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和
切脈,也稱脈診、按脈、把脈,是中醫診察疾病的一種方法,更是祖國醫學通過探查脈象了解病情變化的“拿手好戲”。祖國醫學認為,由于人的脈象隨心臟搏動而產生,與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息息相關。而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臟腑,外達肌表,運行氣血,周流不休。所以,脈象就成為一項反映全身臟腑功能、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源。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通過切脈,往往能相當準確地判斷病者患病的部位和性質,推測疾病的進退和預后,窺察體內邪正盛衰等情況。歷史上有關中醫切脈的趣聞甚多,請看——
誰發明了切脈之術?
據傳,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晉國上卿趙簡子有一次病倒了,昏迷不醒,眾人皆認為他已斷氣死去。但當時的名醫扁鵲按及趙簡子的手腕部發覺還有極微弱的脈搏,從而斷言其未亡。經過他一周時間的精心調治,趙氏終于“起死回生”。
又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舉國上下正忙于籌辦驅魔祛邪的祭祀,詢問之后方知原來是因為虢國太子已斷氣半日。扁鵲急上前察看,經摸脈搏、按體溫后,斷定太子僅屬假死,其奄奄一息之態乃為“尸厥”癥(相當于現代醫學所說的“休克”)。扁鵲當即與弟子用針刺、熱熨之法搶救,待虢國太子蘇醒過來后,再以湯藥精心調治,終得痊愈。故后人普遍認為,扁鵲是發明切脈察病術之鼻祖,正如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里所言:“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牽線切脈”的故事
中醫的切脈術可謂精深獨到、頗為靈驗,但被吹捧得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則莫過于歷史上宮廷醫官為皇親國戚的夫人千金看病時的“牽線切脈”。據傳,清代慈禧太后有一次患上頑疾,一位姓陳的御醫就在既不能目睹“老佛爺”的神色、又不敢探問其病情的情況下,隔著帷帳在紅綠絲線上切脈。陳御醫查畢小心翼翼地開了三帖藥方,太后服后果然藥到病除。太后后來特地當著朝廷文武百官的面賞賜給陳御醫“妙手回春”金匾一塊。但實際上,牽線切脈屬故弄玄虛之舉,乃歷代醫官因受縛于封建禮教不得已而為之的騙技。傳說陳御醫晚年隱居后才敢透露當年那次為“老佛爺”牽線切脈成功獲重賞一事的內幕。原來當他獲悉自己將被召為慈禧看病的消息后,忙變賣家產,重金賄賂太后身邊的內侍、宮女,這才得知太后所患頑疾乃貪食所致的食積頑癥。在隔帳診察、牽線切脈時,他先強裝鎮定,后心中有數地開出消食健脾的處方,終使“老佛爺”藥到病除,化險為夷。
四診合參乃斷病之根本
其實,中醫診察斷病之根本,古往今來都強調須望、聞、問、切“四管齊下”——四診合參、脈癥合參才能準確地辨證施治,過去,有人把切脈的斷病效力吹捧得神奇無比、玄妙至極,甚至稱診病時對患者不必察言觀色、詢問病況,只需切脈就能斷百病,等等,真可謂夸大其詞、言過其實了!任何一位老中醫,在其看病生涯中總有可能碰到患者的脈象與病癥不相符、不相應的特殊情況。此時醫者惟有細細地四診合參,全面檢查,綜合分析、判斷,必要時采取“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的診治方法,才能正確判斷、對癥下藥而使病人轉危為安。
值得一提的是,晉代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明代李時珍所編的《瀕湖脈學》,是祖國醫學史上最閃光的脈學專著。前者細描各種脈象,注重脈、證、治之結合,被公認為中國最早的脈學專著。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醫的切脈術作為現代科學研究的新項目,已引起中外學者的密切關注。如對檢測脈象儀器的研制(包括脈搏描記器、脈搏拾振器、超聲波診斷儀等)、脈圖的描記、數據的分析、血液循環與脈象關系的研究等,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