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角度講,慈善的目標在于幫助增加銷售額、建立新的業務關系、提升客戶忠誠度、提高公司整體聲譽。在社會角度講,慈善目標則包括提高公眾對社會需求的意識,鼓勵企業消費者和合作伙伴采取行動,或者踴躍捐款等。但是,這種營銷方式卻很難監督各方參與人員的行為,很難公正區分各方的責任,欺詐、合謀等違法違規現象時有發生,如近期四川“希望之聲”大型慈善演出活動便是一例,四川天堂公司沒有演出經紀資質,卻擅自與組委會和演員簽訂代理演出合同,非法獲取高額演出代理費用,演職員明知或者應知此次演出為慈善公益演出,仍收取高額出場費。
慈善活動是為了贏得民眾行為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善意,企業對慈善活動的開展就是對社會資源的索取,這種對社會資源的利用的成本就是企業的組織能力和必要的成本支出。目前國家只有關于社會福利性質的義演、義賣等活動專門立法,而對于近年來出現的以企業為主體的慈善行為尚沒有專門的規定,如果企業利用這種不完善謀求自身利益的機會主義行為普遍存在的話,則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企業慈善行為作出規定:
首先,必須對企業的慈善活動加以界定,不允許企業任意的借慈善之名,廣泛實施營銷行為,誤導消費者。應禁止企業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濫用社會福利和慈善機構之名宣傳企業形象和企業產品,應禁止企業擅自以社會危機和危害救助者身份宣揚企業及其產品。
其次,對慈善行為的主體資格必須要有明確的限制。企業的慈善活動會對社會造成廣泛的影響,因此除了直接的捐助行為之外,任何企業的慈善性質的活動都應向有關部門申請,按照捐助對象或者性質對其慈善活動加以分類,并責令其與此活動相關的專門從事社會福利性事業的機關、社會團體及其他有關組織聯合實施,禁止企業把慈善活動變成企業營利的工具。
再次,對于慈善活動的內容和時效,需要明確界定。慈善活動和營銷活動的結合。在企業看來,核心內容仍然是營銷,因而需要對企業的慈善活動內容作出規定和限制,盡量避免將企業產品或者企業形象與國內外知名的社會福利和慈善機構刻意聯系在一起,利用其影響,變相對企業及其產品進行宣傳,同時,避免企業的市場行為或者欺詐對社會機構造成惡性影響。對企業的慈善活動的時效也作出明確規定,以免向市場傳遞無效信息,誤導消費者行為。
最后,對于慈善活動的收入和支出需要嚴格界定。為避免不必要的爭端,需明確哪些收入是在規定的捐助范圍內,哪些支出是必要的成本,并要求對整個過程的財務狀況進行嚴格審計,演出財務收支,必須接受審計監督。
一般來說,企業不應該從許諾的慈善收益中索取任何收入,甚至是必要的成本也應該排除在外。
以企業為主體的慈善活動既為企業帶來了廣泛的社會聲譽和經濟效益,也為社會福利事業增加了新的活力,這種對企業和社會均能產生利益的雙贏活動,無疑應該受到政策的保護和輿論的支持,謀求私利的企業和個人必須受到法律的規范和制裁,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企業和社會的慈善性營銷活動健康發展,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為社會帶來更多關愛和更廣泛的福利,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使得我們社會資源配置更加均衡和合理。
正當、正確的企業慈善行為和活動很大程度上可以達到令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