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煜
一、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西安高新區)二次創業面臨的現狀及問題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西安高新區取得了輝煌成就。西安高新區已經完成了新建區20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基礎設施和投資總額114億元。十余年來,西安高新區累計轉化科技成果3800多項,高新技術企業銷售收入占高新區總收入的82%,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銷售收入占高新技術企業銷售收入的81%。技工貿總收入和工業總產值從1991年的2.1億元和1.3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358.2億元和252.6億元,分別是1991年的170倍和194倍。園區現有企業4000余家,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為731家,經培育已形成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等三個主導產業。世界500強企業IBM公司、HP公司、NEC、富士通等已在高新區創辦企業和研發機構。園區內有銀行20余家,中介機構80余家。高新區從業人員已達13.93萬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各類人才64000余人,具有高級職稱的15000多人,碩士2800多人,博士830多人,歸國留學生400余人。
經過數年的努力,西安高新區一次創業戰果輝煌,但放眼世界經濟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趨勢,仍存在不少問題。
1、技術創新能力較差,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專利情況是一個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截至2002底,全省累計專利申請量27772件左右,專利授權量10275件,兩項指標在全國排名第16位。目前,陜西省每年的申請量在2500件左右,這個申請量在全國排名18位,相當于廣東省一個月的申請量。西安最大的優勢就是人才優勢,但卻沒有充分挖掘人才潛能,變人才優勢為技術優勢和經濟優勢。
2、資金不足,融資渠道狹窄。西安要想建成硅谷式的高技術園區,必須創造良好的資金融通條件。美國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來自美國全國各地的大量資金不斷涌向那里。因為與傳統產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的融資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所以很難通過傳統的融資渠道進行融資。而西安高新區目前多數企業主要融資的渠道仍是銀行信貸,這種融資方式必然造成高新技術企業資金不足。
3、人才流失嚴重。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據統計,2001年西安市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3萬余人,西安人事局接收的有5000多人,其中到高新區工作的僅僅1200余人。2001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了100多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留在西安的僅一人。西安高新區2006年要實現技工貿收入總收入1100億元,需要27萬科技人才,目前僅有8萬余人。是西安真的缺少人才嗎?2001年西安有高校25所,在校生194089人。可見,西安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將人才留住的機制。
4、產學研合作模式尚未形成。為了增加經濟收入,西安高新區出現了許多校辦企業。我們都知道,斯坦福大學是硅谷重要的技術源頭,硅谷的企業大多由斯坦福大學畢業生創辦。但斯坦福大學本身沒有創辦過一個企業,只是為硅谷企業輸出技術和人才,反過來這些企業又用經濟效益回報斯坦福大學。這是一種良性互動,對如何促進西安高新區企業、科研機構及高校的合作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5、創新文化尚未形成。要將西安高新區建成國際性的園區,必須培育一種敢于創新冒險的文化氛圍。但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有著悠久歷史的內陸城市,長期以來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倫理特別是中庸之道,講究一種秩序化的理性主義,這種思想不僅壓抑個性,而且泯滅天賦,扼殺創新精神。對于以人力資本為核心、以創新為靈魂的高技術企業而言,這種秩序化的理性主義無疑是其發展的最大桎梏。
二、問題的根源
2002年科技部向全國高新區提出了“二次創業”的任務,在發展速度、競爭力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認清一次創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是“二次創業”突破自我、超越過去的關鍵。文章第一部分述及西安高新區“一次創業”中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問題的原因在于制度供給不足。
制度對高新區發展的重要作用是通過制度的基本功能表現出來的。首先,制度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建立高新開發區從其本身而言,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項有效的制度安排。高新區內相關企業密度較大,使得進行交易的企業之間距離變短,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和一定的交易成本。
