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榮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紡織品與服裝協定》,全球紡織品貿易已于2005年1月1日起實現一體化,現行紡織品被動配額將全部取消,原對我紡織品出口設限國將取消對我國配額限制,紡織品國際貿易將實現自由化。但在目前,紡織服裝產品的配額仍然是制約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的主要因素。除日本等亞洲國家之外,中國主要的紡織服裝出口國如美國、歐盟、加拿大、土耳其等均對中國產品進行配額限制。從受限產品范圍來看,配額幾乎涉及到了紗、布、服裝等所有產品。
因此,配額的取消將使中國紡織品出口面臨空前的機遇。一是生產能力進一步釋放,市場空間繼續擴大。長期以來,由于配額的限制,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和質量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自從配額逐步取消以來,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穩步增長。隨著2005年全球紡織品配額的取消,阻礙中國紡織品出口的最大障礙清除,中國紡織服裝生產能力將進一步釋放,國際市場空間繼續擴大,出口可能會有一個迅速增長的階段,尤其是在原先設限的歐美市場。二是配額取消后,中國紡織服裝業將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等要素,加強與各國在紡織服裝領域中的合作,促進中國紡織服裝業在質量、管理、環保、品牌等方面的發展,推動產業升級。三是紡織企業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東南亞和拉美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將從配額取消中受益。中國與這些國家相比,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在逐步地減少,而在某些紡織技術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比較優勢。因此配額的取消可能促進中國高科技含量的紡織技術、機械出口,也可能使得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憑借自己相對較強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到北美、中南美、非洲、中東、歐洲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尋找合作伙伴,開辟多元化市場。
中國紡織服裝品質優良,價格適中,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深受各國消費者喜愛。配額取消后,不僅有利于中國的出口,也必將給各國消費者帶來實惠。配額的取消使中國紡織品面臨機遇的同時,也同樣面臨嚴峻的挑戰。一是世界范圍內紡織服裝生產過剩,行業利潤空間很小,在配額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時,過度競爭很難避免,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市場將受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中國作為紡織業大國的比較優勢在于勞動力成本低,因而中國向國際市場提供的產品以中低檔紡織品和服裝為主。亞洲金融危機后,東南亞國家的工資成本優勢更突出,給中國的紡織工業出口貿易帶來嚴峻挑戰。歐美的區域性貿易優惠安排對中國的紡織品出口造成威脅,削弱了中國紡織品的競爭力,導致市場份額減小。二是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仍然受到一些特殊條款的制約。中國加入WTO后,雖然也能夠享受配額取消的待遇,但由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中的特殊條款,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在2005年后仍將受到極大的制約。這些措施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對中國的紡織品限制措施。根據《中國加入WTO工作組報告書》第242段,直至2008年12月31日,進口方可在認定中國出口的紡織服裝產品產生“市場擾亂”的情況下,對中國已經取消配額限制的產品重新進行數量限制。截至目前,美國、歐盟、韓國、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國紛紛根據此條款進行了國內立法。第二,一般特保措施?!吨袊胧雷h定書》第16條“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規定,直到2013年,如果中國產品的出口造成或威脅造成“市場擾亂”,進口方可對中國產品采取限制措施。三是反傾銷、技術壁壘以及一些其它非關稅壁壘將成為發達國家限制紡織品服裝進口的主要手段。配額取消后涉及到全球范圍內原有利益格局的調整,歐美等國出于經濟政治利益上的考慮,會對中國企業的出口設置一些障礙,原來受到配額保護的國家也會對中國企業懷有敵意,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使我國在國際上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我國紡織品出口將遭遇巨大挑戰。
配額取消后,如何把握機遇,規避風險,是整個產業乃至每個企業都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目前我國紡織品服裝在國際市場是以中低檔次見長,以低成本取勝,以量取勝,這種模式成為多年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高速發展的推動力,然而這種模式在今后也將成為制約我國紡織品服裝發展的瓶頸。以質量取勝,以服務取勝,才是無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品服裝發展的必由之路。
