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豐
難道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官員主導的市場經濟嗎?
在一些地方的干部隊伍建設中,曾經出現過不和諧的一幕:主管干部“賣官”,下屬干部“買官”。人們不難看出其中的邏輯關系:先用錢買到官位,日后再以官位謀取私利,即賺取更多的利益。最初的買方是下級干部A,賣方是上級干部B;在后來的活動中,賣方是當了更大干部的B,從社會上得到好處,不僅收回了最初的“成本”,還能撈到更多實惠。這樣的操作好像是一種“投資官位”的長期交易。現在,這種在組織人事部門的腐敗現象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唾棄。
而甘肅正寧縣為招商引資設立官位的辦法則屬于另外一種情況。那么,在這之中又是怎樣的玄妙呢?我們可以把整個交易過程分解成以下一個方面:最初的買方是社會投資者,賣方是地方政府,買方掏錢,得到各種優惠待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當個什么官。那么,會是白白投資嗎?當官純粹是為了當地民眾的利益嗎?也許有這樣的“雷鋒式”干部。但是,我們不能打這個包票。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社會投資到地方,其他一些優惠條件可以理解,但是,為什么一定要當個什么官呢?其實,再笨的人也能想到,其根本原因在于當官有好處,可以“變現”。因此,花錢買了官,就是投了資,就是賣到了地位,就可能在將來得到好處和回報。這種現象說明,在當今中國,只要官員有特權,就一定會出現權錢交易的情況。盡管我們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但是,我們的市場化水平還很低,市場機制已經開始起作用,政府(實際上是官員)更在起作用;目前配置資源還沒有主要靠市場而還是主要靠市長。這是中國轉軌時期的特殊現象。
難道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官員主導的市場經濟嗎?難道我們能夠容忍官員腐敗合法化嗎?也許“官本位一元化”在某個歷史時期是有效率的,但是,從根本上講是與市場經濟原則格格不入的?!皺噱X交易”就是腐敗,就是市場經濟的大敵。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