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學習培訓的畸形現象
隨著學習型組織和組織學習概念的普及,確實有不少企業在這方面下決心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和時間。僅僅就在兩三年前,廣大企業的營銷學習培訓公開課的開展在國內非常紅火,曾經出現過一堂課400多人聽的場面,許多培訓公司和講師因此成了“暴發戶”。現在公開課是越來越開不下去了,價格一降再降,卻招不到學員,只好找一幫在校學生來聽課撐門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奇怪的現象呢?
是因為宏觀經濟環境不景氣嗎?顯然不是,我國的GDP2004年的增長率在9%以上,沿海地區的GDP增長率一般在15%左右,進出口年增長甚至接近40%。
是因為企業需要培訓的意識不夠嗎?也不是,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之下,企業從上到下感到“力不從心”,迫切需要“充電”。可是他們的滿腔熱火遭遇到的卻是寒風。“花大價錢參加名師培訓,課堂氛圍也很熱烈,可就是和實際工作聯系不上”,“員工學了就忘,不出兩個月,一切又照舊。”“虛假宣傳太多,培訓質量不好,上了好幾次當,沒什么用處”“學習流于形式,沒有意義。”以上的聲音讓我們驚覺,看來問題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出在培訓公司和培訓師的身上。
導致畸形現象的原因
培訓公司的惡性競爭。就像彩電、VCD等行業一樣。各大城市每年有上千家培訓公司注冊,其中絕大多數沒有自己的課程和講師,純粹是中介性質的公司。于是開始打價格戰;價格低到一定程度,好的老師自然請不來,最后沒時間了,隨便拉一個,貼上金,應付差事。華而不實的宣傳不勝其數。
營銷培訓的“浮夸風”。看看各個培訓公司的營銷課程,十個中有八個是在講戰略。戰略培訓需要嗎?當然需要,但受眾畢竟是極少數,并非主流。
僅是傳授案例,沒有一套有效的措施和能力幫助企業建立學習型組織,培訓方式多是流于形式。常常聽到培訓經理們在稱贊某一個課程時會說:“這個老師的課程非常生動,現場學員反映很熱烈!”實際情況卻是:講師在臺上滔滔不絕,講波音和空客的成本之戰、可口和百事的品牌之爭、健力寶的輝煌與衰落,少不了再罵罵倒霉的沈陽飛龍和秦池,學員在下面聽得津津有味。可培訓結束之后,反過來想一想,我花了兩天的時間,到底有什么實際的收獲呢?想要解決的問題還是一點沒有解決。
成人學習模式特點的理論分析
那么營銷培訓課到底要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講授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分析一下成人學習模式有什么特點。
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David Kolb教授的成人學習理論,筆者分析如下:
成人的學習模式可分為四個階段:(如下圖所示)
第一個階段:從上圖的最頂端開始,每個成人都已有了自己的經驗。但在實際的工作中,會遇到新的問題,有了新的挑戰。這些新的問題和挑戰并不在成人自己已有的經驗范圍內,或者與已有的經驗不一致。
第二個階段:從上圖的頂端轉移到右端,成人從多個角度觀察和思考這些新的問題。
第三個階段:從上圖的右端轉移到下端,成人經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抽象出新的概念,形成新的邏輯和理論體系。

第四個階段:從上圖的下端轉移到左端,成人運用這些新形成的理論于自己的工作實際,并在實際工作中驗證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論。
四個階段一起完成了一個成人“體驗式學習”的循環。在這個循環中,四個方面的能力(具體的經驗、觀察思考能力、邏輯抽象能力、實踐驗證能力)都非常重要。有效學習的關鍵是:了解這四種能力,并在適當的時機應用適當的能力。
營銷培訓的實踐應用
筆者憑借自己十多年在外企、國企、私企的經歷,總結出一套“外體中用教練”式培訓方法,寫出來與大家探討。
“外”就是外企的理念。
中國的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最多就闖蕩了短短的十幾年,與那些跨國企業、百年老店相比,只能算是剛出生的嬰兒。中國企業需要更多地向這些“大人”學習。
大的跨國企業的營銷理念,經過數十年的不斷發展,吸收了企業從小到大不同發展階段的精華,補充了在全球近百個國家(包括落后國家)跨文化營銷的實踐經驗,已經相當完善,相當科學,有很好的普遍性和適應性。
“體”就是系統的體系。
企業的老總們在實踐中摸爬滾打了很多年,積累了很多切實有效的“招數”,但很零散,沒有形成體系,沒有成為普遍指導意義上的理論方法,將來遇到新的實踐,還要繼續摸索。一個好的培訓師,應該兼具“實戰派” 與“學院派”的實力,而不是只講一個個具體的模型和動作。
單純強調模型和動作,很可能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也很可能與學員的實際根本不相干,因為學員們很可能來自各個行業。即使在相似的行業,一個企業的動作對另一個企業也是“離題萬里”。填鴨式的動作講解不利于學員的參與,不利于發揮學員的創造能力。每個企業的情況不同,特長能力不同,應該用不同的動作。
“中”就是中國的實際。
有的營銷講座,通篇都是世界500強的案例,波音、空客、可口百事、奔馳、本田,熱鬧完了,拿錢走人。
有的大客戶銷售培訓,“八種武器”是展會、交流/匯報、登門拜訪、測試和樣品、贈品、商務活動、參觀考察、電話銷售。如果要在國內搶一個工程大項目,這樣的講法是不是太簡單了一點呢?如何分析人、如何一步步“搞定”關鍵人物、如何“做”投標才是最重要的。
“用”就是講求應用。
傳統教育和企業培訓是兩碼事,教育是知識傳承,潛移默化。培訓重點是技能傳輸,最好立竿見影。講師要對企業的復雜情況和現象進行具體分析和講解,提高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就是教授,要真正有“實貨”。
有時講師在課堂提一個問題:讓大家分組討論,最后把大家的答案一總結,結果出來了。老師僅僅是一個協調者。老師自己的觀點呢?沒有!學員眼巴巴想從老師這里學幾個具體招數解決問題,老師卻在不停地互動。
“練”就是課堂演練。
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David Kolb教授的成人學習理論,成人因為有自己的豐富經驗,對“填鴨式”的“布道說教”常常不以為然。成人往往需要通過自己的“體驗”來學習。講師要根據自己對企業實際的理解,選取與該企業最有可比性的“鮮活”案例、影像、測試、圖表;根據學員的狀況設計課堂討論、演練、游戲。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增強培訓效果。“建”幫助企業建立學習型組織。
營銷培訓需要“外體中用”的教練式方法,教“外”企理念“體”系,練“中”國實踐應“用”。這樣的培訓才能高瞻遠矚,立竿見影。
通用電器的總裁韋爾奇曾經說過:“我相信我們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在其他公司、其他行業都類似出現過,并已經找到了很好的解決方法。” 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參考著名外企的先進管理經驗,借鑒其他國企的成功與失敗,通過學習、交流、探討提高自己,邁向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