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南
從唐山過臺灣說起
唐山過臺灣,是指歷史上由祖國大陸向臺灣島的移民活動。清代《臺灣志略》記載:“臺灣人稱內地為唐山,內地人曰唐人。”由此可見,“唐山”就是臺灣人對祖國大陸的稱呼。在臺灣省,“唐山過臺灣”是長期流傳于民間的一句話,直到現在,很多臺灣人仍把回大陸叫“回唐山”。一些年紀稍長的臺灣人,每跟子孫閑話家常、提到祖輩到臺灣開基創業的事情時,最后總忘不了說一句:“我們的祖先是從唐山來的。”在臺灣移民后代中,還保留著大陸上傳統的“念祖”和遙祭祖先的習俗,這種祭祖活動通常選擇在清明或中秋節前后進行,屆時匯聚同宗同族人一起在宗祠里舉行。所祭列祖列宗包括“開臺祖”和“唐山祖”。“開臺祖”是指本宗最早到臺灣的開基始祖;“唐山祖”是本姓在祖國大陸的祖先,可以是遷居于某地的始祖,也可以指該姓氏的肇姓始祖。
那么,為什么臺灣人稱大陸為“唐山”、稱內地人為“唐人”、稱祖先為“唐山祖”呢?這與歷史上由中原地區向福建的人口大遷徙有關。大家都知道,現在的臺灣人大多數來自福建,而福建人又多數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后裔。1953年,臺灣進行過一次戶籍調查統計,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姓氏中,有63姓的族譜材料上記載了其先祖來自光州固始縣。這63姓共計67萬多戶,占臺灣總戶數的80.9%。
固始縣位于河南省東南端,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歷來為中原經淮河南下揚州的主要水路通道。東漢以后,由于中原地區天災連年,社會動蕩,人口不斷外遷,他們遷徙的主要方向是江南。西晉永嘉年間,皇室內訌,爆發“八王之亂”,導致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武裝集團大量進入中原,為避兵亂和免受異族統治,中原漢人大量隨晉室南渡,入居江南。當時,地處江淮流域的固始縣一帶,是中原流民匯聚和南下的重要通道之一。后來,這些南下的移民中有一部分又輾轉向東南遠徙,最后進入閩中,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其實,晉代遷入福建的中原人遠不止這八大士族,據當代的一些學者考證,還有張、劉、楊、梁、鐘、溫等眾多姓氏。此后不斷有中原人士南遷,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率領固始子弟兵南下平“山民之亂”,開辟漳州。隨陳政父子入閩的將士及其所帶眷屬近萬人,大部分落籍福建漳州。據后人考證,這次入閩將士及家眷的姓氏有陳、許、盧、戴、李、歐、馬、張、沈、黃、林、鄭、魏、朱、劉、徐、廖、湯、涂、吳、周、柳、陸、蘇、歐陽、司馬、楊、詹、曾、蕭、胡、趙、蔡、葉、顏、柯、潘、錢、余、姚、韓、王、方、孫、何、莊、唐、鄒、邱、馮、江、石、郭、曹、高、鐘、汪、洪、章、宋、丁、羅、施、翟、卜、尤、尹、韋、甘、寧、弘、名、陰、麥、邵、金、種、耿、謝、上官、司空、令狐、薛、蔣等84姓(見新編《固始縣志》)。第二次在唐末五代時期。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聚眾響應黃巢起義,率領數萬人渡江南下,后在福建建立了閩國。《臺灣省通志》記載:唐末五代隨二王入閩的有陳、張、李、王、吳、蔡、楊、鄭、謝、郭、曾、周、寥、莊、蘇、何、高、詹、沈、施、盧、孫、傅、馬、董、薛、韓等共27姓,以固始人居多。由于這兩次移民都發生在唐代,對當時地處邊遠的閩地而言,“唐人”自然也就成為中原人的稱謂。后來臺灣人稱大陸為“唐人”、稱大陸為“唐山”,就是這種歷史稱謂的延續。“唐人”也是海外對中國人的泛稱。我國歷史上的唐王朝,是一個非常繁榮強盛和極為開放的王朝,與周邊各國的文化、商貿交往活動十分頻繁,當時很多國家都仰慕大唐文化,派人來中國學習和進行貿易活動,并把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盛唐文化帶回到自己的國家,大唐文明因此傳播到世界各地,并對世界產生了巨大、久遠的影響。盛唐時,中國也有很多人到國外經商,由于各種原因而留居在當地。唐朝移居海外的漢人,大多自稱唐人,而稱中國為“唐”。
臺灣漢族的姓氏源頭均在祖國大陸
