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婉瑜
(高雄師范大學 國文學系,臺灣 高雄 80201)
筆者認為沈炎南將“弊”視為“蔽”通假,稍嫌曲折。因為不須借由通假,“弊”的意義即可作解。其次,沈炎南所謂脈象“隱蔽”,不夠準確。隱蔽的意思是隱藏、遮掩,脈象隱藏或遮掩,即是找不到脈象,沒有脈象,文中提到“其去‘如’弦絕者”,表示尚有脈象,只是“猶如”弦絕,因此用“隱蔽”作解,有失準確。再次,兩詞典所謂“辛苦疲憊”“辛苦經營”,均頗費解,辛苦疲憊、辛苦經營的主語是有生名詞,不適用于抽象名詞(脈象)。
“綽綽”,沈炎南《脈經校注》:“綽綽,緩慢貌。《爾雅·釋訓》:‘綽綽、爰爰,緩也。’”(第23 頁)陳欽銘《脈經新解》解為“寬也”(第79 頁)。筆者認為寬之義過于籠統,不易理解,相對來說沈說更準確,查《說文解字·素部》:“綽,緩也。”根據《爾雅》,雙音節“綽綽”亦有緩慢義,脈象速度緩慢正與前揭“革革”(急速)相對。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未收“弊弊”“綽綽”二詞,建議可補收。
根據前引《金匱要略方論》,作“浮之大堅”,且《金匱要略方論》所載之肝、心、肺、腎的死藏(臟),均作“浮之□”,而非“浮之脈□”。“浮之□,按之□”格式相對,可從。
筆者認為字形上,古文字“革”與“中”不相似;語音上,兩字聲音亦不近。再參照脈象敘述,脾死藏與革脈的脈象狀況較接近,革脈內的弦脈特征如張弓,趨于浮緊,芤脈特征是浮大、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與脾死之“浮之大堅”“覆杯”的狀況相似。據此,故從陳志昇等之說。
“絜絜”作何解,亦是一難。《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絜絜”作“潔潔”。另有異文是“絜絜狀如搖者死”作“漐漐狀如炙肉”,兩句的語義已經不同,不在此贅言。目前所見的本子或批注不是作“絜絜”,就是作“潔潔”,語義至少有四解。
三是堅結不和貌,見嚴石林與李正華《脈經》:“絜絜,形容堅結的樣子。”(第157 頁)沈炎南《脈經校注》:“《金匱》作‘潔潔’,可參。絜絜,堅結不和貌。《禮記》:‘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鄭注:‘絜,猶結也。’”(第66 頁)事實上,沈炎南批注有引文不全的缺失,鄭注全文是:“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沈炎南套用“絜矩之道”的“絜”,將脾死之脈解作“堅結不和的樣子”看似有理,但如前所言,脾死的脈象復雜,不僅有堅硬之象,若“絜絜”指堅結義,與“浮之大堅”語義便有重復。再者,“絜絜”應下屬,當定語修飾“搖者”,因此,若“絜絜”指堅結義,與“搖者”有所矛盾。
四是清靜、緊束貌。陳欽銘《脈經新解》的注云:“絜絜,清也,靜也。”(第182 頁)同書又說:“絜絜然者,言其緊束之貌。”(第183 頁)同一個“絜絜”卻有不同解釋,無論哪一說,未見依據,于理難通。
《漢語大詞典》《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未收“絜絜”一詞,或可補收。
通讀文字是研究的基礎,本文對《脈經》的脈象詞“渾渾革革”“弊弊綽綽”與“脾死藏”一條,做了詳細的辨析及解釋。
經過分析后,筆者認為所謂“渾渾”是表亂義,“革革”表急義,“渾渾革革”形容脈象的混亂急速。“弊弊”是脈象疲弱狀,“綽綽”指緩慢義,故“弊弊綽綽”指脈象疲弱緩慢。
有關“脾死臟”一條的斷句及文字問題,本文主張應斷為“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革,如覆杯,挈挈狀如搖者,死。”有的本子作“浮之脈”,有的是“浮之”,有無“脈”字,雖不礙識讀,考慮“浮之□,按之□”格式相對,故“脈”字可刪。“浮之大緩”的“緩”,異文作“堅”,脾死的脈象之一為堅硬象,而非舒緩象,故取“浮之大堅”。“按之□”的□常作“中”,若為“中”字,難以通讀。□所指是一種脈象,即“革”脈。“絜絜”一詞,或主張作“潔潔”,筆者認為不可信,以語音、古籍為證,“絜絜”是“挈挈”的通假,“挈挈”指急切貌,故“絜絜”用來形容脾死臟的急切象。
本文討論《脈經》之脈象詞,多未收于《漢語大詞典》或臺灣《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研究成果可供詞典編修之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