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結鄭和七下西洋成功的原因,當時中國航海技術飛速發展當屬其內。如果沒有那些排水量達千噸以上的寶船,就不可能攜帶供上萬人使用一年的生活用品,也不可能對抗海上的狂風惡浪。為此,在總結鄭和一行的成功經驗時,學術界總是強調那些“維綃掛席,際天而行”的設備,“牽星過洋”的天文知識,用水羅盤定航向的技術,以及在船上儲積淡水的方法。
然而,古代中國航海技術迅速提高,與對外貿易事業發展有密切聯系,這是習慣“重本抑末”政策的古代史學家忽視的問題。在鄭和出海600年后, 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一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時,有必要仔細辨析這一度被疏忽的內容。
中國對外貿易有極為悠久的歷史。西方史學家在考察古希臘雅典國伯利克立克時代遺留的雅典娜神廟等歷史遺產時提出:那些女神雕塑身著輕薄得可顯露肌膚的衣料,只能是來自中國的絲綢。伯利克立克時代相當于公元前5世紀,所以絲綢到達歐洲的時間遠在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前數百年。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坑,經學術界考證為距今3000年以前的歷史遺產,其中數千枚產自印度洋的深海齒貝,說明了中國西南 地區與東南亞、南亞地區有數千年的貿易往來。
西漢時期絲綢之路開始繁忙,從絲綢擴展到了漆器、鐵器、軟玉、麻織品、釉陶等。其中絲綢數量最大,西方史學著作多次提及:羅馬帝國不但男女貴族爭穿絲綢服裝,羅馬史學家普林尼估算羅馬帝國每年購買絲綢用款為十萬盎司黃金。這恰好相當于漢代中國每年出口絲綢制品的總重量。
鋼鐵武器也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物資。鐵制武器在戰國時期就在黃河流域普遍使用,西漢時出現了由塊煉鋼滲碳鋼向鑄鐵脫碳百煉鋼發展的新工藝,于是中國兵器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漢元帝時陳湯在西域打敗有羅馬軍人參戰的“胡兵”,向漢元帝報告說,胡兵失敗原因在于武器裝備落后,所謂“矢刃樸鈍,弓弩不利”。這樣一來,以羅馬帝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開始大量從中國進口鋼鐵武器,由于鋼鐵武器的集散地在古代安息國的木鹿城(今伊朗馬里城),所以中國鋼鐵武器一度被西方世界稱為木鹿武器。
唐代中國國富兵強,航海技術也較過去有了提高,外貿規模進一步擴大,出口商品種類也大為增加。科學技術方面,對外輸出了造紙、絲織、金銀器圖案設計與加工、陶瓷制品花樣描繪、中藥藥材鑒別與使用、雕版印刷等大量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的工藝技術,在大宗外貿商品方面,以絲綢、陶瓷、茶葉、鋼鐵武器、金屬器、藥材為主。公元10世紀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記述,遠航印度和波斯灣的中國商船,制作堅固,貨位充裕,抗風力強,以航行安全著稱于南海、印度洋和日本海各地。《蘇萊曼游記》說:“在波斯灣的大部份中國船都是在西拉夫裝貨啟程的,阿曼和巴士拉等口岸的貨物都事先運到西拉夫,然后裝到中國船上”。由于運量大,且運載的商品價值高,當地特別增加過境稅。蘇萊曼記錄道:在南印度的故臨,一艘中國船要交納1000個迪爾漢(銀幣),其他國家的船只則交納1至10個第納爾(金幣),一個第納爾相當于22個迪爾漢,這說明中國商船所交納的過境稅相當于其它國家商船的4.6~46倍。這也說明中國商品在海外價格高,經營中國商品,可以獲得驚人的利潤。
