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借“韓流文化月”之機,三星開始大打文化牌,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三地接連組織了新穎時尚的新韓流文化——“TOKEBI TORM”打擊樂演出活動,以文化促營銷,既增進了三星DNIe(數碼自然影像技術)和數字電視機與消費者的互動,也繼三星“奧運戰略”之后,找到了另一個提升三星電視品牌認知度的利器。國產品牌TCL也掀起了大手筆的營銷動作,贊助讓·米歇爾·雅爾的全數字音樂會,為法國文化年拉開序幕。據悉,除了此次文化營銷活動之外,TCL還將以“領跑著數字高清時代”大旗,為北京2008年的“數字奧運”的巨大商業機會做好準備。
目前,國內文化營銷日漸興起。將文化營銷導入到銷售策略當中,通過舉辦或參與舉辦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使之與所經營的產品特點和文化內容相結合,營造有自己特色的營銷產品文化,提升品牌的文化內涵和企業形象,已成為一種潮流。
隨著國內廠商競爭的日益激烈,顧客對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長,單純的服務比拼、價格戰和產品差異化已不足以構成對客戶期望值的提升。隨著大家在售后服務、品牌形象構建上的日益完善,顧客對銷售企業的訴求已開始從售后服務、價格和產品差異等脫身出來。在這個時候,廠商必須通過營造有自己特色的營銷文化來提高自身的品牌、企業形象,將文化注入到產品的內涵當中去,同其他競爭對手間產生品牌的差異性,使消費者易于識別,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文化營銷導入現代企業銷售理念之中,究竟對一個銷售商能帶來什么樣的變化,能對它在開拓客戶、提升銷量上有多大的促進作用?企業又如何來打好自己的“文化牌”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的是,在產品同質化的今天,文化營銷是品牌營銷的深入和工具,其本質是在客戶間尋求價值的認同,其目的是為客戶提供一個更好的交流平臺,提供增值服務,從而鞏固客戶對品牌的忠誠度,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文化營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 直接促進銷售。在一般的銷售手段大致相同的情況下,文化營銷能爭取客戶對產品的心理認同度,滿足客戶更高層次的需求,所以文化營銷的推進,實際上也是在進行一種口碑力量的宣傳,有時這比投入大量廣告更實效。文化是營銷領域的重要因素,通過對現實的了解,促進銷售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沈陽東部大樓盤東方儷城,在元旦前夕在光陸影城為業主和新老客戶開專場觀看《功夫》首映式,成功地促進了樓盤的銷售。
二、 締造品牌。從長遠看,文化營銷應該是對品牌塑造的影響更大,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與提升,它是品牌形象塑造的重要內容之一,文化營銷的客觀魅力就是品牌力量的積蓄。同時,品牌也是產品的附加值,也是使銷售得到長期穩步增長的條件之一。著名的萬科房地產內部發行的贈刊《萬客會》雜志,完全以旅游、餐飲、服飾等時尚生活為主要內容,除向自身業主、客戶郵寄外,還在一些大酒店、賓館、咖啡館、西餐廳、美容院等高檔場所免費發放,力求導航一種生活氛圍,使項目在成型之前其理念就能夠為目標受眾認同,增加社會對于項目的立體化認知,同時樹立起企業的整體形象。
三、 提高消費者忠誠度。文化營銷一旦深入消費者心中,消費者會心甘情愿地在長時間內對其加以使用,企業與產品的生命力會加以保存與延長,消費者的忠誠度得以提高。鳳凰衛視提出“開拓新視野、傳遞新感覺、記錄新生活、創造新文化”的理念,并體現在欄目定位上:如“封面故事”,“鮮時事”的報道中包括大陸、香港、臺灣幾處的人物、事件。“華人面孔”、“海外觀”、“三地書”、“四地事”等幾個欄目可以驗證這一個涵蓋大中華的鳳凰宣言:鳳凰是華人的媒體。內容全面成為《鳳凰》的特色之一,鳳凰已經逐步成為全球華人電視觀眾的首選。
