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價格競爭,而是供應鏈、價值鏈諸多環節整合的競爭。因此,誰能更了解消費者的需要,誰能更有效地優化資源,誰就將是未來汽車市場中的王者。
——吳泗宗
我國汽車產業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從總體上來講,我國汽車產業是一個發展不均衡、國際競爭力較差的產業。一方面產業利潤率和生產率均高于全國工業平均值,甚至高于國際上同行業的競爭對手;而另一方面,技術落后,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少,質量低下。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僅從國內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就有不少體制和政策問題需要分析和反思。汽車產業由于沒有經歷一個市場開放和充分競爭的過程,使其顯得“先天”性“缺鈣”。從政策的角度說,尤其值得檢討和反思。由于嚴格的進入限制,加上產品品種和價格管制,表面上看我國有一百多家整車廠,但競爭很不充分,而且受到扭曲,抑制性的消費政策使已有的市場需求得不到釋放,同時也使事實上并不充裕的生產能力處于過剩狀態。有理由設想,如果市場進入政策和消費政策較為合理的話,我國的汽車工業可能出現大不相同的局面,優勢企業的發現、企業競爭力的培育和市場潛力的發掘等問題都可能得到較好解決。
具體來看,我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R&D資金投入強度不足,R&D投資主體錯位
2002年我國汽車行業的研究開發費為86.2億元,占汽車工業銷售總額的1.45%,2003年甚至下降到1.32%,國外主要跨國公司的研究開發費投入比例一般為5%,有的甚至高達10%。
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R&D資金來源主要以企業投入為主,政府的財政支出為輔,R&D投資充分反映了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以我國與其他國家R&D經費按部門分類所占比重的比較為例,我國企業中的R&D經費僅占42.9%,研究與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占55%。而1996年美國企業中的R&D人員占80.8%,R&D經費占72.7%,研究與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僅占24.1%。顯然,我國R&D經費按部門分類比重不合理,不能體現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導致投資主體嚴重缺位,科研成果轉化率低。
導致投資缺位主要是因為我國科技運作機制的突出特點是科技活動國家化和行政化,R&D資金來源則是以政府財政支出為主,企業R&D對政府的依存度較大,R&D能力薄弱,技術創新意識差,科學技術競爭力發展主體缺位,導致科研、開發與生產的脫節,科研成果轉化有很大的困難,這是影響我國企業科學技術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問題。
2.高級R&D人員嚴重不足
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存在的兩個突出問題是人才素質不良和布局結構不合理。我國科技隊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能力卻并不讓人樂觀。從人才分布結構來看,發達國家R&D人員主要集中在企業,1995年美國企業R&D人員占全部R&D人員的比重達83.2%,德國達61.9%,日本達61.1%,而我國只有39.1%。我國大量的科技人才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學中,并且與企業間的協作與聯系不夠。這種科技人才布局是影響我國科技力量對經濟發展促進作用的重要障礙。
我國汽車產業也為自身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然而從我國幾十家大中型汽車研究所(院)的科技人才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總共12427人的研究團體中,具有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職稱的人只有2.2%,具有開發研究能力的人員太少,不足以支撐一個產業的獨立發展。
3.產業集中度過低,單個企業競爭力不足
在1998年,我國三大汽車制造企業生產的汽車總量占全國汽車產量(CR3)的41.7%,而同期美國為98.9%,日本為63.1%,韓國為97.1%,近年來國內各地區紛紛建設新的汽車工業項目,汽車產業進一步分散化,目前我國的CR3已經不足30%。結合我國大規模的汽車生產企業的生產能力來看,我國汽車產業競爭力處于明顯的劣勢,產業集中度低說明產業內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能力,在競爭日益國際化的今天,顯然這種格局不適合一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長期發展。
4.我國目前零配件生產廠商數量龐大,大多數企業規模小而分散
行業內普遍認為:我國的零配件企業在技術研發上普遍落后于國際水平5至10年,研發投入不到營業額的1%,遠低于國際上3.2%的平均水平。且大部分零配件的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尤其是高技術含量的電子類產品,有的甚至高出50%以上。從這個層面上看,國內90%以上的零配件企業根本不具備市場競爭能力。
5.政府管理產業的能力值得懷疑
目前我國汽車行業管理體制的特點就在于職能過于分散,與汽車產業、產品和企業相關的政府職能分別被若干部門控制,許多環節甚至是多頭管理。管理職能分割過細,多部門職能交叉,造成“多頭、多環節、重復管理”,加大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和協調成本,這是我國目前汽車行業管理體制存在的最突出問題。
在高利潤驅動下,各省、市、地、縣為了發展地方經濟,顯示政績,利用國家管理和項目審批制度的缺陷,違背市場規律,無視國家三令五申,盲目建設,重復投資,形成了成百上千的整車、改裝車廠點。各地方互相爭資源,搶市場,設壁壘,亂收費,無序競爭,大行地方保護主義,形成了散、亂、差的產業格局,為結構調整難以實施埋下伏筆,代價可謂慘重。
6.自主創新開發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
