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blogs)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從CBS新聞臺的名主持丹·拉瑟(Dan Rather)的離職,到對蘋果電腦公司最新產品未經授權的信息披露,以及有關美國總統競選透明度的新的爭論,都可以看到博客的身影。
沃頓法學教授丹·亨特將博客與印刷媒體相提并論。亨特說道,“這并不是一時的熱潮,這是業余媒體內容的崛起。它正在取代由專業人員所提供的集權式的、受控制的媒體內容。”
博客成長速度驚人
對博客進行監測的搜索引擎公司Technorati在3月21日所監測到的網絡日記數量已超過八百萬個,而在2年前這一數字才只有10萬個。每7.4秒就有一個新的博客被創建。這意味著每天有12000個新的博客誕生,每天發帖數量達275000,以及每小時10800次的更新。沃頓法學教授凱文·韋百赫指出,“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博客是一種可以降低出版成本的技術手段,并成為網絡的下一代外延應用。”“博客仍然處于發展的最初階段,就像互聯網在1995年和1996年所處的發展階段一樣。博客的將來會是怎樣的并不明確。”
編者:這個數字代表了新階層的出現和新生活方式的出現,同樣暗示著一種新的購買方式或者廣告宣傳方式。
博客的營銷價值
可以明確的是博客所蘊含的機遇。公司可以雇用博客人員,從而在與員工和客戶的互動中換上一幅更加人性化的面孔;營銷人士可以通過博客開展蜂鳴營銷;而且博客們還可以充當主流媒體的事實核查員。沃爾巴赫認為,博客這一新生事物有著大量的應用,而且許多種應用尚未被我們開發出來。無疑,博客背后的概念并不新,評論與反饋行為自從互聯網的誕生就存在了。富有新意的是,任何人都能以一種非常容易的方式就任意數量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想法,這些話題可以大到最近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也可以小到最新的小玩意或是最熱門的時尚鞋。沃頓營銷學教授彼得·費德認為,“博客事實上是由興趣與意愿所催生的,而不是由商業活動所推動的。對于這種摻雜了很少商業利益與前景的事物而言,這么迅猛的發展幾乎就是一種奇跡。大家所希望的只是進行思想的分享。”
編者:如果商家沒有謹小慎微,一個富有證據的瑕疵就會成為公眾蔑視甚至嘲笑的對象。
無疑,互聯網使業余媒體潮流成為可能,人們可以相當容易地建立一個網站。一些早期的網站兜售貝茲糖果造型盒或收藏品(如eBay網站),而另一些網站只是提供其他網站的目錄(如Yahoo)。從此以后,業余媒體的概念就一發而不可收拾。
編者:eBay的成功就是利用先期“博客”的最好力證。
博客的公信力
對于博客的發展而言,一方面是媒體的關注,另一方面是公司與組織對博客的使用,不過知易行難。“危險”在于公司可能“并不理解博客文化”,其所發布的內容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而不是博客迷所欣賞的那種隨心所欲的作品。有些公司甚至允許員工擁有他們的博客,并且在很多時候鼓勵這種在線寫作行為。例如,微軟、太陽微系統、通用汽車和波音公司就是一些通過博客的方式與員工和外部人員進行溝通的公司。
羅伯特·斯科博(Robert Scoble)是一名微軟的員工,擁有名為Scobleizer的博客站點,發布有關微軟產品及開發內容的信息。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博客。斯科博在微軟的正式職位是“技術專員”,這一頭銜與大公司里許多員工的頭銜沒什么區別。當然,他有他的怨言,不過他也會站出來維護自己的雇主。布朗說道,關鍵之處是他能把握平衡。“這名微軟的員工必須通過保持透明度來維持公信力。在某些時候發表一些負面的看法,恰好使他發表正面看法時更加具有可信度。”斯科博作為一名微軟博客的可信度如此之高,以至于他被視作全球的微軟之聲。當戴蒙普羅斯公司(Demopoulos Associates)——一家信息技術咨詢公司——負責人特德·戴蒙普羅斯(Ted Demopoulos)最近在俄羅斯旅行時逗留于西伯利亞的蘇爾古特期間,他居然吃驚地遇到了斯科博的愛好者。戴蒙普羅斯說道,“在這么偏僻的地方,居然有人向我打聽斯科博的情況。”“對于這些人而言,斯科博就是微軟之聲。”
博客商業模式存在嗎
盡管公司可以把博客列為一項營銷開支,但是對于個人而言,情況就有點不同了。博客行為能夠實現收支平衡嗎?沃頓的專家們認為,如果你夠幸運,那么可能夠你償付主機托管費用,不過也就僅限于此了。然而,沃爾巴赫預計多種博客商業模式將會出現。因為18歲 - 25歲這個年齡段的人的在線時間越來越長,而他們正是營銷人士的目標群體。這就意味著博客能夠成為媒體瞄準這一消費欲望最強烈人群的一種途徑。
博客們現在可以通過關鍵字系統(例如,Google的Adsense系統)對外銷售廣告。如果一個人就石棉訴訟創建了一個博客,那么他或她肯定會從律師那兒獲得巨大的訪問流量。這將導致訂閱這種商業模式的誕生。一些博客們可能會變得非常成功,并能通過他們的勞動成果收費。
亨特也認為,博客已然來到我們的生活中,將會看到博客轉移到視頻與即時通訊領域。現在還只是一個開始。
編者:博客的繼續發展會引發一場新的宣傳戰和新的部落,也為營銷手段的先行者提供了一個很大的機會。
(本文采編自沃頓商業在線,請作者與本刊聯系電話:0431-588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