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國文化事業費首次過百億
《人民日報》報道:2004年,中央及各級政府加大了對文化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全國文化事業財政撥款達113.58億元,比2003年增加19.6億元,增幅為20.9%。據悉,這是全國文化事業經費首次突破百億元。
2004年,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按人均財政撥款)為8.74元,扣除中央財政補助收入,全國地方人均文化事業費為8.66元。有15個省區市的人均文化事業費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市最高,人均達35.62元;北京市為34.24元,居第二位;人均文化事業費最低的是河南省,僅為3.3元。
簡評:全國文化事業費首次過百億,這算不算好消息?似乎應該算,因為以前從來沒有達到過這個數字,現在達到了呀。但是稍微想想,就不能不為這樣的“好消息”心酸了。攤到每個中國人頭上的文化事業費,只不過區區8元多一點,恐怕買一個漢堡包都不夠。即以總數而言,過百億又算得了什么?單是央視并非急需的新樓所要花費的資金就達到了這個數字,相比之下,全中國的文化事業費豈不是少得太可憐么?嗚呼,中國的文化事業,就這么不值錢!
百余位關中農民進京展演“長安古樂”
《人民日報》和《陜西日報》報道:百余名來自陜西關中三個鄉村的農民,近日在北京海淀劇院展演了承傳千年、原汁原味的“長安古樂”之后,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進行專場演出。隱于陜西鄉間、有“唐代文化活化石”之稱的長安古樂,在夏日里讓首都觀眾領略到唐人山水間的悠遠情韻。
“長安古樂”是大唐盛世時期的宮廷音樂,3000多曲牌、曲目,記錄了唐朝的興衰史,也記載著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宗教及音樂,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音樂史詩”。
據專家考證,大唐宮廷音樂流入民間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來,長安古樂僅存活于陜西周至縣和西安附近的幾個村莊,經歷血火災變,數次險被湮沒,但經百姓心傳口授,至今綿延不絕。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長安古樂”就被我國幾位民間音樂理論權威發現并研究,但當時學者的聲音微弱,“唐代真音”的意義被淹沒。而當時一些國外專家卻十分看好長安古樂,稱“這是世界上最長的交響樂(整個套曲一小時40分鐘),也是最好的交響樂之一”。直到2004年,擅長挖掘山陜民歌的民歌手李亞蓉在陜西采風時,偶然“發現”了長安古樂。
簡評:“長安古樂”堪稱民族文化瑰寶,能夠到首都展演,對傳承民族文化無疑有引導和促進作用。問題在于只到首都展演一兩場,能給幾個人看?展演過后又怎么辦?能不能至少在其故鄉推廣到一定程度?如果做不到,那么所謂展演就無異于作秀了。比展演更重要的,應該是扎扎實實的推廣和發揚光大。
瀕危文化遺址開發與保護難平衡
《新京報》報道:6月21日早晨,位于紐約的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在紐約公布了2006年世界百大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中國的河北懷來雞鳴驛、浙江省東陽盧宅、山西省磧口鎮村落、甘肅天水的古樓群建筑、云南團山歷史村以及分布在四川和西藏地區的石林等六處遺址榜上有名。其中,河北懷來的雞鳴驛第二次進入瀕危遺址名單。云南團山村因為清代民居群落在此而著稱,但是近年來建筑風貌受到部分破壞。記者發現,文化遺址保護面臨旅游開發、人口膨脹、缺少資金以及城市改造等因素的威脅,開發與保護之間如何平衡已經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普遍問題。
簡評:文化遺址開發與保護難平衡?的確存在這樣的問題,不承認是不行的。問題在于究竟以什么為重。開發可以生錢,自然大有好處,某些老百姓歡迎,更高興的則是開發者——他們肯定要發大財。如果在開發的同時切實搞好保護,那就好好發財吧,沒人能夠反對。可是只顧開發不顧保護,甚至為開發而破壞,那就是殺雞取卵,那就是犯罪,不僅應該反對,還應該以法律手段制止和懲罰。
非法施工使山西臨汾古城墻遭受滅頂之災
《人民日報》報道:5月10日開始,臨汾市文物局、堯都區文物局連續接到群眾舉報,反映臨汾市古西城墻遭到施工破壞。經過初步核實后,5月16日,臨汾市文物局向工地發出緊急停工通知,并于5月31日向工程單位民康制藥廠發函,要求立即停止在古城墻保護范圍內建設施工。近一個月來,臨汾市文物部門多次制止,非法施工仍舊照常進行。一位文物工作者對記者說:“我們去送停工通知書,人家理都不理就扔出來了。”
經初步測算,遭破壞的城墻面積足有百余平方米,挖毀體積達千余立方米。城墻根下地面已經夯實,墻面上從上到下被挖損的痕跡清晰可見。文物工作者不時在城墻頂部撿到殘破的瓷片。從上釉的方式上看,初步估計是金元時代的瓷器殘片。
