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04年8月25日上海期貨交易所推出了燃料油期貨交易合約。燃料油期貨的成功掛牌交易是中國石油價格體系發展與完善進程中的標志性事件。
改變了國內燃料油進口商和終端用戶的生存環境
在上海燃料油期貨掛牌前,國內油商只能在境外市場操作:一是新加坡紙貨市場,二是國際原油市場。用國際原油進行保值,除了跨市場交易的風險外,還存在著跨品種的風險,而且原油與燃料油之間的基差難以確定。另外國際原油日間波動幅度較大的特點也不適合需較長時間持倉的套期保值操作。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國內油商只能將新加坡紙貨市場作為套期保值的場所。然而中國油商面臨的三大難題,使國內油商希望通過紙貨交易進行保值愿望大多落空,新加坡紙貨市場也變成了大量吞噬中國燃料油進口商錢財的“老虎機”。
上海燃料油期貨的出現,完全改變了中國油商只能利用“灰色通道”,在境外進行套期保值的窘境,使燃料油進口商和終端企業有可能在國內和國外市場同時進行套期和套利操作,改變了國內油商只能在“一棵樹上吊死”的窘境,實現“二條腿”走路。
加上期貨交易 “公平、公正、公開”的特點,完全消除了新加坡紙貨市場為中國油商設置的種種不公平的門檻。各類交易實體利用各自的優勢公平較量,實現套期保值的功能。
如何舒緩高油價帶來的成本壓力
受高油價影響,高成本和價格“倒掛”已成為市場主要價格表現形式,進口商想通過現貨買賣實現盈利已變得相當困難,目前的價格水平也遠高于終端用戶可接受的程度,燃料油成本在產品總成本中的比例的高低已成為影響企業利潤的決定因素。
毋須諱言,高油價確實影響了上海燃料油期貨套利或保值功能的發揮,也使傳統的保值方案效用大減,但暇不掩瑜,上 海燃料油期貨仍是終端用戶和進口商減少虧損,幾乎是唯一的、可實現的工具。
只要貿易商不機械地搬用套期保值方法,與時俱進地改進交易策略,那么上海燃料油期貨仍將是企業應對高油價的可資利用的平臺。如何利用上海燃料油期貨,來舒緩高油價帶來的成本壓力呢?
以時間為主線,制定交易方案
無論是進口商和終端用戶,必須結合現貨的水平、按時間周期制定系統化的方案。
對終端用戶而言,最好不要選擇太長的持倉周期,一般以10天作為一個計劃周期,按企業的實際用量決定交易的規模。選擇10天為一個計劃周期有如下優點:一是可以盡可能地減少一次交易的數量,降低交易風險。二是一般的技術分析方法在10-15天內具有較高的準 確率,在這樣一個時間周期內交易商能較好地把握市場波動的脈搏。三是由于目前油價波動幅度較大,沖高回落運動較為頻繁,較短的時間周期能較好的執行平倉止損計劃,降低價格風險。
終端用戶最好選擇買入“保值”。但并不是每期都必須進行“保值”操作,是否“保值”完全取決于對市場的認識和把握。
對進口商而言,除與終端用戶在上海期貨市場進行的相同操作外,還得先將進口成本控制好。具體方法是:首先,最好將進口成本的計價時間鎖定不超過五天。其次,在五天計價期內,最好在新加坡紙貨市場買入紙貨鎖定成本。若認為油價可能下跌,可以不操作。最后,完成成本計價后,應立即將紙貨平倉,將獲利或減虧的操作轉至上海期貨交易所。所以,進口商最好選擇賣出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