四、 提高深層競爭的能力。在傳統的營銷模式下,人們使用最多的往往是有獎銷售、降價促銷、大打廣告等這些低層面的手段。這些充滿銅臭氣的“硬式”叫賣,隨著消費者的日趨成熟,其短期效果顯而易見。這時,文化營銷就顯示其獨特的競爭力。美國大都會保險公司根據中國人對萬里長城的熟知和熱愛,設計了一幅廣告宣傳畫,畫的是雄偉的萬里長城,上面寫著:“還有一座看不見的長城。”下面的解釋是:“安全保障的象征——大都會保險公司是遠征無形的萬里長城。”果然很受華人的歡迎。
五、 開拓未來市場。實質上,文化還代表著人們的消費心理,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把握市場跳動的脈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人們文化心態的把握,對文化變遷方向的研究。可以說,誰掌握了社會文化的特點、特征,把握了時代文化變遷的方向,從而開發出合乎時宜的新產品,誰就贏得了市場的主動權。比如,“傻瓜相機”就迎合了社會公眾追求簡潔方便的心態而贏得市場,“拍立得”也因為適應了消費者追求快速見效的心理而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企業要想展開文化營銷,其前提條件是自身必須是一個有自主經營的企業,有一個比較完備的企業文化,是一個能夠融合于社會的企業。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優秀企業之所以優秀,關鍵在于他們都擁有自己獨特的企業理念、經營哲學、經營宗旨,以及明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生活信念等。如果企業不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不具備獨特的精神力量,對外也絕難產生出良好的企業形象,對內無法形成共同的使命和責任心,文化營銷也只能是句冠冕堂皇的空話。
有了企業的文化,接下來要做的是:
一、建立比較穩定的營銷文化傳播網絡。只有建立穩定的傳播網絡,才能將企業的經營理念、文化傳承傳遞到消費者那里,才能夠達到文化營銷的最終目的。最好的辦法是建立專賣的形式或開設營銷宣傳中心,輔之以針對性強的廣告,提高輻射能力,逐漸建立起與消費者溝通的平臺,來展示企業的文化以及進行產品的銷售。
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任何一種營銷手段,都不是像生產商品那樣在“投入”和“產出”之間可以有計算公式的,文化營銷也一樣,企業應該把它看成是一項長期投資。
二、研究社會文化的變遷,分析消費者心理。社會文化觀念的變遷,必然會引起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因此,研究社會文化變遷、發展的動態,精準把握市場的脈搏,才能使文化營銷保持正確的方向,這是企業搞好文化營銷的關鍵所在。
在文化營銷的過程中,透析消費者心理,借此判斷一種文化對于消費者的親和力有多高,是不是對文化的新生印象深刻等,也是決定營銷成敗的因素之一。
三、在營銷的各個環節加大文化份額,這是整個文化營銷操作的核心。具體來說就是:在產品的研發過程中,就應該考慮賦予產品更多的文化品味和精神內涵,使有形的產品,蘊含豐富的內容,從某一角度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在產品的包裝、裝潢、命名之中,增加藝術品位,使產品表象與其精神內涵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廣告宣傳中,也應該結合這種精神內涵,以感性訴求為中心,用富于文化特色的形式來打動消費者;將文化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銷售人員的身上;在進行企業的整體宣傳時,也要注意與產品的文化定位相結合,相呼應,才能塑獨特的文化形象。
四、文化營銷培養應有重點。任何一種營銷的模式,都不可能對全體大眾皆產生效果,文化營銷也不例外,它也有其特定的適應人群。所以,文化營銷是有選擇性的,應該在固定的消費者年齡中加以推廣,文化營銷的教育選擇是很關鍵的,在沒有選擇好對象時,推動文化營銷是不可取的。精準的文化營銷對象定位,取決于前期市場基礎調研工作的細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