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IBM而言這次收購意味著什么?
全球電腦500強榜首企業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在2004年12月30日提交的財務狀況報告顯示,該公司個人電腦部門2001年虧損狀況為3.97億美元,2002年為1.71億美元,2003年為2.58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虧損1.39億美元。
合算的交易
IBM通常并不對外公布個人電腦部門的財務狀況。無疑,繼12月8日出售PC業務給中國聯想之后,IBM此舉旨在安撫他的股東們:我們前幾天進行的交易是合算的,大家不必為此擔心受損。IBM在與聯想交易的第二天股價就有所上揚,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表明股東們對這次并購的認可。
據報道,此前IBM的個人電腦業務約占其總銷售額的10%,但利潤卻非常有限。按IBM前總裁郭士納的話說,“PC部門對于IBM來說是痛苦的,成本太高。”這筆交易對IBM來說沒有什么負面影響,剝離了運營不良的業務之后,IBM仍然持有自己的品牌并參與業務。近期的挑戰就是要安撫客戶,提防HP和DELL這些競爭對手挖客戶。
IBM的一貫戰略
這筆交易與IBM以往的經營戰略一脈相傳。從前IBM就曾將非核心業務的鍵盤和打印機業務出售,以集中精力于核心業務。如今的IBM已經不是一家以生產高科技硬件著稱的機器公司,而是軟件咨詢服務公司。IBM公司的系統和技術業務部門仍然作為硬件業務,它只占新公司總銷售額的20%多。
PC業務畢竟對中興IBM居功至偉,賣出去實在可惜。然而正是如此才更讓人佩服IBM的魄力,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它時刻向世人昭示著一家老牌公司的青春活力,相信它會繼續作為案例寫入再版的《基業常青》。
牽制自己的本土同行
借著這次與IBM的合作,IBM的新合作伙伴聯想一舉成為世界第三大PC廠商。聯想將利用全球的供應鏈,進行全球大規模采購降低成本,再加上IBM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聯想就有可能給對手造成沖擊甚至戰勝對手。一方面,IBM能通過在新聯想的股份直接獲利;另一方面如果聯想全球化進展順利,勢必會遏制DELL的迅猛勢頭。
IBM副總裁兼個人計算機事業群總經理Stephen Ward則將實際掌權接管新聯想的首席執行官,IBM的PC分部營銷副總裁Deepak Advani將成為聯想的首席營銷官。聯想的海外業務將主要由原IBM的人員掌控。IBM必能更有效地牽制和打擊它在IT服務領域的競爭對手。
叩開中國市場的大門
由于擁有IBM品牌和持有新聯想18.9%的股份,IBM實際上并不是徹底放棄在PC領域的影響力和利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IBM通過這次并購將極大地改善它在中國的業務狀況。
IBM專注于IT服務的戰略已明確,它對中國市場有強大的需求。但中國政府在這個領域對跨國公司還有很大的顧慮和限制。這場交易對IBM來說,更重要的層面是,這是它與聯想在交易本身之外進行戰略合作的重要籌碼。IBM寄望于聯想在中國市場上的渠道優勢和強大的在政府、行業中吸納訂單的能力,能將自己的高端服務器和IT服務業務全面輻射到中國市場上。
有得必有失
有人認為,IBM失去PC之后會削弱他的品牌影響力。事實上,的確會有一些不利的影響,但是情況卻不會很糟糕。因為PC業務轉給聯想之后IBM的目標客戶,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和服務都不再包括個人用戶了,所以IBM并不會因此受損。五年之后,如果將來的協議規定停止在PC上使用IBM商標,IBM的用戶數量就會大大降低,因為硬件只剩下了服務器上保留著IBM三個字母。但是至于會不會因為IBM商標使用者的減少而使其品牌價值有所貶損,要看五年后的市場狀況而定。
IBM和聯想都希望通過這起并購,以放棄非核心業務為代價,使自己專注于優勢領域,加強核心競爭力,為自己在全球競爭中加添籌碼。資產雄厚、部門龐雜的跨國巨頭常被擔心缺少必要的靈活性。IBM用自己的行動表明,看似笨重臃腫的大象也會跳舞,尤其是在它瘦身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