行動計劃
所謂“單邊行動計劃”,就是加沙地區的撤離,并非以巴雙方談判所達成的協議,而是以色列單方面所采取的行動。撤離加沙地帶的行動,這是以色列政府既定的政策,是總理沙龍圖謀已久的單邊行動計劃,非做不可,現在已經落實了。
在此次撤離行動中,素有中東“推土機”之稱的以色列總理沙龍越過重重障礙,闖過盞盞“紅燈”,8月15日凌晨終于將大批軍隊開進了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定居點,開始了醞釀多時的單方面撤離加沙行動,計劃于兩個月后將一個幾乎完整的加沙交還給巴勒斯坦方面。沙龍指出,盡管很痛苦,但是以色列必須撤出加沙地帶,因為以色列不可能永久性地占領加沙。他說,有關單邊行動計劃的爭論已在以色列社會造成揮之不去的傷痕,他呼吁全國民眾保持團結。沙龍承諾,在以色列撤出加沙地帶后,如果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再次襲擊以色列目標,以色列將以“前所未有的嚴厲方式予以還擊”。
2002年6月30日,以色列曾經撤出加沙地帶。29日深夜以色列軍隊從加沙地帶北部全部撤出,這是以色列根據“路線圖”計劃,撤回到2000年9月以巴沖突爆發前位置的第一步。根據巴以安全官員27日晚達成的協議,以色列將從加沙地帶北部及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撤軍。巴安全官員說,巴以將于30日舉行會議,磋商以軍撤出伯利恒的細節。目擊者說,數十輛以軍坦克從加沙地帶北部拜特哈嫩鎮、拜特拉希耶鎮以及薩拉赫丁公路撤出,朝埃雷茲檢查站方向駛去,揚起團團塵土。幾架武裝直升機低空盤旋,掩護軍隊撤退。一群巴勒斯坦人走上街頭,向以色列坦克揮舞巴勒斯坦國旗。
2002年8月,巴以曾經達成“加沙-伯利恒先行”協議。根據這項協議,以軍應該逐步撤出加沙地帶和伯利恒。但是協議簽署后,以色列一直沒有完成從加沙地帶的撤軍。2002年8月19日以軍撤出伯利恒之后不久,巴以沖突不斷升級,隨后以軍再次全面占領伯利恒。
巴以的歷史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飽受摧殘。在希特勒雅利安優秀種族的理論支配下,法西斯德國大肆屠殺猶太人。戰后,為了讓猶太人能安居生存,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以33票同意、13票反對、10票棄權通過了分治巴勒斯坦的181號決議。該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立兩個獨立國家,將巴勒斯坦2.7萬平方公里土地中的1.52萬平方公里劃歸以色列國。巴勒斯坦國的面積為1.15萬平方公里。因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圣地,耶城國際化,由聯合國托管,面積為158平方公里。
本來,這個決議并沒有損害阿拉伯人的意圖,只是為猶太人找一塊得以生存的土地。為什么要在這個地方建立猶太國?原來,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是迦南人。約四千年前,希伯來人、腓力斯人先后從幼發拉底—底格里斯兩河流域和愛琴海沿岸遷至巴勒斯坦。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來人。起源于約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后因躲避自然災害遷徙至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巴勒斯坦。希伯來人不斷與迦南人和腓力斯人作戰,于公元前1020年建立了第一個希伯來人的王國。公元135年,猶太人被羅馬帝國徹底趕出巴,流散世界各地。公元637年,巴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人不斷移入,形成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可以說,猶太人在公元前13世紀由一個游移不定的民族逐漸在巴勒斯坦地區變為一個固定的國家。他們也是巴勒斯坦地區的古老居民之一。讓他們回到祖籍建國是合理的。可是,阿拉伯人卻不接受聯合國的181號決議,他們組成阿拉伯軍團,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1948年5月15日對以色列發動了圣戰。以色列堅決予以回擊,結果是:以色列不僅保住了分治決議劃定的1.52萬平方公里,還占領了劃給巴勒斯坦人建國的6700平方公里土地和耶路撒冷西區;約旦占領了約旦河西岸的4800平方公里土地和耶路撒冷老城;埃及控制了加沙350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后,為了趕走以色列,中東戰事不斷。共發生了四次中東戰爭。結果,以色列越戰越強,又奪走了許多阿拉伯的土地。而在中東沖突中,巴勒斯坦人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們被趕出家園,在難民營中苦熬度日。這就是巴以沖突的歷史原因。1967年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后,以色列從埃及手中奪取了加沙,從約旦手中搶占了約旦河西岸地區。以沙龍為代表的以色列政治人物過去一直認為,在這兩個地區建立猶太人定居點可以取得多個目標。另外猶太人定居點還被看作是抵御外敵未來入侵的安全緩沖帶。
