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強
一、牽住成本這個“牛鼻子”——把成本控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企業的目標是什么?生存、發展、獲利。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目標,市場價格企業不能左右,但控制成本的主動權卻在企業自身。石油行業重組改制后,未上市企業與上市公司存在關聯交易,我們面臨“大市場、低效益”局面的原因是價格低,這是事實。但價格的到位,并不是我們一廂情愿的事。退一步講,即使有一天,價格真的提高了,那么成本同樣需要控制。在低價格的情況下,為實現經營目標,更應把控制成本作為參與競爭、提高效益的“殺手锏”,只有合理的成本才能產生合理的利潤。
沒有一個成功的企業,是管不好成本的。相反,管不好成本的企業,沒有一個是成功的。講提高核心競爭力,人才、技術、設備固然重要,但關鍵的還是看你的成本,成本往往是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
要多渠道、多方式控制成本。依據市場導向,建立“市場開發、生產運行、財務管理”“三位一體”動態成本控制體系,切實把成本、費用控制的責任和指標落實到單位、崗位、人頭,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降低成本、降低費用機制,不斷擴大降低成本的廣度和深度,實行“成本一票否決”制。要堅決克服在低成本發展上的埋怨情緒和無所作為思想,依靠科學決策降成本、依靠管理創新降成本、依靠技術進步降成本、依靠結構調整降成本,優化成本支出,努力實現速度與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管理要有新思路——管理貴在有效
在以往的歲月中,企業曾推廣和創造了許多成功的管理方式、方法,其中不少仍然需要我們堅持。但進入市場經濟后,管理的內涵和實質發生了變化,必須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第一,轉變觀念是實施有效管理的前提。一是要從靠堆工作量、增加投資來完成生產任務,切實轉變到以效益為中心,以效益求發展上來;二是從重事后算帳,轉變到事前預測和加強過程控制上來;三是資金籌措上,要從眼睛向上轉變到多渠道、多方式籌措;四是在資產管理上,要從強調帳面資產管理轉到實物資產管理上來,“座失”和“流失”同樣可怕。
第二,集中財權是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財權才能使企業資金不出現紊亂和失控現象,使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要實行資金統一管理,做到收入進“一個門”,支出走“一個口”,審批要“一支筆”,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控制資金外流,確保收入及時回收,使生產經營處于良性循環狀態。集中財權是世界上企業管理流行的趨勢。
第三,加強投資管理是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內容。加強投資項目的前期管理,保證投資方向的正確性和投資收益。建立切實可行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誰投資、誰負責、誰收益、誰承擔風險,責、權、利統一,確保投資行為在合理、合法、有序的軌道進行。
第四,加強資產管理是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徑。一是對固定資產實行有償使用,對閑置不用、利用率低、淘汰報廢的設備進行調劑,或者按程序進行拍賣、租賃,盤活存量資產。運動是資產最本質的特征,資產在運動中擴大規模、體現價值、實現利潤,“座失”同樣是“流失”。二是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確保資產保值增值。三是嚴格控制購置新的資產,不斷優化資產結構,不斷提高資產的利用率。
第五,加強數據管理是實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保證。企業進行精細管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數據管理。數據管理很重要,是企業的信息資源、決策的依據。要建立數字化企業,就必須把數據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軌道。
三、樹立質量經營新理念——處理好質量和成本的關系
過去我們抓質量,抓全面質量管理,最大問題就是“重管理、輕經營”,側重于產品和服務質量本身。而質量經營則從企業經營和利潤增長的角度出發,側重于質量的經濟性和效益性,注重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降低質量的成本,提高質量的效益。從另外角度講,過去的質量管理側重于改進,考慮如何提高質量多,不計成本的提高質量;而質量經營則著眼于持續質量突破,實現質量領先,從而提高質量競爭優勢。說白了,良好的質量必須符合經濟原則,必須因利而動,質量必須為經營服務、為市場開發服務。我們既反對那種重數量輕質量的做法,也要反對只有質量沒有數量的做法,有量無質不會有好的效益,有質無量同樣也不會有好的效益。實際上“質量過剩”,不僅不經濟,而且還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四、樹立投資新觀念——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成本
投資必然會形成成本。固定資產投資通過折舊、攤銷反映在成本中;流動資金投資以原材料、動力等形式反映在成本里;企業資產重組、企業并購是以資本成本(包括資金籌集費用、資金占用費用等)方式進入成本,所以說“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成本”。
樹立這個觀念,最根本的是也要增強投資回報意識。長期以來,不少形成的觀念是投資越多越好,爭資金、爭投入、爭設備,能爭來就是本事、就是政績。現在不行了,如果投資的結果,造成的僅僅是成本的增加,或者說效益的增加低于成本的增加,那么這樣的投資是失敗的,是要承擔經濟責任的。實際上,從成本——價格——利潤——企業生存這一條企業重要的生命鏈來講,還可以延伸為“明天的成本就是后天的利潤”,或者說你今天的投資就等于是你大后天的生存。投資追求的最終目標,一個是安全,另一個就是增值。這就要求企業要進一步增強投資的科學性、減少盲目性,加強投資過程管理和控制,尋求投資最佳效益。將企業管理的重心轉移到以生產經營為基礎、運營資本為核心、投資決策為重點上來。那種“決策拍腦袋、實施拍桌子、虧損拍屁股”的“三拍”現象應該得到遏止。