制度的第二個基本功能,是通過減少經濟活動的外部性,使外部效應內在化從而增加經濟效益。眾所周知,外部性或外部效應是許多經濟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對高新技術產業而言,與其關系最密切的是正外部效應問題,即創新活動所帶來的社會收益往往大于個人收益。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明顯的公共物品特征和外部性。作為高新技術發展根基的前沿基礎研究,盡管首次使用成本是巨大的,但以后使用的邊際成本趨零,具有純公共物品的性質。另外,高新技術成果易于無報酬擴散和被竊取,使一些廠商不勞而獲,且消費者只需支付與研究成本相比很低的成本既可獲取效用,從而必將抑制研發主體的創新活動。而且,在這種產業中,研究開發新產品耗資巨大,開發周期長,投入和成長期也較長。因此,高新區政府應設計許多制度安排來減少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外部性,以增加創新者的創新利潤,使創新的私人受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這一過程,是社會所有權制度和分配制度不斷完善的過程,比如稅收優惠制度、財政資助制度、政府采購制度等。目前,對于各地高新區普遍采用優惠政策的情況下,吸引高新技術企業落戶西安高新區,并激勵其技術創新,一個有效的制度安排就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知識產權是智力成果所有人對創造性智力活動成果依法享有的權利,它本質上是一種特定主體依法享有的財產權,因其權利客體是人類在科學技術、文化等知識形態領域所創造的精神產品這一特性,而成為一種特殊的無形財產權。諾思對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技術創新的作用給予高度評價,在《西方世界的興起》這本書中他認為付給數學家報酬和提供獎金是刺激努力出成果的人為辦法,而一項專為包括新思想、發明和創新在內的知識所有權而制定的法律則可以提供更為經常的刺激。沒有這種所有權,便沒有人會為社會利益而拿私人財產冒險。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能夠保證技術創新成果的排他性,避免科技成果應用上的搭便車行為,給技術創新主體以有效的激勵。為此,政府應鼓勵企業建立快速反應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制度的第三種基本功能是具有規避風險的功能。大多數企業是厭惡風險的,企業有偏向于更為確定結果的傾向,而避免報酬變化很大的活動。而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其中的技術創新活動至少存在技術和市場兩大方面的不確定性。創新的不確定性越大,創新的損失和風險愈大,人們對創新的預期利潤就會降低,創新的投入當然也會減小。一般而言,銀行是企業獲得資金投入的主要渠道,銀行最關心的是貸款資金能否安全收回,而不是投資回報率。高技術產業風險性極大的特點,與金融機構要求的以貸款資金安全為首的行規相沖突。這樣,我們就需要尋找一種規避風險從而融通資金的制度安排——風險投資機制。風險投資制度不僅給新創企業急需的、難以從其它渠道獲得的長期性資金,而且風險投資家通過權益投資與創業者共同承擔高技術創業所面臨的技術、市場、財務等風險,分散了創業者面臨的巨大風險。另外,我們還可采用政府采購制度、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等,降低企業創新風險,從而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活動。
以上對制度功能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正式制度安排對高新區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除了正式制度外,良好的非正式制度將會加速高新區的發展。非正式制度安排中規則的變動與修改完全由個人完成,因此其改變是長期和困難的。同時,非正式規則為正式規則提供了重要的合法性,正式規則的變革要與非正式規則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它才能順利進行。各地發展高新產業都在利用風險投資機制,而只有美國硅谷的風險投資制度最為成功。原因就在于硅谷敢于冒險、不怕失敗、鼓勵創新的文化環境與這種制度有極大的相容性。同時,一個地區經濟與技術的發展是要植根于當地的文化氛圍,而這種文化是不可移植和模仿的。因此營造一個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是一個長期的不間斷的過程,需要政府、學校、科研機構及企業共同努力。
西安高新區數十年的發展中,我們存在就技術論技術的傾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開發新技術,而沒有在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安排上下功夫。當出現科研成果向生產轉移的速度過慢、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積極性等老大難問題時,不從激勵機制、企業制度存在的問題入手,而希望通過提高創新意識、加強技術創新指標考核等加速技術創新進程,結果往往沒有效果。這種重技術輕制度的道路其實仍是一種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不能保證經濟健康發展。當前,為了促進西安高新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制度供給。
三、“二次創業”中發展西安高新區的對策
作為一個經濟并不很發達的地區,西安發展高新區有很多制約條件,既有技術資金人才等非制度性因素,也有制度性問題。西安高新區可以利用后發優勢引進技術人才資金,而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卻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為制度創新既要引起當前利益格局的變化,又要受傳統價值觀念的阻礙。因此,本文作者認為,西安高新區二次創業的關鍵在于加強制度供給的力度。
1、轉變政府職能,加大制度供給。通過對硅谷的考察,我們發現政府并不參與到企業微觀經營活動中,只是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而我們的政府過多的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將政府的精力過多地投入到微觀事務的管理,宏觀環境則無力涉及。在西安高新區的發展中,我們應轉變政府職能,政府的主要作用應體現在為企業服務上。由于制度安排是一種公共物品,政府擁有絕對的政治力量優勢,而且還擁有很大的資源配置權利,能通過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在不同程度上約束其他行為主體的行為。因而,政府應成為制度供給主體。
2、更新觀念,激發創新意識,注重非正式制度的供給,為高新區發展創造良好的觀念環境。經濟學家吳敬璉在評價安納利,薩克森寧的《地區優勢:硅谷和128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力》一書時,認為盡管128公路地區和硅谷開發相近的技術,在同一市場上活動,結果卻是后者蒸蒸日上,前者逐漸走向衰落。作者令人信服的證明,發生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們存在的制度環境與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3、互補配套的制度安排形成制度結構。制度的存在依賴于供求雙方的均衡關系,一種制度的有效運轉是以其他制度的存在為條件的。每一種制度的存在都會有其缺陷,這就需要其他制度相互彌補從而構成良好的制度環境。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