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真

一、導演的困境
特呂弗的《日以繼夜》和費里尼的《八部半》有些相似,都是描寫導演創作過程中的混亂狀態。但是兩者的不同點在于,《日以繼夜》通過展現導演在電影創作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從外部世界的混亂對比導演內心世界對電影的熱愛,而《八部半》則直接透視導演的內心世界,不僅僅表現了導演的精神苦悶,而且透露了他對于現實生活的厭煩和矛盾情緒。
《日以繼夜》講述了一部電影拍攝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演員之間復雜的關系,制片人對于拍攝日程的種種苛求。特呂弗在影片中親自擔任導演一角,并闡述導演這個職業的特點就在于不斷的被別人征求意見,然而有時候自己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盡管劇組中風波不斷,但是導演仍然那么的熱愛自己這份職業。他對演員說“電影的情景要比生活美好”,而且在導演的夢境中,我們看到一個那么熱愛電影的小孩子,他到影院門口偷《公民凱恩》的劇照?!叭找岳^夜”原來的含義是電影拍攝的一種手法,通過濾光鏡,從而可以在白天拍攝夜晚的場景。作為這部電影的名字,又暗示了電影拍攝過程中生活和工作的相互顛倒,就好像白天可以變成夜晚一樣,現實也可以成為電影的一部分,于是現實中的對話成為了電影中的臺詞,而且結尾處,無論是現實還是電影,亞歷山大都是以死亡為結局。
《八部半》更加突出地表現了導演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境,情人和妻子的糾纏,劇作家對劇本的不滿,制片人對進度的催促。精神上的苦悶使導演陷入一種幻覺、夢境、回憶相互交織的混亂世界。他搭建了一個衛星發射塔卻不知道用來做什么,他被迫召開了開機儀式卻不知道說些什么,只是在幻覺中妄想去控制和占有身邊所有的女人,又幻想會出現一個更加完美的女人可以糾正他現在混亂的生活,但一切又都是徒勞無功的。電影結尾,導演最終放棄了電影拍攝,并在他自己的幻想中將影片中出現過的所有人物聚集在一起,在一場荒誕的馬戲過場之后,導演和妻子之間的矛盾似乎得到和解,但這是幻想還是現實,卻又不得而知了。就這樣,導演或許有所領悟,或許仍然渾然不知,只有生活等待著繼續進行。

