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角度去考慮。山西省農業對外開放度低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原因,加大農業對外開放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
經過二十多年的對外開放,山西省外向型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尤其在培育出口基地和龍頭企業發展、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拓展農業發展空間、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仍存在農產品出口總額偏小、對出口型農業資金投入不足、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健全、外向型農業中介組織及信息服務體系發展滯后、農業利用外資規模小、名牌產品產業化程度低、競爭力不高等問題。這就需要采取積極應對措施,千方百計促進山西農業產業化經營。
加強出口基地建設,抓好重點農副產品的出口
加入WTO后,按照區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營銷品牌化、服務社會化、管理法制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山西在種植、養殖、畜牧、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基礎優勢,重點建設具有傳統優勢的以小米、蕎麥、燕麥、蕓豆、綠豆、紅小豆、馬鈴薯為代表的小雜糧;以桃仁、紅棗、葵花籽、蘋果為代表的干鮮果;以蘆筍、脫水蔬菜、冷藏保鮮蔬菜為代表的蔬菜;以肉牛、肉羊、雞、豬、兔為代表的畜產品等四大類農畜產品出口基地。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不斷延伸產業鏈,盡快做大做強。圍繞優化品種和提高加工水平,提高農副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擴大出口,增加收益。
組織好農業龍頭企業的外向型發展
山西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一批龍頭企業迅速崛起,成為發展外 向型經濟的重要力量。從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特色出發,制定并建立幾大農產品出口體系和幾大出口創匯拳頭產品的發展規劃,重點培植年產值上億元的龍頭企業,建立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有競爭力的農業出口基地,形成“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中介 組織+農戶”等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體系;充分利用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企業境外參展補貼、品牌認證、開拓國際市場,并在人才、信息、客戶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做好龍頭企業貸款和農戶小額貸款的發放;對農業領域中外向型的中小企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強全省農副產品出口后勁。
以綠色食品為中心,創農副產品出口品牌
牢牢把握健康食品、綠色食品的消費時尚,推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關口前移,從生產源頭抓起,實施標準化生產,貫徹質量安全標準;加強對農用生產資料的質量監管,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合理用藥,從生產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建立健全優質農產品認證和標識制度,促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借鑒山東對出口農產品實行綠卡行動計劃的做法,山西也可確定重點,先行試點,對出口農產品 實行佩帶綠卡制度。從生產、加工、運輸、包裝到出口等各個環節,實行嚴格的責任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提高全社會的質量安全意識,形成社會監督機制,引導農戶和企業生產優質安全產品。采取措施推動出口農副產品在主要國別和地區市場的商標注冊工作、質量體系認證工作和原產地標識工作,在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的同時,提高競爭力水平。
建立、健全農副產品出口衛生安全三大保障體系
以家兔為例,山西最好年份凍兔肉出口(包括供貨)曾達到1萬噸,創匯達2200多萬美元,曾是山西第三大出口商品。而由于農副產品出口衛生標準不達標被迫退出了歐盟市場,這嚴重影響了山西家兔養殖業的發展。可否由省農業產業化領導組牽頭,省財政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由省農業廳、省商務廳及山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對歐盟的衛生注冊工作,并以開拓歐盟市場為契機,全面加強出口農副產品衛生和安全保障體系、出口食品注冊企業監管體系和出口食品檢驗體系、動物疾病防疫和農獸藥殘控制體系三大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健全工作。
完善農產品進口管理,保障農業安全
建立農產品貿易快速反應機制。針對國外對中國農產品設限、反傾銷和采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做法以及國際農產品疫情情況,及時反饋信息,緊急協調對策,應付不測事件,確保農業安全。建立農產品進口預警機制,確保農產品市場的有序開放,就盡快建立和完善農產品進口衛生質量監控體系。要加強國際動植物病蟲害、疫情的通報和分析,對進口的動植物產品嚴格把關。
探索農業新型流通方式
依托資源和區域優勢,按照發展現代物流業和連鎖超市的要求,盡快建設幾個布局合理、輻射力強、信息靈敏、功能齊全、交易方式先進、現代化程度高 的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和大型超市。引導建設以現代交易方式為手段,以聯接生產和消費為目標的現代農產品物流中心來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提高市場檔次,擴大市場規模,從而從整體上提升山西農產品的競爭力。
擴大農業領域利用外資
制定農業產業化企業吸收外資的鼓勵政策,鼓勵外商投資山西農業配套產業。在直接利用外資方面,結合山西在農業領域直接利用外資較少的實際,既重視擴大規模,同時注重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積極引進發達國家農業生產技術、農副產品加工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經驗與人才,學習其先進的國際市場營銷手段。引進適合山西實際情況的優良品種,立足山西的地理、氣候優勢,發展現代化的種業。支持種子行業世界領先的法國利格蘭集團擴大投資,加強與省農科院種子所合作開發黑小麥種子、黑色面包、保健醋以及番茄、玉米新品種、飼料等系列產品,延伸產業鏈,形成山西品牌,擴大知名度。加強農業技術領域里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增強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的后勁。
加強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
廣泛組織山西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經銷商,到國外參加有關商品交易會或專門舉辦山西農產品展銷會,將山西的農產品直接打入國際市場。引導有條件的生產加工企業以技術、管理、勞務等多種形式到國外創辦農業企業,開展種植業加工業和養殖業或合作開發林業、水利等資源,帶動農業機械和農業勞務的輸出,將發展多雙邊農業合作與援外、對外承包勞務結合起來;為農業企業“走出去”提供對外投資信貸及擔保,對有經濟效益的產業化項目,可考慮在優惠貸款和援外項目基金項下給予支持;鼓勵有條件的農業企業通過多種途徑到海外籌集資金;用足用好國家相關政策,緩解就業壓力,增加農民收入。
(作者單位:山西省商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