中東問題十分復雜。每個國家都在這盤菜中有著自己的打算。真正渴望和平的,應該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但是,由于歷史和宗教的原因,巴以之間很難達成共同的認識。從巴勒斯坦來說,他們希望有一個自己的國家,但以色列卻給他們建國提出了違背他們意愿的不平等條件,他們難以接受。從以色列來說,他們也希望以土地換和平,但如果真的讓出土地,未必就能保障自己的安全。阿拉伯人的最初目的是徹底趕走以色列,以色列也不能接受。后來,在世界各國的努力下,阿拉伯主要國家接受了聯合國181號決議,這已經是該決議發布的40年后。
1999年5月,巴拉克上臺執政后,表示以愿遵守已達成的所有協議,全面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取得進展,提出15個月內同阿拉伯鄰國實現和解,但強調“耶路撒冷主權不容分割、不退回到1967年以前的邊界、不放棄對定居點的主權、不允許在約旦河西岸部署外國軍隊”,即所謂四條紅線。2001年2月,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當選以新總理后,在巴以談判方面提出5項原則,即:恢復以色列安全;制止巴勒斯坦人的暴力活動;防止巴以沖突國際化;減少中東地區局勢惡化的可能性;在巴勒斯坦方面停止暴力活動的前提下,尋求恢復以巴和談的一切可能性。雖然在巴以談判上還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形勢還是向好的方向發展。就在關鍵時刻,巴以雙方都缺少應有的冷靜。沙龍去東耶路撒冷是這次巴以沖突的導火索,而巴勒斯坦的一些激進組織不斷對以色列平民進行自殺式攻擊是這次沖突的惡疾。
也許,巴勒斯坦的激進組織不愿意看到巴以的和解,他們從骨子里不同意阿拉法特的和平見解。和平了,以色列就能合法合理地呆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而他們的目的是徹底趕走以色列。所以,他們每每在和平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進行自殺性爆炸,破壞和平談判的進程。巴勒斯坦的激進組織,如“哈馬斯”、“人陣”等,才是破壞和平的罪魁禍首。遺憾的是,阿拉法特并不能有效控制這些激進組織,致使巴以沖突越演越烈。而以色列也沒有理智地對待這個問題,他們近乎瘋狂地冤冤相報。
細解撤離
在此次撤離行動中,以色列在土地問題上做出的單方面重大讓步,超出了馬德里中東和會確定的巴以通過和談方式實現“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范圍。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以總理沙龍面對復雜的巴以棋局拿出的一個“奇招”,也是以色列擺脫巴以局勢困境做出的必然選擇。此次以方即將撤離的加沙21個定居點,都處于巴勒斯坦人口密集地區,是以色列政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批準修建的。修建這些定居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以色列的“防御”縱深,加強對巴勒斯坦領土的控制,阻止巴勒斯坦建國。
雖然這些定居點對以色列有某些戰略上的利益和歷史上的聯系,加沙地區目前估計有145萬巴勒斯坦人,其中87%為難民,當地土地貧瘠,沒有任何自然資源。以色列占領后,在當地建立了21個猶太人定居地,但人口只有巴勒斯坦人的0.55%。為了保護定居地猶太人的安全,以色列在加沙駐扎了近萬名士兵,比定居點的人數還多。長期下去,軍費開支耗大,真是得不償失,這顯然是以色列總理沙龍決定放棄加沙的主因。
此外,在以色列境內,巴勒斯坦人口已經達到130萬,若再加上加沙地帶和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口,以色列作為猶太人國家的特性就將被削弱,猶太人對國家的控制權也將面臨挑戰。對以色列執政者來說,這將是一個可怕的現實。
當然,以色列絕不愿意放棄自己已經控制了幾十年的巴勒斯坦領土,但在人口比例和土地面積不能形成安全的協調關系時,以色列就只能做出必要的調整。而從被占領土上局部撤出,就是調整的步驟之一。
沙龍政府決定放棄加沙,主要目的就是要更集中精力去管制其它的定居點。據估計,加沙的定居點的人數,只占以色列兩百多個定居點的4%而已。換言之,沙龍的如意算盤是放棄加沙地區后,將集中財力控制西岸58%的巴勒斯坦領土的定居地,企圖將這些地區歸為以色列版圖。從此與巴勒斯坦人分割開來。當然這只是沙龍政府的一廂情愿而已。