臺灣省人口現有2300余萬,漢族約占98%,其中80%是閩南人,20%是客家人。目前臺灣使用的姓氏約有2000余種,人口最多的十大姓為陳、林、張、王、黃、李、吳、蔡、劉、楊(據1989年統計資料)。臺灣十個大姓人口眾多,合計約占全臺總人口的50%以上。此外,許、鄭、謝、郭、賴、曾、洪、邱(丘)、周、葉、廖、徐、莊、蘇、江、何、蕭、羅、呂、高、彭、朱、詹、胡、簡、沈、施、柯、盧、余、翁、潘、游、魏、顏、梁、趙、范、方、孫、鐘、戴、杜、連、宋、鄧、曹、侯、溫、傅、藍、姜、馮、白、涂、蔣、姚、卓、唐、石、湯、馬、巫、汪、紀、董、田、歐、康、鄒、尤、古、薛、嚴、程、龔、丁、童、黎、金、韓、錢、夏、袁、倪、阮、柳、毛、駱、邵等90姓也人口眾多,與上述十大姓合稱為“臺灣一百大姓”。
臺灣漢族各姓氏的祖根都在中國大陸,他們的祖先絕大多數早先居于中原地區,幾經遷徙最后再由福建入居臺灣。例如陳姓的“根”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林姓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淇縣、衛輝市一帶;張姓的發源地在河南濮陽和山西太原;王姓發祥地主要在河南洛陽及山西太原一帶;黃姓發源于河南省潢川縣,該地現有古黃國故城遺址;李姓發源于河南省鹿邑縣,這里是李氏祖先李耳(老子)的故鄉;吳姓發源于江蘇蘇州市;蔡姓發源于河南省上蔡縣;劉姓發源于河南的魯山縣(祁姓劉)和偃師市(姬姓劉);楊姓發源于山西省洪洞縣,弘農楊氏發祥于陜西華陰和河南靈寶一帶。
總之,絕大多數臺灣同胞的姓氏都是從祖國大陸帶過去的,海峽兩岸人民歷來就有割不斷的血脈淵源關系。正因為如此,在近年來風靡世界各地的姓氏尋根活動中,臺灣同胞也表現出極高的熱情,他們沖破重重阻力和干擾,不斷組團來大陸尋根謁祖,典祭先賢,表現出對祖地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向往之情。
歷代大陸向臺灣移民情況簡述
臺灣與福建僅隔一泓海水,自古以來海峽兩岸人民就有著頻繁的交往和聯系。早在公元230年,東吳大將衛溫、諸葛直曾率甲士萬人航抵臺灣;隋朝時,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到臺灣“慰撫”當地居民。唐代,大陸人民開始移居臺灣。到了宋代,宋王朝正式設官建制,管轄臺灣。明代雖一度被荷蘭侵略者竊據,但最終又被收回祖國懷抱。宋元以后,隨著東南沿海海上貿易的發展,閩南人移居澎湖者日漸增多,到元朝末年,已有相當數量的閩人定居臺灣、澎湖列島。明、清時期,由閩、粵向臺灣島的移民不絕于道,并多次形成移民高潮。這一時期大陸人移居臺灣的主要原因是從軍、墾殖、經商等。如明朝后期,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等率部抵臺,在臺北北港設寨屯田,并不斷招募漳州、泉州、興化沿海人民到臺北拓荒墾殖。崇禎年間,福建大旱,鄭芝龍在福建巡撫熊文燦的支持下,招募沿海災民入臺墾殖,每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當時有數萬災民來到臺灣,開始了對臺灣有組織的大規模開發。
1662年,鄭成功為了建立反清復明基地,率領將士2.5萬人,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鄭成功去世后,他的兒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營建反清基地。鄭氏在臺期間,采取各種措施招徠大陸沿海百姓入臺開荒,鼓勵民間私墾。這一時期漳州、泉州、興化一帶赴臺百姓達15萬人之多,為臺灣寶島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統一臺灣之后,在臺灣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此后,由大陸渡海入臺墾殖的百姓不絕于道,到了康熙中葉,清廷放寬海禁,福建、廣東沿海百姓成群結隊前往臺灣墾荒,先后達幾十萬人,形成了又一次由大陸向臺灣移民的高潮。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臺灣居民已達200余萬。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的將士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原移民的后裔。如鄭成功的祖先就是唐末五代時“從王潮自光州固始入閩”的。由大陸向臺灣最后一次大規模移民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末,1949年國民黨軍退守臺灣時,約有200多萬人隨往臺灣島,這些人除了來自福建、廣東外,還有來自全國其他省區的。
