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濤
摘要:中共七大是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光輝典范,它使黨的民主理論得以科學總結,黨的民主制度得以進一步完善,黨內民主得以具體實踐,為新世紀新階段進一步發展、完善黨內民主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七大;黨內民主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5)08/09—0020—04
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這次會議使黨內達到了思想、路線和行動的空前統一,被譽為“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中共七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次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大會。本文擬從黨內民主的理論、制度與實踐等三個方面對黨的七大作簡要分析,希望能為新時期黨的建設提供啟迪。
一、七大對黨內民主的理論總結
中國共產黨成長與發展的土壤,是極度缺乏民主精神的傳統中國,與個人崇拜、家長制、一言堂等封建主義的傳統陋習作斗爭,貫穿著中共革命、執政的整個過程,黨也在反封建斗爭中逐步形成了黨內的民主傳統,民主集中制則是維系這一優良傳統的基礎。
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集中制的認識,是隨著黨的建設的實踐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七大以前,黨內曾經多次出現過相當嚴重的家長制和教條主義,從陳獨秀到王明,黨內不少主要領導人都在對民主集中制的認識和實踐中犯過錯誤,也給許多黨員對民主集中制的理解造成了混亂。1945年4月,七大在延安召開時,黨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在長期的鍛煉和斗爭中,中共已經壯大起來,逐漸成為一個全國范圍的、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無產階級政黨,黨員人數已經發展到120多萬人。尤其是經過延安整風運動后,“黨的思想更加一致”,黨內氣氛出現前所未有的和諧。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七大通過的黨章對黨內民主進行了科學的概括,指出:“民主集中制,即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領導下的民主。”毛澤東在七大報告中進一步闡述了民主集中制的內涵,指出:“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民主要有很高程度的民主,集中也要有很高程度的集中”;“民主集中制就是這兩個帶有矛盾性的東西的統一”。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集中制內涵最早的理論總結,并一直延續下來,成為黨內關于民主集中制的經典詮釋。七大黨章對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基本原則也作了明確的規定,即:“(一)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由選舉制產生。(二)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向選舉自己的黨的組織作定期的工作報告。(三)黨員個人服從所屬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部分組織統一服從中央。(四)嚴格地遵守黨紀和無條件地執行決議。”這里首次把“四個服從”規定為民主集中制的一項根本原則。
此外,七大還從兩個方面創造性地發展了民主集中制理論。其一,鮮明地提出黨的民主集中制是“黨內的群眾路線”的概念。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把民主集中制同群眾路線聯系起來的思想,認為:“黨內民主的集中制,即是黨的領導骨干與廣大黨員群眾相結合的制度,即是從黨員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黨員群眾中堅持下去的制度,即是反映在黨內的群眾路線。”它正確反映了黨內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黨員個人與黨的整體的關系,黨的上級組織與下級組織的關系,黨的中央與黨的全國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的關系。只有正確處理好這幾個關系,全面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黨組織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形成正確的領導;才能保證黨的決策的有效實施,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其二,把民主集中制原則運用于政權機關。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總結了新民主主義時期各革命根據地政權組織和黨組織建設的歷史經驗,面對黨有可能在全國執政的新形勢,更加明確、完整而科學地提出:“新民主主義的政權組織,應該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大政方針,選舉政府。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說,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只有這個制度,才既能表現廣泛的民主,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高度的權力;又能集中處理國事,使各級政府能集中地處理被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所委托的一切事務,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動。”