從唐代開始,在國際貿易中取得巨額利潤的中國商品,以瓷器最具代表性。地理學家伊本·法基于公元903年在《地理志》中稱中國絲、中國瓷器和中國燈為世界三大名牌貨。流行于西亞的《印度浪跡記》記載一個猶太商人公元883年至東方經商,30年后回到阿曼,以擁有大量中國絲綢和瓷器成 為當地巨富,他送給阿曼統治者的禮物,是“一件頂端鑲金的深色瓷壺”,西方學者認為這是一件產自中國越窯的精制青瓷。公元1935年日本學者岡野繁藏等人在爪哇、蘇門答臘、加里曼丹考古發掘,發現了中國唐代越窯、長沙瓷器,英國和法國考古學家則在斯里蘭卡、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發現大量宋元瓷器碎片,并且證明西亞、北非地區從十世紀開始仿制中國瓷器。不過,中國瓷器的工藝相當復雜,世界各國的仿制技術一時均不能達到標準,所以從唐宋以至明清,世界各國一直以中國瓷器為難得的珍品。西亞有兩處以收藏中國瓷器為主的著名博物館,一為伊朗北部的阿德比爾神廟,以阿巴斯王于公元1611年將中國瓷器1600件獻給該神廟而出名。另一為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東南奧斯曼帝國蘇丹的塞拉里奧宮,曾經藏有中國宋元青瓷1300件,元明青花瓷2600件,清代瓷4000件。從中世紀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壟斷地位來推論,可以想到中國瓷器在世界貿易領域長期具有優勢地位。
中國商品甚至引起國際爭奪。1620年,荷蘭人掠奪葡萄牙人的商船“圣亞哥”號,內裝28包瓷盤,14包瓷碗。1604年荷蘭人又在大泥(泰國南部北大年)俘獲葡萄牙船“加迭里納”號,內裝萬歷彩瓷60噸約10萬件。1643年荷蘭人從印度販運中國瓷器11萬件,1645年達20萬件。歐洲各富有家庭均以收藏中國瓷器為榮耀,美國華盛頓國立美術館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貝利尼所繪《群神宴》,畫中神用的器皿都是中國明代的青花瓷器。1435年德國黑森家族卡澤尼博根公爵藏有一只中國明代青瓷碗,鑲以銀座,為該家族世襲珍品。
可以與絲綢、瓷器媲美的第三大宗中國外貿商品是茶葉。中國人普遍飲茶雖然遲至東漢,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茶葉就成為中國對外重要出口物資,至少在韓國、日本、東南亞各地都有了向中國學習飲茶的歷史記錄。到了唐代,由于中國商人外貿規模擴大,在需要與中國商人打交道的地區,飲茶形成風尚,中國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絹馬互市”也迅速發展成“茶馬互市”。因為這些游牧民族拿到中國內地的茶葉,可以如同絲綢、瓷器一樣與國外進行貿易,牟取暴利。到了元代,馬可·波羅等西方旅行家到達中國,發現中國人“渴則飲茶”,于是認定只有通過飲茶,才能爭取中國市場,并且也從學習飲茶中,發現了飲茶對于人類健康生活的巨大作用,承認了茶葉的巨大功能。為此元明以來,茶葉開始成為中國走向西方世界的重要物資。
歐洲人一旦開始飲茶,便認為茶葉是有廣闊前景的商品,于是從17世紀開始,就設法從中國取得茶葉,并運銷世界各地。公元1610年,荷蘭商人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中國綠茶在運銷歐洲途中,因受熱發酵而轉化成了紅茶,不想成為歐洲人普遍接受的商品,于是英國的立頓紅茶和印度的阿薩姆紅茶、大吉嶺紅茶,斯里蘭卡的錫蘭高地紅茶都是從中國引進茶種而享譽世界的國際著名紅茶。
茶葉、生絲、瓷器等中國傳統商品風靡世界,一直維持到19世紀中期,英國政府無法補償對華貿易的巨大逆差,才采取支持走私鴉片貿易的政策,最終向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
根據中國傳統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長期居于優勢地位的歷史事實判斷,鄭和七下西洋的成功,與他掌握有當時國際上普遍需求的中國商品有密切的關系。為此,一個國家輸出商品的能力,確實是這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在總結鄭和下西洋的成功歷史經驗時,絕不能忽視中國傳統商品曾經具有的國際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