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偉
在人類歷史上,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第一次將“科學”與“欲望”提升為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并以此造就了豐富發達的物質文明和永不衰竭的進取精神。然而,科學的“精確性”與欲望的“無休止性”也同時將人類帶人了“無思”的境地,換句話說,生活在科學框架中的現代人在“永遠向前”的欲望推動下忙忙碌碌、匆匆向前而難得“停下來思考”,思考“我們正在做什么”,生活由此趨向庸碌與虛無。在此情景下,以“反思”為核心的哲學應當介入現代生活,突破欲望的束縛,喚醒人類反思的能力。對教育領域中的課程研究來說,哲學的反思尤為重要,因為課程研究所關涉的課程是人們進入自我與世界、追尋美好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與資源。
由美國當代著名課程論專家阿倫·C·奧恩斯坦教授等主編的《當代課程問題》,就是將哲學反思引入課程研究一本杰出著作。在這部優秀的著作中,阿倫·奧恩斯坦、拉爾夫·泰勒、彼得·麥克拉倫等著名學者對過于倚重科學規范和社會成規去進行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批評。在奧恩斯坦等人看來,一個負責的、優秀的課程工作者應當了解各種哲學思想,因為“哲學無所不在地決定著人們的現實觀,決定著哪些價值觀和知識是重要的,也左右著有關教育、教學和課程的決策”。不過,這絕不意味著課程工作者可以憑自己的喜好和社會的意志隨便地采納一種哲學思想去進行課程設計與實施,相反,他必須具有反思性“實踐智慧”,以審慎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它們。因為課程實踐是復雜又具體的,牽涉到學生、教師、學科、家長、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奧恩斯坦提醒課程工作者不要僅以一種哲學思想作為課程開發的指南,而要努力尋求能平衡各種因素的“中間區域”。羅納德·勃蘭特與拉爾夫·泰勒提醒課程工作者在設計目標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不要指望能夠尋找適用于所有情景的最佳清單。弗朗西斯·克萊因提醒課程工作者在認識到當今課程領域中占主導地位的工藝學觀、認知過程觀和學術理性主義觀的局限性,進而引入社會改造觀和自我實現觀的時候,不要非此即彼,多樣化的課程設計會使課程更為豐富多彩。彼得·麥克拉倫通過對保羅·弗萊雷的批判教育學的高度評價,提醒課程工作者要具備反思與批判精神,與只強調強勢利益的社會主流保持距離,為實現充滿人道與愛的教育目的而努力;瑪克辛·格林則在批判標準化的科學技術對學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和愛的能力的剝奪的基礎上,提醒課程工作者要加強藝術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在與藝術品的接觸中,成為一個具有獨特個性同時又深愛他人的人。概括說來,這部著作傳達的是一種對“不言而喻的”現象進行自覺反思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