二、碧海人生與地下命運
“五一”長假在家里看了兩部片長3個小時的電影,呂克·貝松的《碧海藍天》和庫斯圖里卡的《地下》。兩部電影風格迥異,看完卻意味深長。
《碧海藍天》講述了一對熱愛潛水的朋友為了大海獻出生命的故事。單單從情節上來看,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電影。但是精致而純凈的攝影,飽滿而富有生命力的表演,幽默而風趣的細節,深深吸引了我,因此3個小時的緩慢情節并沒有讓人感到一絲煩悶。海洋就是他們的夢想,就是他們的愛,為了海洋,他們潛到水下400英尺,那里不是又黑又冷的死亡世界,那個深水世界要比水上的世界更為單純,更為潔凈。因此,尚·雷諾潛到下面并不是為了贏得比賽,而是為了成全自己的夢想,為了大海,就算獻出生命也無所謂。同樣的原因,那個已經無法離開大海、無法離開海豚的法國男人最終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孩子,潛了下去,他說:“我要看看下面是什么”,一只海豚把他引向了不同、美妙的海洋世界。
《地下》講述了一個關于戰爭的故事,在這個荒誕而瘋狂的黑色故事中,充滿了隱喻和象征。在二戰時期,地下象征著共產黨,象征著游擊隊,象征著反抗運動和爭取自由。但是到了冷戰時期,由于一個人的一己私欲,馬高對地下的人們隱瞞了地上戰爭結束的情況,人們仍然認為戰爭沒有結束。這時的地下成為了一個武器工廠,地下象征了冷戰,象征了隱秘的軍事活動。馬高成為了革命家、詩人、政治家,同時也是一個愚弄地下的說謊者、投機商,他的雙重身份更像一個國家領導者,利用戰爭危機的謊言蒙蔽人民,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好像隱喻了他們歌唱的一位領袖)。但是,在黑仔的兒子——尤娜的婚禮上,地下世界卻遭到了破壞,馬高的弟弟、黑仔和尤娜來到了地上。從馬高的弟弟的經歷中我們看到一個更加龐大更加復雜的地下社會,地下連通了各個國家(馬高的弟弟從地下到了柏林和雅典),這是一個隱秘的充滿罪惡的世界(象征了當下的世界格局)。黑仔和尤娜到了地上卻看到人們穿著納粹的服裝拍攝關于黑仔自己的電影,他們誤認為戰爭還在繼續,于是開始了戰斗,接著前南內戰的爆發更加讓黑仔堅信戰爭仍在繼續,這又隱喻了無論戰爭打著什么旗號,卻有著相同的殺人本質。影片的高潮在塞爾維亞和波黑戰爭期間,馬高、黑仔、娜塔莉和馬高的弟弟再次重逢,卻都互相傷害,彼此仇視。戰爭對人的傷害和異化、對戰爭的控訴、對人性的呼喚達到頂點。影片的結尾,相當意味深長,黑仔回到原來的地下室,發現兒子在井中呼喊自己,于是他投身井中,卻來到一個天堂般的世界,所有死去的活著的人物都聚在一起舉行宴會。這時,他們所在的陸地裂開,脫離大陸,漂向遠方,這個結尾可能隱喻了南斯拉夫脫離原有體制,也可能隱喻著南斯拉夫面臨的分裂局面和政治現狀。

三、咖啡時光
不知道這部向小津致敬的作品為什么叫做《咖啡時光》,電影中的女主角陽子,從頭到尾沒都有喝過咖啡,而只是喝牛奶。也許是女主角缺少了那種閑散的心境,抑或這是向小津致敬的一種手段。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盡管在形式和主題上都充滿了對小津安二郎的模仿和崇敬,但很多方面還是侯孝賢化的。小津的典型影像——火車,被侯孝賢放大,成為了這部電影的一個主題。女主角總是依靠火車在各個城市之間奔波,尋找關于一個臺灣音樂人的資料,同時,由于各種家庭原因,她還往返于父母和自己的城市之間。陽子這段時光的生命狀態就好像不斷行駛的列車,處于一種不穩定的流動狀態,她懷孕了卻拒絕結婚,好像不愿意在任何一個地點停留。男主角肇則是一個奇怪的人,他喜歡關于火車的一切,收集火車的聲音,制作火車的圖片,好像是一個被火車包圍著的嬰兒。他幫助陽子尋找資料,而且對陽子飽含愛意,這種愛意在電影中從來沒有提高過,東方那種含蓄,小津那種隱藏,就在這種不語的愛情中慢慢流露出來。
小津安二郎的永恒主題——家庭,雖然被侯孝賢擺在了第二的位置,但仍然是這部電影的中心。陽子的未婚先孕,而且拒絕結婚,是當前這個家庭主要問題。繼母試圖幫助陽子,也想了解更多的情況,但是父親卻始終沒有表達自己的意見。這種不說和節制的表現方法,更加突出了父親內心的沉重和迷惘,有時候沉默卻是最有力量的。
侯孝賢在很多地方都用影像的方式來紀念小津,像父母來到東京參加葬禮那段中,有一個借酒的情節,便是向《東京物語》致敬;在父母第一次聽說陽子懷孕之后,妻子詢問丈夫意見時,那種人物的順向調度;固定機位,只用鏡頭的搖擺來擴展影像空間。但是《咖啡時光》的鏡頭要比小津的作品長,空鏡頭也要更多,這也許就是對小津影像和長鏡頭理論的發展。
這部電影是那么的純凈,那么的溫馨可人,就好像一個溫柔的擁抱,一杯醇香的咖啡,一段動人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