對于撤出加沙一帶的舉措,沙龍政府認為這有利于以色列的安全,同時也可以鞏固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的猶太人定居點;而巴民族權力機構認為,以色列的單方面撤離是巴勒斯坦人的勝利,它將有助于巴勒斯坦人實現在約旦河西岸、加沙和東耶路撒冷建立國家的夢想;巴激進派則聲稱這是他們的勝利,是他們對以色列占領的武力抵抗“把以色列人趕出了加沙”。無論各方的看法在角度上有多大的差異,這一行動事實上已得到了各方的認可,這說明撤離符合各方面的利益。
但是巴方也認為,以色列撤離加沙地帶只是解決以阿糾紛的起點,是重開談判的好時機,而不是以巴糾紛的結束。雖然以色列撤出了加沙地帶,但是僅僅就撤離本身而言,尚且存在著一系列的待續問題:開通加沙與西岸地區的通道實現兩地間的人員能夠自由往來、貨物流通的問題;加沙的港口和機場問題;加沙與以色列的邊界檢查站問題;定居點的房屋拆除問題,等等。
和平之路任重道遠
盡管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沙龍此次撤離加沙行動將對未來的中東局勢產生積極影響,但是從巴以雙方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中東地區長久以來的形勢來看,不能過高地估計此次以色列單邊撤離行動對整個中東局勢的影響。
一方面,以色列此次歸還巴勒斯坦的領土數量很小,只占整個巴勒斯坦被占領土的1.7%,撤離的定居者也只有以色列定居者總人數的4%,此外,沙龍的單邊撤離計劃也并沒有得到以國內的充分肯定,利庫德集團內部的眾叛親離,使沙龍被迫一再改組內閣,并多次面臨倒臺的危機,撤離計劃始終面對著反對者持續的抗議活動;另一方面,從表面看,巴民眾對以色列的撤離表現出興奮和喜悅之情,但許多巴勒斯坦人,特別是一些武裝派別認為,猶太定居者的撤離,是他們堅持不懈斗爭的結果。哈馬斯、杰哈德等相繼表示,以色列的撤離行動是他們多年來武力抵抗以色列軍事占領的勝利,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是解放巴勒斯坦被占領土的第一步,他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放下武器,會將武裝抵抗活動進行到底,并對以色列的任何挑釁行動進行報復。就像現在巴勒斯坦人民的新口號:今天是加沙,明天是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然而這正是沙龍單邊計劃所要避免的。也有不少組織對以色列的撤離不感興趣。他們認為,撤離行動只是加強了以色列人的自身安全,對巴人來說“毫無意義”,它沒有改變任何事情,因為以色列仍控制著加沙的領空、領海和邊界。又有評論認為,在撤離行動結束以后,巴勒斯坦人將集中力量進行重新建設,而以色列將加快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定居點的擴張與吞并。2005年前三個月,約旦河西岸定居點的建設就增長了83%。以色列從加沙撤離,是為了在面積更大的領土上實施它的計劃,這實際上意味著以色列脫離了和平進程。
從巴以雙方關于單邊撤離計劃的不同觀點可以看出,巴以雙方之間的仇恨并不是簡單地領土占領所引發的爭端,領土問題只是巴以雙方之間矛盾的出入口,就其本質而言,其根源是深層次的民族和宗教矛盾。耶路撒冷被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同時視為宗教圣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宣布耶路撒冷為本國首都,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成了巴以和平進程中最棘手的難題。宗教沖突又逐漸上升為了民族矛盾,連續的中東戰爭,以及今日不斷發生的沖突和流血事件似乎表明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都已經喪失了理智,面對問題時不是努力去避免戰爭,相反是想方設法地打擊與摧毀。現在,人們期待從以色列撤離加沙的行動中看到中東和平的曙光,不如先降一降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思想里的“民族溫”和“宗教溫”,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彼此,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存在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爭取和平的表現。事實上,巴以的和平,最終受益最大的只能是巴以本身,無論是建國,還是立業,都將給巴以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按照這樣的規律,相信巴以一定會找到和平的出路,中東一定會成為和平的土地,這也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