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濤
摘要:中國企業在外貿知識產權戰略中要取得話語權,可借鑒國外知識產權戰略,從三方面著手: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競爭力、積極應付國際間知識產權挑戰、知識產權管理競爭力。
關鍵詞:中國企業;外貿知識產權戰略;競爭力;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D92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5)08/09—0060—04
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際貨物貿易大量增加,大量的貨物附有知識產權,相應地就產生了知識產權爭議。2002年5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企業技術評論》雜志發表了“經濟蕭條,企業興旺”的專題文章,文章把美國企業在后COM時代的生存法則濃縮成一句話:“或有專利(Paten—torperish),或被淘汰”。在現代商戰中,保護知識產權就等于保護市場。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存在著不足,外商有諸多反映,如中國對侵權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夠,還沒有達到《TRIPS》要求的威懾標準。今后知識產權不可避免地成為外國對付中國企業的主要非關稅壁壘。
識時務者應當切記: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并非發達國家“專利”,發展中國家更有必要研究、制定、實施知識產權戰術。企業關心知識產權,應該如同農民關心土地使用權。
眼下,中國企業在外貿知識產權戰略中取得話語權,成了企業可持續發展在海外擴張方面的一個瓶頸。要突破這個瓶頸,可結合中國國情,借鑒國外企業包括跨國知識產權戰略中的長處和優勢,具體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競爭力是取得話語權的基礎
知識產權戰略的核心作用在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益最大化。企業是實施專利戰略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這已成為共識。
由于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競爭力的薄弱,國內企業深有體會的,當數DVD之痛:2002年,時代華納、日立、IBM、松下、三菱、東芝6大技術開發商組成的“6C聯盟”訴我DVD生產廠商侵權,致使我國的生產廠商每生產一臺DVD就要付4.5美元的專利許可費,目前已賠付30億元人民幣,今后還將陸續賠付200億元人民幣。
距離bill gates說出那句“DVD10年之內被淘汰”的斷言僅5個多月,中國的DVD制造商已經收縮戰線,DVD行業全線撤退。事實上,2004年中國影碟機仍然擁有著超過6000萬臺的產能,但是這個巨大的數字對利潤卻沒有任何正面影響,因為每臺影碟機都必須繳納12至18美元的專利費。
壓力產生動力。要提高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競爭力,為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足夠的智力支持,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改革企業的科研體制。國外科技創新由下而上,70%的科研人員在企業,而在中國這個數字則只有27%。知識產權是種特殊的財產權,以知識為基礎,知識在投入應用后,和市場結合起來,轉化為生產力。由于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企業的科研更能與市場進行緊密結合。早在2001年10月15日,美國知識產權工作指南中就指出,“發明和創新的速度似乎是以日來計算的,知識產權越來越成為公司的重要財產,知識產權保護成為每個公司理念的最前沿?!币虼烁母锟蒲畜w制已是提高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競爭力的過程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是在企業管理層面上注重專利申請數和逐年的增長率。作為發明創造的成果,每年企業的專利申請當選和增加率就是衡量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競爭力的標準之一。作為支持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基礎,美國的科技活動近十余年也處于十分活躍的時期。美國1993年的R&D投入為1174億美元,2000年達到19985.5億美元,同期,美國企業也大幅增加R&D投入,企業R&D投入占美國全部R&D的比重從58.3%上升為68.2%;美國企業在R&D執行結構中的比例也從70.8%上升為75.3%。美國的專利申請一直保持快速上升勢頭,特別是1995年以后呈加速趨勢,每年的專利申請增加率接近或超過10%。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專利國,在巨大基數之上每年還有如此巨大的專利增量,只能解釋為企業對知識產權戰略話語權的把握得當。
三是處理好技術創新和技術仿制的問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地位決定了企業學習和模仿他國技術的不可避免,但是這個階段也只是個過程。企業要把握好這個階段,做到迅速超越這個階段,超越技術仿制而進入技術創新階段,如何將技術仿制轉換為技術創新,應該成為當前很多企業值得重視的問題。面對著日趨嚴峻的知識產權糾紛,一味地學習和模仿只會自投羅網,自掘墳墓。北京秀水街的變遷和清市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美國大使館處理此事的顧問Baker&Mckenzie律師事務所在當時舉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秀水街每天銷售的假冒美國商品價值在181159~301932美元之間,占市場總收入的90%以上。有人將秀水市場的假冒稱之為“秀水痼疾”,此種局面直到政府最終下決心取締這個市場才終告結束。
