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附加值、以價格競爭為主要手段的外貿增長方式,導致中國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貿易摩擦頻發,不利于中國外貿的長遠發展。貿易危機頻繁發生,不但考驗著國家的利益保護意識,也審視著管理者們長遠戰略眼光。
隨著近兩年國家對出口結構的大力調整,外貿出口領域已發生了一些顯著變化。專家認為,依靠“十五”期間中國外貿出口打下的良好基礎,“十一五”將成為中國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拐點。有跡象顯示,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已實現了從主要依靠紡織服裝產品向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的歷史性飛躍。
自去年10月始,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連續14個月實現月度貿易順差,今年10月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更是超過1998年全年,達到212.4億美元,增長37.9%,創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單月出口額歷史新高,也令高新貿易產品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比重上升到27.9%。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曾做過一個研究,利用國內產業規模、競爭程度、利潤、全球市場容量和全球分工等幾個參數來判斷高附加值出口產業出現的時機。她發現中國不少產業,如汽車和零部件、發電機、數控機床等將成為中國“十一五”期間出口的新亮點,從而進一步改善中國出口商品結構。
有關專家認為,近年來,中國一些產業的產業規模和競爭程度增強,帶動了國內產業的升級,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提供了客觀基礎。此外,產業規模的擴大將帶來相關產業研發能力的提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商品的出口有望進一步加快中國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應引起注意的是,中國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仍占絕大多數,且外商投資企業仍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力,絕大多數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的知識產權不屬于中國企業,在世界高新技術的產業鏈上,中國仍然處于較末端,產品的附加值仍然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