發展黨內民主,還要處理好黨員的個性與黨性的關系。不充分發揮黨員的個性,黨內就不能形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相反,在發揮黨員個性時,如果不注意保持黨員的黨性,又會走入極端民主化和泛自由主義的誤區。所以,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中共領導人特別重視發揮黨員的個性與保持黨員的黨性之間的辯證統一。毛澤東認為,全黨的領導機關、黨員和干部,都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個性。這種個性具體表現在“領導機關、干部和黨員的創造能力,負責精神,工作的活躍,敢于和善于提出問題、發表意見、批評缺點,以及對于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從愛護觀點出發的監督作用”等方面。共產黨員的黨性則具體表現在承認黨章、黨綱,服從黨的決議案,愿意自我犧牲;堅持原則,“敢于同黨內各種不正之風和一切違法亂紀行為做堅決斗爭,不做和事佬,不當老好人”。在延安時期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的陳云提出,要把黨性原則作為衡量黨員是否合格的標準。他認為:“沒有黨就沒有個人,只有在黨性建立之后,個性才有可能建立與發展”;“每個黨員必須具有隨時準備為黨犧牲的決心”。他強調,黨員干部不要把黨性曲解為脫離社會的“純潔”,不能為了追求“潔身自好”的最高黨性而排斥正常的人際交往,使自己變得戰戰兢兢,不近人情,這樣只會在“黨與非黨干部之間隔起人造的墻壁”,使黨喪失社會基礎。
在延安整風過程中,由于“搶救運動”中的過左行為,黨內的民主氛圍一度遭到破壞,再加上敵對勢力的歪曲、渲染,國統區的一些媒體上充斥了對共產黨的攻擊和誣蔑,稱共產黨一貫只求黨性的同一,而對個性必然是要消滅的,這樣的宣傳在民眾心中造成及其惡劣的影響。所以,七大前后,中共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反復提到黨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問題,指出形成黨內統一意志只是為了更好地增強黨的戰斗力,而達成這種統一的途徑,則是鼓勵黨員保持個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與發揚黨內民主是密切相關的。劉少奇在七大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強調:“黨內民主的實質,就是要發揚黨員的自動性與積極性,提高黨員對黨的事業的責任心,發動黨員或黨員的代表在黨章規定的范圍內盡量發表意見,以積極參加黨對于人民事業的領導工作,并以此來鞏固黨的紀律和統一。”毛澤東在七大的口頭政治報告中也用大量篇幅專門談及個性和黨性問題,將發揮黨員的個性與黨的團結統一聯系起來,與健全黨內民主聯系起來。這些都標志著,黨的七大使我們黨對黨內民主的理論認識,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關于黨內民主的制度構建
制度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大課題。黨內民主
能否在實踐中真正得到貫徹,制度安排相當重要。七大以前,中共黨內曾多次被“左”傾或右傾主義者占據領導地位,革命隊伍中存在著家長作風、主觀主義、個人主義、平均主義、流寇主義、盲動主義等錯誤思想。尤其是在第三次“左”傾路線當道時期,執行者為貫徹其意旨起見,在黨內曾經對一切因為錯誤路線行不通而對它采取懷疑、不同意、不滿意、不積極擁護、不堅決執行的同志加以“殘酷斗爭”和“無情打擊”,嚴重破壞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在與錯誤路線斗爭的過程中,毛澤東特別注意黨內民主的制度建設,提出了不少閃光的思想,比如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集體領導制、黨委制等等,這些思想構成了毛澤東建黨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黨的七大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七大黨章在黨內民主制度方面的最大建樹是健全了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黨內監督制度。1922年7月黨的二大通過的第一個黨章,在第17條中首次明確規定:“全國代表大會為本黨最高機關;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最高機關。”黨的三大到六大的黨章沿用了二大黨章的提法。七大黨章第17條將“黨的最高機關”改為“最高領導機關”,并明確規定:“各級黨的組織之最高領導機關,在支部——是全體黨員大會,在區、縣、市、地方、邊區、省——是代表大會,在全黨——是全國代表大會。在各級大會閉會時期,由各級大會所選出之黨的各級委員會,即為各級黨的組織之最高領導機關。”七大黨章還總結了多年來黨的歷史經驗教訓,從四個方面對黨內監督制度進行了完善和發展。一是鄭重地把維持執行黨的紀律列入“總綱”,明確闡述了黨的紀律的特征、要求及其重要性;二是在“黨員”一章中明確提出,把黨員遵守黨的紀律同遵守革命政府和革命組織的紀律統一起來;三是專門列了“獎勵與處分”一章,第一次明確地規定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確方針;四是取消了六大黨章關于設立審查委員會的規定,列了“黨的監察機關”一章,對各級監察委員會的設立原則、產生方法、任務職權和領導體制都作了規定。
需要指出的是,七大對黨內民主的制度構建只是一種初步嘗試,尤其是當時正處于戰爭年代,這些制度受客觀環境的限制而無法完全實現。但是,七大在黨內民主制度構建上的努力,為建國后黨內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三、關于黨內民主的具體實踐
