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石油進口量雖然巨大,但國際市場上,我們并沒有決定價格的權力。目前,國際石油市場價格主要由三個地方決定。一個是紐約商品交易所,一個是倫敦石油交易所,還有一個就是新加坡的紙貨市場。這三個交易所分別是所處地區的石油定價中心,紐約代表美洲,倫敦代表歐洲,而新加坡則代表包括中國在內的遠東地區。目前國際上進行石油交易時都以這三個交易所的期貨價格為基準。
期貨市場的缺失
就中國而言,石油進口量已達到上 億噸,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5》,中國石油進口量已占當年全球石油貿易量的7%,但在影響石油定價的權重上卻不到0.1%,甚至不如印尼、韓國。
過去5年,中國的石油消費年均以6%的速度增長,遠遠超過美國的石油消費年均增長率,增量部分已占了全球石油消費增量部分的大頭,在國際石油市場中處于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但由于缺乏相配套的成熟的期貨市場,沒有形成具有權威性期貨價格,使中國只能被動接受別人制定的價格,從而陷入挨宰的局面。
“中國因素”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成 了一個可炒作的概念,往往是中國一在國際市場上采購石油,國際投機商就抬高油價,逼迫中國在高價位買入。而一旦采購結束,則價格又應聲而跌。2004年,由于油價高企,使得中國該年度石油貿易逆差達到300億美元,多支付外匯70.68億美元,這就是沒有話語權的結果。
改變現有流通體制
要想改變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地位,首先要求國內擁有一個發達的、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石油市場。目前,國內石油市場在流通體制上也存在一定問題。由于國家對石油行業的特殊規定,使得1998年重組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個特大型石化企業集團公司壟斷了國內的原油煉化市場和成品油批發市場,使得該市場競爭不充分,發育不完善。在定價機制上,國內原油價格從1998年6月1日起與國際接軌,但成品油價格卻仍實行政府指導價,市場化程度仍不高。現貨市場基礎不夠,將導致期貨市場這個定價中心無法正常地發揮功能。1994年國內石油期貨交易所的紛紛關閉,與當時缺少現貨市場基礎緊密相關。因此,應盡快繼續深化石油流通體制的改革。
在這點上,政府應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真正做到政企分離。兩大企業對石油市場的壟斷不應該再繼續,而是應該制定相關的促進競爭和反壟斷的政策和法規,以促進石油市場的市場化改革,為石油期貨市場的順利建立打下良好的現貨市場基礎。應當早日引入競爭機制,加快國內石油市場的市場化進程。隨著2007年的逐步臨近,兩大石油企業將面對大型跨國企業的競爭,在這之前,應逐步放松市場準入,允許各種性質的企業,尤其是有民營背景的企業進入成品油批發領域,以打破兩大石油壟斷批發環節的局面;同時逐步 放開終端銷售市場,鼓勵其它社會資金進入流通領域,打破地域壟斷,形成整個石油市場有效競爭的局面。
在燃料油的基礎上推出其它石油期貨
期貨市場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有了相對發達的現貨市場基礎,才能推出相對應的期貨合約。中國已經推出了燃料油期貨合約,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燃料油的基礎上,推出其它石油期貨,可以最先推出原油期貨。一方面,這將為國內的石油生產企業、加工企業和貿易商提供規避風險的工具和場所,減少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經濟的沖擊,再配之以隨后推出的其它成品油期貨,逐步完善石油期貨市場,最終建立一個能為國內企業轉移風險的期貨市場體系。對企業而言,參與期貨市場有風險,但不參與期貨市場風險更大。只要相關的石油企業遵守套保制度,其參與期貨市場的程度與在現貨市場的運營相配套,其實并不會存在風險。
另一方面,目前國際市場的定價權基本上在幾大期貨交易所手里,要想奪得話語權,首先自己要有一個定價中心,這就是期貨市場。在推出相關期貨 合約后,要大力開發這些期貨合約的相關投資主體,如石油生產企業、加工企業和貿易商等,并使期貨市場首先成為中國石油現貨市場的定價中心,再逐步加大中國期貨合約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以在國際市場上爭奪話語權。只有國內形成了一個健康、完善、活躍的期貨市場,才能吸引國際目光,將國際資金引入國內期貨市場,形成更具國際權威性的石油期貨價格,在國際石油定價體系中才能擁有話語權。
把“中國因素”轉化為“中國力量”
我們應創造條件,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將“中國因素”轉化為“中國力量”。國內期貨市場推出相關石油期貨合約是一部分。另外,政府應早日制訂相關法律法規,使得期貨投資基金在國內合法化。在國際市場上,對沖基金及其他投機基金是石油市場最重要、最活躍的投機力量,全球直接、間接的投資基金資產達9萬億美元。允許期貨投資基金成立,一方面將優化中國期貨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促進石油期貨市場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期貨投資基金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運作,也將為中國在國際市場定價體系中爭奪話語權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