1、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多年來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走的是一條粗放式經營模式。這種出口模式導致我國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上量的排名遠遠超過金額的排名,造成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增量不增效,貿易條件惡化的“貧困化增長”現象,背離了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原則,難以適應新時期的全球化競爭。在經濟理論上講,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因此,要改變我國紡織業粗放經營的唯一出路,就是逐步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競爭力。應大力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開發新纖維品種以及要研究纖維及其它技術原材料再生和循環技術,以節約能源,節約纖維;另外在生產方式上要大量使用CAD、CAM、CIMS等計算機輔助手段,以提高紡織品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含量,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定位向世界產業鏈的上游轉移,從而形成以質取勝的集約化出口格局,在現代國際分工中取得更多的貿易利益。
2、調整和優化我國出口紡織品結構,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策略。針對發達國家消費者對紡織品的大量中高檔需求,我國企業應加快技術引資和設備改造,培養世界級的設計師,設計開發附加值高的產品,走精細深之路。當前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前五大市場包括香港、日本、美國、歐盟和韓國,對其出口占出口總量的75%。出口市場的過度集中反應出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中較強的地區依賴性,也說明了該行業潛在的不穩定性。因此,在進一步增加對傳統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同時,還應積極開拓其他國際市場,尤其是要重視那些擁有巨大潛在利潤的市場。比如要發展對澳洲、中東出口,對亞非拉出口。
3、以實施品牌戰略為核心,提高我國紡織品服裝的非價格競爭力。要提高紡織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在科技進步上下功夫。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必須要培育一批具備產品設計創新能力、產品質量保障體系以及暢通的國內外市場營銷渠道,并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企業。要在產品集群地建立起為廣大中小企業服務的公共服務體系,樹立優秀企業和產業集散地的品牌形象,建立行業優秀產品的認證推廣體系,最終提升“中國制造”的附加值。
我國是紡織品服裝的生產和出口大國,但至今卻沒有一個國際性的行業品牌,這與我國的紡織品出口大國地位極不相符,這也是我國紡織品服裝不斷遭受國際范圍數量及價格傾銷的一個根源。以江蘇為例,很多從事出口服裝業務的企業或產業集鎮,只不過是國外品牌的加工基地,商品的附加值都被國外企業拿走了。后配額時代將使國內服裝業所謂的低成本優勢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發展精品服裝,以高檔次、高技術、高附加值為取向,逐步淘汰低檔產品,進一步強化品牌優勢。目前可供選擇的紡織品品牌戰略為:第一,像綠地投資一樣,從無到有地創建國際性品牌,這有利于民族品牌的創建,是一種非常好的策略,但需要很長的時間和投入;第二,收購國外紡織服裝企業,獲的被收購企業的品牌與銷售渠道。這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策略,但國際化運作的風險較大,國內企業已有成功運作的先例。
4、建立預警機制,進一步健全“四位一體”應訴工作機制。隨著我國紡織品出口量的快速增加,國外對我國的反傾銷、特保和技術壁壘措施也必然增加。因此,我國應及時跟蹤了解國外貿易壁壘的最新動向,建立一套有效的預警機制,以提醒企業早做準備。認真研究、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如歐盟的生態標簽,ISO14001證書等,以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加強行業自律,歐美對中國發起的反傾銷、特保指控直接理由往往是進口增幅過大,且價格低廉,針對具體的敏感品,要做好出口價格、出口國家和地區的監測工作,針對容易發生問題的環節,要運用科學的手段強化監管制約,采取海關審價和預審簽章等辦法,抵制低價競銷行為。逐步健全商務部,地方各級外經貿主管部門,進口商會和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以及相關企業的“四位一體”的出口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應訴機制,有效地應對國外的貿易壁壘。在后配額時代,我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的配額管理職能已經消失,其工作重點應該放在行業有效競爭秩序的培育及出口規范秩序的建立上,同時要提高法律服務水平,組織好企業應對國外反傾銷等貿易壁壘。
(作者單位:山東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