七大在黨內民主建設上的貢獻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和制度上,實際上,它本身就是一場偉大的民主實踐,這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七大的會議發言充分保障了黨員權利。按照黨章的規定,黨員享有參與黨的政策問題的討論、對黨的工作提出建議、在黨的會議上有根據地對黨組織和黨員進行批評等一系列權利。在七大上,黨員的民主權利集中表現為:每個人都有充分的發言權,可以各抒己見,暢快淋漓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可以積極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可以對有爭議的問題保留個人意見。毛澤東指出,我們的同志要團結得像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家庭里是有斗爭的,新家庭里的斗爭,是用民主來解決的”。為了體現這個精神,大會主席團盡一切可能讓每個代表發表自己的意見,充分發揚了黨的民主作風。例如,八路軍120師政委關向應當時在中央醫院治病,不能參加會議,毛澤東就委托賀龍經常去看他,將會議情況通報給他,并征求他的意見。在小組討論期間,毛澤東、朱德等主席團成員經常深入小組,參加討論,聽取大家的意見,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在中央領導的帶動下,七大的小組討論和大會發言都很熱烈。會議還始終貫穿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許多同志結合自己的經歷,暢談路線斗爭的體會,既有自我批評,也批評別人。過去犯了路線錯誤的同志,大多數對自己的錯誤作了深刻的檢討,取得了黨內同志的諒解。正是通過這樣的嚴肅、認真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使七大達到了黨內空前的大團結。
其次,七大會議文件彰顯了集體智慧。七大對3個主要報告都進行了認真深入的討論,尤其是對毛澤東的政治報告,光討論修改就達9次之多。每次討論,大會都廣泛聽取、積極采納大家的意見,有時哪怕是一句話、幾個字的修改意見,也會印發給大家再深入討論。七大的重要成果——新黨章,就是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通過集思廣益形成的,是典型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新黨章草案是在毛澤東領導、劉少奇具體負責下,通過充分醞釀、廣泛征求意見后提出的。但從草案提出到最后通過,一共開過3次比較大的會議對其進行專門討論,劉少奇就草案的修改問題發表過4次重要講話。在1945年3月31日召開的六屆七中全會上,針對是否給黨員以在一定會議上批評黨的任何工作人員的權利這一點上,曾產生分歧。劉少奇幾經動搖,“任何”二字寫了又圈掉,圈掉又寫上。經過反復討論,大家最終還是同意寫上這一條,但將“在一定的會議上”改為“在黨的會議上”。 5月14—15日,劉少奇在七大全體會議上作關于修改黨章的主題報告;5月21—23日,報告在各小組討論;直到5月30日,綜合各代表團在小組討論中對修改黨章報告提出的意見,劉少奇才在七大全體會議上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討論的結論。
第三,七大會議選舉突出了民主原則。黨內選舉是發揚黨內民主、實現黨員權利的重要環節。七大的選舉既充分尊重代表們的意見,又實現了選舉結果的公平合理,體現了黨內的高度民主。因此,毛澤東說,這次選舉“比我們黨的歷史上任何一次的選舉都民主些,但也很集中”。
5月17日,大會主席團常委與各代表團主任召開聯席會議,主要討論候選人數與提名方式,決定由任弼時、劉少奇、周恩來、彭真、李富春組成一個非正式的委員會,與各代表團主任商定初步的候選人名單和選舉的程序。5月19日,大會主席團會議通過了選舉中央委員會的《條例》(草案),并決定印發給各代表團討論后通過。5月24日,毛澤東在全體大會上介紹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的選舉方針,主要是選舉標準和候選人數問題。他指出,此次選舉對犯過路線錯誤的同志,只要他已經承認錯誤并決心改正錯誤,就可以選;革命隊伍中的山頭還是要照顧,但是要認識山頭,縮小山頭,最終達到消滅山頭的目的;不一定要求每個人都通曉各方面知識,通曉一個方面的或者稍微多幾個方面的知識就行了,要把這些人集中起來,組成一個通曉各方面知識的中央委員會。關于選舉人數,毛澤東介紹了曾經考慮過的三種方案,即:100人左右、70人左右和20人左右,而他贊成主席團的最后決定,即三種方案當中,兩頭不要,取中間方案。毛澤東的講話透徹地分析了選舉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主要問題,解答了代表們的心中疑惑,為選舉的順利進行作了思想動員。5月27日,大會主席團提出一份94人的預選名單,決定中央委員會將在這94人中產生45名正式委員和34名候補委員。各代表團在討論這份候選人名單時,可謂空前熱烈,完全做到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的提意見指名道姓,非常尖銳”,達到了“黨史上空前的民主”。毛澤東對這種情況給以充分肯定。他認為:“大家把想講的話講出來是好的”,“對有的同志不管懷疑的內容如何,可以懷疑,被懷疑的同志也有權申訴”,“但是選舉問題不是個人問題,要顧全大局”。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可以形成這樣的結論,即七大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我黨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光輝典范。即使在60年后的今天,當我們重新翻開這頁歷史時,仍可嗅到其中濃厚的民主氣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要進一步推進黨內民主建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如何從包括七大在內的黨史資源中汲取黨內民主思想的精華,把發展黨內民主與改進黨的作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員先進性等任務結合起來,繼續推動黨內民主理論的發展、民主制度的健全和民主實踐的深入。
(作者單位: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