只有加強技術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知識產權方面掌握主動。以華為為例,雖然遭遇思科等的圍堵,但由于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其在專利申請、標準制定等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華為已經與多家世界跨國巨頭建立了專利交叉許可就是如此。
二、積極應對國際間知識產權挑戰是取得話語權的前提
積極應付國際間知識產權挑戰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首先是自己要具備一定的實力。國內企業應轉變經營思想,樹立品牌戰略,不能只滿足于做給跨國公司打工的裝配者,而應做民族品牌的創造者,必須全面加快知識產權開發力度,走自主創新之路。這就是上述的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競爭力問題。
其次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如果只做井底之蛙,只埋頭搞科技創新,而不熟悉主要貿易國的知識產權戰略,就如同一個人的兩條腿一長一短,勢必也會嚴重影響企業的海外擴展。商場如戰場,古語說得好,只有知己知彼,才有可能百戰不殆。以美國為例,據其統計,目前近50%的美國出口依賴某種形式的知識產權保護,而在50年代這一比例只有10%。
說到知識產權的調查與保護,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337調查”具有典型意義?!?37調查”指的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Tariff Act of 1930)第337條款對進口相關的某些投訴進行調查,并作出裁決。大多數情況下,“337調查”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可能不限于被列入投訴書的企業,對整個行業可能會有影響。
面對美國這種涉及知識產權方面的“337調查”,我國企業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對具體情況作認真地分析。在做出決定之前,應當充分考慮以下問題:1.“337調查”涉及的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前景;2.“337調查”涉及的產品是否有替代品;
3.“337調查”涉及的產品被確認侵權的可能性;4.與對方和解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可能的代價;5.抗辯的法律費用;6.應對時間的緊迫性。
通常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兩種:依程序抗辯;與對方達成和解。
據不完全統計,在被投訴人積極抗辯的“337調查”案件中,約有一半的抗辯取得成功。但由于“337調查”本身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其程序本身對非美國企業有客觀上的不公平。中國企業一般存在語言困難和缺乏對美國法律服務市場的了解,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到合適的律師、準備答辯的證據和理由、準備好答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再者,“337調查”抗辯需要花費的律師費數額大,對許多中國企業來說,是非常大的一筆支出。
另一種可行的辦法就是選擇和解。在已經結案的“337調查”案中,約有一半左右的案件當事人達成和解。當投訴方和被投訴方達成和解時,在行政法裁判官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認為和解與公眾利益不相沖突時,才會終止調查。但從已經結案的“337調查”案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一般會同意當事人的和解方案而裁決終止“337調查”。達成和解的前提往往必須是被投訴方自身確有實力,與投訴方同樣擁有誘人的專利。這樣,雙方就有可能通過談判,以“我也同意你使用我的專利權”的方式,達成和解。
根據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并借鑒美國處理知識產權糾紛案的特色,在積極應付國際間知識產權挑戰的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采用和解方式無疑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三、知識產權管理競爭力量是取得話語權的關鍵
就目前而言,中國企業在提高外貿知識產權管理競爭力方面的無所作為是企業取得話語權的軟肋。
在美國多數企業中,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重要環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從整體管理體系的定位到管理部門的設置、人員的配備及實際職能,都具有重要地位,決策層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參照美、日、德三國企業的做法,結合中國的國情,我國企業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制定企業外貿知識產權戰略。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主要有:專利進攻戰略、專利防御戰略、專利發展戰略、馳名商標戰略等,品牌發展戰略和忠誠營銷戰略也與知識產權戰略有關。中國企業應把專利戰略作為企業發展戰略和競爭戰略的核心,作為參與國際競爭的有力武器,并根據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在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知識產權戰略。