據了解,臨汾市政府有關領導曾多次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合力解決古城墻保護一事。6月9日,臨汾市主管文物工作的副市長苗元禮在市文物局的函件上作出批示:“請文物局依法查處,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確保我市文物不被破壞。”但至今只有文物部門一家對違法施工采取明確措施。
6月18日下午,民康制藥廠職工強行沖擊臨汾市文物局設置的路障,工地門口的一輛白色面包車被推開。雙方人員爭吵不斷升級,甚至出現打斗場面,文物局方面在五六名工作人員受輕傷后,被迫撤離現場。
簡評:如此猖獗地毀壞古城墻,居然連文物部門都無可奈何,這算什么事情?不錯,市政府是重視的,副市長作出了批示。但是非法施工照干不誤,還敢毆打文物保護人員,這又是為什么?市政府沒有權威?國家制定的文物保護法沒有權威?也許,搞非法施工的人太牛吧?當然,也有各種關系未能協調的問題。不管怎么說,總該有人承擔責任。必須把根子挖出來。否則,同樣的事情還會繼續發生和蔓延,不可再生的古文物就只有不斷毀滅一條路了。
蘇州古村落保護邁向市場化
《人民日報》報道:青磚黛瓦、石橋駁岸、青石小巷……江南水鄉蘇州四野散布著許多保持古樸風貌的村落。為更好地保護這些古村落,該市日前出臺了《蘇州市古村落保護辦法》,首次提出引入市場運作機制保護古村落的思路。根據該辦法,古村落可以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村民以其所有的古建筑租賃或入股,同時吸收社會資金入股,參與古村落的保護、經營和收益。
有關專家指出,蘇州出臺的新舉措,將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積極性,開創了古村落市場化保護模式的先河。
簡評:在看了前面兩條消息之后,再看這一條,不禁轉憂為喜。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并不是不能保護好,而保護文化遺產并不是不能與開發和發展并舉。關鍵在指導思想是否對頭,方法措施是否得當。蘇州在這方面做得好,值得效法。
電視熒屏“千臺一面”
《北京日報》報道:經過20年的長足發展,中國電視上百個頻道、全天候播出、豐富的欄目,極大地滋潤著人們的業余生活。但輝煌下陰影漸顯:欄目雷同、內容雷同、甚至主持人的風格都似曾相識……于是,我們能做的只是無休止地折磨著遙控器,品味著“千臺一面”的艱澀。有人曾形象地用一句話概述中國電視的這一現狀:一張豪華的桌子,上面擺滿了數百個盤子,但盤子里卻都是差不多一樣的餃子。
前一段時間,中國電視2004年度最佳評選中“年度電視節目”獎項空缺。無論專家還是普通觀眾的評價是一致的:中國電視人已經無力或者無心制作出呼應并完美呈現社會潮流、節目品質及影響力具備壓倒性優勢的電視節目,大家都開始習慣“雷同”了。
央視傳媒副總裁譚湘江說:“‘千臺一面這個現象中國獨有。在一些發達國家,見不著像中國這樣多達上千個電視臺,但每個電視臺都有很多個頻道,而且頻道是全國覆蓋,臺少頻道多覆蓋廣。而我們是臺多頻道少覆蓋率低。”
中央黨校研究室辛鳴博士說:“面對數以億計的電視觀眾,腳踏著文明豐厚的民族文化土壤,電視業者應該有理由制作出代表先進文化廣受歡迎的電視節目。而當前的死氣沉沉,又或怪異荒誕,提醒我們電視的振興必須從文化體制上尋求突破。”
簡評:問題是明擺著的,數以億計的中國電視觀眾早就不耐煩了,然而發牢騷、指責、批評、譏諷、謾罵,皆無濟無事。就這么的,愛看不看!奈何?但是怪誰呢?深層次的原因又在哪里呢?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又該怎么辦呢?也許,從這些方面多想一想,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吧!
電視娛樂節目品位低
《北京青年報》報道: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胡占凡近日批評了國內電視娛樂節目的三種不良傾向,即導向把握上、節目品位上和主持人外在表現形式上的問題。導向上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話題的選擇、分寸的把握、嘉賓的控制和場面的調度上,他認為主要是主持人政治水平、個人素質和覺悟不夠造成的。節目品位上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在節目中打情罵俏、揭隱私等,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國家廣電總局曾經集中力量搞了幾次凈化熒屏的工作,但目前這類現象依然存在。在外在表現形式上,不少主持人存在著自我膨脹的傾向,把握不住自己,把熒屏當作表現自己的工具,因此廣電總局曾經對主持人的發型、服裝和普通話等進行規定,目前局面有所改觀但問題依然存在。
簡評:電視娛樂節目當然不能搞得像上政治課似的,板著臉孔裝腔作勢,總得生動活潑有吸引力。但若降低品位自甘墮落,那就必然走向反面,為人不齒。說起來也真是難啊,左右為難!其實有什么難的?從業人員各方面的素養提高了,主管部門的指導思想也端正了,不信問題解決不了,不信做不到高品位和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