我國汽車工業基本不具備先進汽車產品的開發能力,拿不出能在世界主要汽車市場銷售的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只能引進別人的產品或合資、合作生產,實際上也等于尚不能獨立生產;目前歐、美、日汽車市場基本呈現飽和狀態,每年的生產主要滿足更新需求,新興市場的開發成為各大跨國公司的戰略選擇。國內汽車工業在市場銷售網絡、售后服務、汽車金融服務、物流發展、采購的現代化等方面還有較大問題。
自1994年《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出臺以來,我國汽車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已基本滿足了國內市場90%的需求。汽車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發生了質的飛躍,汽車市場及消費環境大為改善,轎車已經進入家庭。但合資企業產品占絕大多數,自有品牌少。2003年我國共生產汽車444.4萬輛,而出口整車僅有4.58萬輛。
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盡管我國汽車產業近期發展迅速,但在現有諸多產業中,汽車產業仍然擺脫不了發展不夠快、競爭力不夠強的事實。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一體化,使國際、國內產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面對如此競爭環境,一個產業只有熟悉競爭對手的發展狀況,認清自身的處境及發展中的優勢與不足,才能制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保持快速、健康發展。
1.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總體看,我國產業參與國際競爭已到了需要創新驅動的階段。在增強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過程中,技術創新政策應當受到高度重視。國際經驗表明:增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繁榮和安全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從我國看,當前技術創新政策的重點是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建立培養、使用和吸引人才的機制,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2.加強政府政策制定和產業管理能力
建立公開公平的市場秩序是促進我國產業組織合理化的必要手段,它為企業平等競爭創造條件,真正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應作為經濟交易雙方忠實的、公正的裁判員,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公平交易;減少行政手段干預,多用法律和經濟手段進行調節;加強市場的各種制度性建設,如建立覆蓋全國和各種所有制企業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和完善資本市場,改革財稅體制等。政府在汽車業的發展上,應該扮演一個構建良好市場環境的角色,而不是限制投資者進入汽車產業的角色。
3.加強行業自律,維護產業的整體和長遠利益
行業組織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積極協調會員企業的關系,制定行業自律規范,維護行業公平競爭,促進行業有序發展。在這方面,國外許多行業組織的作用發揮得十分充分,他們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實踐證明,行業自律是減少貿易摩擦、避免被別人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的重要手段。同時,還要經常了解國外進口產品的種類、價格變化以及對本行業的影響情況。發現進口產品對我國產業沖擊大、有傾銷嫌疑時,及時向政府主管部門提出反傾銷立案調查建議。許多行業協會參與建立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已經取得了積極的作用。
政府、協會、商會和企業盡管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分工、不同的作用,但相互關系非常緊密,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缺一不可。在加快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進一步重視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是當前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行業協會作為中介組織,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政府需要通過行業協會收集企業信息,行業協會向政府反映企業的呼聲和要求。作為企業的代言人,行業組織與企業是服務和被服務的關系。
4.加快產業重組的步伐,提高產業集中度
產業經營效率低下是我國產業組織不合理的表現,是影響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實施產業重組,通過產業的“進”與“退”,企業購并、破產的方式,使產業形成規模,發揮競爭效應。政府管理部門必須明確支持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做大做強,提高國際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支持現有汽車企業以資產為紐帶進行聯合、兼并和重組;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現有骨干汽車企業的重組和對某一地區汽車企業進行全面重組和整合,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國家和地方應予以政策支持;堅決抑制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鼓勵現有汽車企業生產專用汽車或轉產零部件,支持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向系統開發、系統配套、模塊化供貨方向發展,融入國際汽車生產配套體系,支持關鍵零部件的開發生產,實現規模經營。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