樹立保護意識是制定企業外貿知識產權戰略的核心。保護意識包含二層意義:一方面是自我保護,即阻止國外同行進入;另一方面則意味著海外擴張。
專利保護是有地域性的,如果只在中國國內申請專利而不在美國申請,當然就無法在美國受到專利保護。中國企業應該在開始考慮進軍國外的潛在市場之前,就著手向該國申請專利保護,而不是等到產品進入之后。
目前中國商標已進入了被境外搶注的高峰期,馳名商標、知名商標和原產地保護產品名稱是境外搶注的熱門。目前,已有15%的內地知名商標在境外遭搶注。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超過80個商標在印度尼西亞被搶注;有近100個商標在日本被搶注;有近200個商標在澳大利亞被搶注。
據調查,在菲律賓你只能看見“美的”和“海爾”的家電產品,國內其他的家電品牌不能立足的原因是國內企業沒有在菲律賓注冊商標,而這些商標卻被當地人搶注在先。由于很難證明這樣的“搶注”行為是惡意的、無效的,國內企業自己創造的無形資產在這里變得一文不值。
海爾集團的知識產權比較好,它的專利申報數量非常多,它的產品市場競爭力相對來說比較強。所以,通過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能力這兩者之間,可以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另外要注意的是,中國企業也應加強自身的傳統知識產權保護,不要只想到將非常現代的、高精尖的東西在國外申請專利保護,像中藥這樣傳統的東西也應該申請,以便讓想生產中成藥的外國人和外企為此付出專利費。
二是組織專門機構運作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運作包括三個方面:
1.將知識產權推向市場,直接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在跨國企業管理中,知識產權管理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以德國西門子為例,它在全球設有12個知識產權管理部,400名知識產權管理人員管理著該公司各類知識產權約15萬項。荷蘭飛利浦公司在全球設有10個知識產權辦公室,也有約150名知識產權專業人員,管理該公司的6.5萬個專利、2.1萬個商標和6000個外觀設計。
企業進行境外投資、擴張,除了投入資金、設備等有形資產以外,更應注重投入技術、品牌、經營、商譽等以知識產權為主要內容的無形資產。定牌加工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知識產權無形資產投放方式。例如美國可口可樂灌裝廠遍布世界,它的主要投資無非是它的品牌、以商業秘密保護的“母液”以及經營、商譽等知識產權。
2.參與知識產權的糾紛和訴訟處理,知識產權,本質上是一種壟斷法。一般知識產權訴訟案的目的無外乎有兩個,一個是真正的維權,對侵犯權的行為進行斗爭;而另一個則是利用訴訟打擊競爭對手,訴訟不過是其虛張聲勢的一個幌子和借口。無論出于何種目的,知識產權訴訟本來就是打擊競爭對手的工具,無論在國外企業之間還是針對中國企業都是如此。沒有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是沒有人關心的。
如2005年我國企業碰到的知識產權第一案:英特爾委托北京金杜律師事務所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訴狀,稱“深圳東進通訊技術公司(被告)未經英特爾(原告)許可,復制、發行以及通過信息網絡傳播原告的軟件Intel Dialogie SystemRelease5.1.1版本的頭文件,其行為構成了對原告知識產權的侵權。東進公司董事長李如江在公司遭到起訴后表示,并非是因為東進公司真正侵犯了英特爾的知識產權,而是掉進了英特爾精心布置的知識產權訴訟陷阱。英特爾意在通過知識產權訴訟將其阻止在美國市場的大門之外。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將會面臨更多與國外企業對簿公堂的泥潭,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對這種趨勢,每個企業都應作好充分的準備,專門機構的設置顯得尤為重要。在遇到突然知識產權訴訟時,它的功能類似于應急機制,面臨不同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知識產權訴訟,都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依靠實踐和經驗,令自己的利益受損最小化。
3.對專利信息進行研究,并提供給決策層。美國全國基金會調查了日本日立、三菱、松下等許多公司,調查報告認為,幾乎所有的日本企業都極為重視專利信息的研究和利用;在美國研究院所和大學建有上千個情報站,收集美國發明和專利信息。當前國外專利指標研究的熱點更集中在發明專利的質量評價上,他們關注專利質量是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研究專利發展問題。有報道說,日本特許廳甚至呼吁要采取措施減少專利申請數量。
其次,為科研人員的技術創新活動,日本、德國、美國的大公司都建立了知識產權數據庫。例如,阿爾卡特一阿爾斯通公司建有交通和能源專利文獻數據庫;法國宇航公司建有宇航專利文獻提供給科研人員,督促科研人員在高起點上創新。另外,利用專利文獻可以為科研人員提供競爭對手的研究情況。其工作程序是,確定主要競爭對手,檢索競爭對手的專利文獻,將檢出的文獻交給研究人員分析,提出相應對策等等。
三是知識產權機構人才培訓。與上述專門機構相配套的是在這個專門機構內工作的知識產權人才。必須加強知識產權人員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在人才的分工和培訓方面,可借鑒德國企業的模式。(1)對專利工作者的培訓。首先參加國家規定內容的培訓,然后參加專利局舉辦的企業專利工作者資格考試,最后參加專利局舉辦的專利工作者考試??荚嚨膬热莅ㄗ匀豢茖W、專利法等法律知識和處理專利工作實際能力。(2)對專利工程師的培訓。專利工程師必須是技術領域的專家,才易于了解該專業的發明創造,容易同科技人員建立密切的工作聯系,熟悉現有技術狀況和發展趨勢,能夠掌握競爭對手的專利情況,有利于高質量完成所承擔的任務??傊?,只有順利完成對知識產權機構人才的培訓,才能使企業的知識產權專門機構更高效地運作。
(作者單位:中共常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