五、管理是不用投資的基本建設——管理自有回天力
管理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作為企業,對外部環境、對上級指令和政策等無法控制,并受其制約,但企業內部是可控因素,可立足內部挖潛,促進觀念轉變。具體講要實現“四個轉變”,即由以管物為重點轉向以人為本;由工作過程管理轉為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相結合;由經驗管理轉為科學管理;由粗放管理轉為精細管理。在其他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時,企業自身只能把主要力量放在技術更新和強化內部管理上來,這是企業最現實的選擇。企業要走出困境,靠的是腳踏實地,沒有“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對一些“再基礎不過”的管理不解決,如原材料管理、定額管理、成本管理、現場管理等,降低成本、加強管理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決定企業市場競爭力基礎的仍然是其內部管理,可以說,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企業的發展和命運,這個簡單的道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認識到了,它既是工作問題,更重要的是認識問題。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的好:“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現在,企業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很大,改革的任務也很繁重,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但這絲毫不能成為企業放松管理的借口和理由。要認識到,“三分技術、七分管理”,不抓管理、放松管理,設備、技術再先進也會垮掉。強調客觀,張嘴喊困難,伸手要政策,不在開拓市場、加強管理上下功夫,最終也很難解決企業發展問題。
企業往往對改革、改制強調的比較多,對企業內部管理往往強調的較少。企業改革與管理是相輔相成的,改革的成果要通過管理加以規范和鞏固,堅實的管理又是深層次改革的條件。當然,我們講的管理,是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注重的是管理的有效性,不是指那種建立了多少本本,上墻了多少制度,提出了多少口號,搞了多少次檢查。
加強管理,就必須把傳統管理與現代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使管理成為企業加快發展、提高效益的有力保證。
一是安全管理。要不斷完善和推行以HSE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安全操作規范,認真落實崗位責任制制度,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安全管理的新途徑和新方法,落實好安全責任和措施,確保生產必須安全。一要明確責任;二要加大監管;三要加強管理;四要增強安全意識,按章辦事。
二是現場管理。現場管理能夠最直接地體現基層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各項管理工作的落腳點。要下功夫抓好基層崗位責任制的落實,推行定置管理,實現管理重心的下移,及時發現問題,查找薄弱環節,把問題解決在現場,實現管理的及時性和有效性。走向市場,首先要搞好現場,“以現場贏市場”。現場是企業管理水平的綜合反映。
三是質量管理。要抓好工作質量、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的提高,以質量認證為契機,推動質量管理工作上臺階,靠質量贏信譽、贏市場。要適應市場經濟的新要求,把抓質量與講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樹立質量經營的新理念。良好的質量必須服從于經濟的原則,質量為市場開發服務、為企業經營服務。
四是隊伍管理。在企業賴以生存的發展的自然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管理資源六大資源中,人力資源是企業的第一資源。中央提出搞好國有企業的“四個一”,“有一個好班子、有一套好機制、有一批好產品、有一支好隊伍”,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企業都不能放松隊伍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充分發揮“大政工”優勢,搞好形勢任務教育,培育有特色的企業文化,把職工的熱情和干勁引導到推動企業發展上來。不能因為改革任務重、生存壓力大、工作頭緒多,就忽視職工隊伍建設,要及時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采取新措施、實現新發展。
五是成本管理。市場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價格的競爭,要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要凈化企業的成本,“成本是個筐,什么都可往里裝”的狀況應該得到轉變。要處理好成本和效益的關系、成本和價格的關系,在成本控制這個問題上誰要重視不夠,那么在市場競爭中誰就會吃苦頭。
六是資金管理。企業管理的核心在財務管理,財務管理的核心在資金管理。加強企業管理,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加強資金管理,資金管不住,就很容易失控,效益就會容易流失。資金統一管理,這是當今大型企業管理的一種趨勢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