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力
在當今教育領域,“沒有研究的政策不可能成為好政策”、“不關心政策應用的研究不可能成為有價值的研究”的研究理念與價值追求,必然會深刻地影響到總是被看作是教育問題的核心和關鍵的課程問題。特別是目前在急切的“趕超”意識驅動下,我國的課程改革正進行的轟轟烈烈之際,為了避免以往我國教育改革中由于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而屢屢出現過的“趕時髦”、“一陣風”的弊病,探求課程與政策之間關系的理論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有必要傾聽一下大洋彼岸有關課程與政策研究的理性的聲音。
“課程與政策”是美國當代課程論專家阿倫·C·奧恩斯坦教授主編的《當代課程問題》一書中討論的一個專題。首先哈羅德·霍奇金森教授的《教育人口學:教師應當了解什么》從宏觀的角度探討了一個國家人口變化的趨勢中對教育政策產生影響的幾個重要因素。霍奇金森教授認為,其中種族、宗教、年齡、生育、財富和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等方面的人口統計學資料都將會對教育政策的制訂產生重大的影響。具體到實施課程教學的課堂中,相關的人口統計學方面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對作為課堂管理者教師的行為,教師不僅應該了解種族和年齡結構的改變將會對教育、課程和教學產生的宏觀影響,而且還應該充分考慮到由于學生的差異性所帶人課堂上世界觀的不同,以及如何對多樣化的學生群體在最大程度上實施“因材施教”。喬伊絲·愛潑斯坦教授在《創建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伙伴關系》一文中探討了學校、家庭和社區如何更好為每一個學齡兒童服務的問題,提出,盡管建立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伙伴關系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但這種“伙伴關系”的建立與發展又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影響,促使這種“伙伴關系”的積極、健康發展,還需要來自政府、管理者、當地納稅人、教師、學生父母、學生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詹姆絲·西爾絲教授的《男、女同性戀家庭和雙戀家庭對教育者的挑戰》、珍妮·奧克斯教授的《限制學生學校成功和生活的機會:分軌的影響》和阿倫·奧登教授的《維持綜合學校改革所需的成本》的三篇論文則從制定教育政策的具體問題出發,探討了諸如學校課程設計應如何關注來自非傳統家庭——男、女同性戀家庭和雙戀家庭——學生的成長問題;教育分軌政策對學生產生的不利影響問題,以及從經費支出的成本估算來進行適合實際需要的綜合學校改革問題。這些對有關課程和政策之間具體問題探討的目的在于提醒人們注意,只有在充分考慮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影響的基礎上制訂課程改革的政策,才會有較好地滿足實際的需要。
以往美國教育改革的經驗教訓是,無論當時在制定改革政策時設想的多么美好,一旦實施起來總是難免會出現種種失誤。失誤根源在哪里?卡爾·格利克曼教授指出,問題的癥結在于教育改革中的二元對立。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總是企圖把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簡單地做正確與錯誤的劃分,最終選取得一種“正確的”觀點,拋棄另一觀點,這是意識形態絕對化傾向的突出體現。事實上,每一時期的教育發展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綜合了社會的各方面影響。研究者應盡量排除各種意識形態干擾,走出教育歷史研究中二元式對立的研究范式,聯系具體的各種社會因素,在具體的條件境遇中,綜合考察教育問題出現的各種原因,并以此為依據來制訂教育政策,這樣,才能在未來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可能性前,最終做出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