近年臺胞來大陸尋根活動情況
臺灣同胞歷來都很重視同宗、同鄉關系,一直保持著我國農村社會的傳統習俗。當中國大陸移民最早來到臺灣時,往往是同鄉同族人結伴而行,聚族而居。隨著時間的推移,來臺移民逐漸增加,各姓氏家族發展擴大,人口增多,來自大陸的新老移民們為聯絡同姓同宗之間的情誼,紛紛仿照自己祖地的習俗,續修家譜、蓋祠堂,形成各自的家族組織,以后又陸續成立了各種姓氏宗親會、宗親總會等,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姓氏聯誼團體。據1979年臺灣《新生報》統計,截止當年,在臺灣登記的各種姓氏宗親會達222個。如今,這些宗親會成員已成為臺灣民間與大陸開展文化交流的骨干力量。
20世紀70年代末期,隨著中國大陸社會環境逐漸寬松,臺灣同胞回大陸尋根者絡繹不絕,尋根熱潮不斷掀起,臺灣各姓氏宗親會活動頻繁。1978年10月,臺灣圖書館舉辦了《根——臺灣的過去和現在》特別展覽,展出了中華民族開拓臺灣200年的歷史資料,證明臺灣和大陸的一脈相承、息息相關的歷史淵源。同年,“臺灣史跡源流研究會”召開年會,對臺灣的根源展開熱烈討論。與會人員指出:臺灣是“枝”,中國大陸是“木”,臺灣的“根”扎在大陸,與大陸有著深厚的地緣、血緣關系,臺灣世居同胞以及文化、生活,無一不來自大陸。
1979年6月,臺灣《中國時報》發表題為《鄉土、血統、根》的文章,指出:“臺灣是我們直接的根,而這根又嵌在更大的根里,那便是中國。”不久,臺灣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了《五百年前是一家》歷史叢書,從不同角度考證了絕大多數臺灣人的祖先是明清兩代飄洋過海到臺灣定居的閩南人和客家人。此后,臺灣新聞界、史學界、文化出版界以及文人學者都紛紛以“根”為主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從臺灣的地理、歷史、文化、風俗、宗教、姓氏等方面,考證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血脈淵源。臺灣臺中市還成立了“臺灣各姓氏淵源研究會”,多年來一直收集整理族譜文獻,致力于研究臺灣姓氏與祖國大陸的源流關系。自此,一股股長久埋藏于臺胞心底的思鄉情結悄然迸發,回歸祖國大陸尋根的愿望勃然興起。
游子思歸,人同此心。尋根謁祖、歸鄉探親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自從1987年10月臺灣當局允許公民赴大陸探親以來,臺灣回大陸尋根探親的人急劇增多:1988年為45萬人次,1990年達90萬人次,1992年近150萬人次。臺灣各姓宗親會也抓住時機,紛紛組團來大陸尋根謁祖。他們最初是到福建、廣東沿海一帶訪祖認親,后來不再滿足于沿海家鄉,進而深入到祖國內地尋根,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臺灣同胞尋根覓祖的足跡。
河南省所在的中原地區,地處黃河中下游,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也是華夏姓氏的主要發祥地。據有關資料統計,中華古今22000多個姓氏中,源于河南的約占40%以上;在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300大姓中,有150多個姓氏起源于河南。近年來,世界各地的華人和臺、港、澳同胞相繼到河南尋根謁祖、旅游觀光,其中臺胞來尋根的人數和次數最多,據不完全統計,自1987年11月以來,到河南的臺灣同胞近130萬人次,其中有26.7萬人次是來尋根祭祖的。1989年至1995年,到河南洛陽王城公園拜謁“根在河洛”碑的團體有120多個,人數達2萬人次。
從臺灣同胞不斷到祖國大陸的尋根活動不難看出,中華姓氏有著何等的凝聚力!它已經不單純是一個簡單的文化符號,而是中華民族血緣相繼的標記,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橋梁。海峽兩岸人民擁有共同的姓氏,充分說明了臺灣同胞和祖國大陸人民是同文同種同根,血濃于水,兩岸人民歷來有著割不斷的親情關系。
(作者單位: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