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翔
據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證明,距今5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已定居于成都平原。位于成都市西北部的郫縣曾是古蜀國的都邑,郫縣的西南郊至今尚有古蜀國望帝杜宇、叢帝鱉靈的陵墓和專祠。宋陳皋《杜宇鱉靈二墳記》稱:“杜宇、鱉靈墓,在郫縣南一里,二冢相對峙若丘山。”為川內最古老的帝王陵墓。
古蜀人的歷史,相傳經歷了蠶叢、柏灌、魚鳧的游牧時代。春秋之時,正是中原戰亂不息的多事之秋,而地處一隅的蜀人開始進入杜宇王朝的農居時代。史稱杜宇“教民務農”,這是古蜀人開拓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農業的發展,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人口繁衍,逐漸安居下來。但是,當時的成都平原是一片巨大的沼澤地,只有為數不多的陸地分布在沼澤之中,還常常受到洪水的威脅,在市內商業街發掘的古蜀船棺葬也充分說明這樣的威脅是多么嚴重。由于水患得不到治理,洪澇災害日益嚴重,蜀人的生存面臨嚴峻的考驗。
就在杜宇面對洪澇無能為力的時候,荊人鱉靈的出現給蜀人帶來一線生機。鱉靈是一位治水的天才,杜宇拜他為相,讓他全權負責治理水患。鱉靈帶領一批蜀國民眾開鑿山壁,疏通江河,水歸其流,“民得陸處”(《蜀王本記》)。鱉靈立下治水奇功,受到眾多蜀民的擁戴,終于取代杜宇為蜀王,改號開明氏,史稱叢帝。
開明時代是古蜀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經歷幾代開明氏蜀主的努力經營,蜀國逐漸強盛,并成為豐衣足食的富饒之鄉。金沙遺址的發掘,向我們展示了一座輝煌的都邑,把成都建城的歷史上溯到3000多年前。
為了紀念發展天府農業、治理水患的望帝、叢帝,早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即建立祠宇祭祀他們。望帝祠原在都江堰市玉壘山麓,名崇德祠。齊明帝建武年間(494~498年),益州刺史劉季年將其遷至郫縣,與叢帝祠合祀。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益州牧樂安公、郫縣令趙可度培修望叢祠,惜明末毀于戰亂。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縣李馨重修,并在園內廣植柏樹。1919年,四川督軍熊克武培修祠宇,請著名書法家但懋辛書碑二通,一為“古望帝之陵”,一為“古叢帝之陵”。1969年“文革”中,兩碑均毀,1984年修復,并對望叢祠進行整修,新建大門、照壁、漣漪園、搏浪軒、回瀾閣,新鑿鱉靈湖,在園內廣植花木。望叢祠仿會稽大禹陵規制建設,以大殿、聽鵑樓、高船舫、矮船舫組成兩個四合院。大殿內塑二帝坐像;正殿兩側有楹聯二副:“蜀國破天荒,憶冠裳讓后,水土平初,一德君臣三代遠;巴人追地載,當花鳳來時,杜鵑啼處,千秋風雨二陵多。”“巫峽西回,斷巖猿聲留勝跡;岷江東去,故宮鵑魂認前朝。”殿后園內古柏森森,水光漣漪,花木繁茂,望叢祠已成為后人憑吊二帝豐功偉績的圣地。
北宋仁宗年間,益州牧樂安公每年“躬親祭祀”。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規定農歷三月三、九月九為望叢二帝祭祀之日,并列入成都府祀典。民間相傳,杜宇死后,其魂化為杜鵑,左思《蜀都賦》“鳥生杜宇之魄”,北宋趙《成都古今記》:“杜宇魂化為鳥,名曰杜鵑,亦曰子規。”每歲春耕,杜鵑聲聲,催促民眾力務農耕。民眾尊稱杜宇為農業之神,每歲春耕之前,農人聚社,祭祀杜宇,然后開始春耕;秋日收獲,農人秋社,感謝他的護佑,“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華陽國志》)。杜宇的傳說對中國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歷代詩人都曾賦詩吟誦,“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成為人們寄托家國之思的象征。唐代詩人胡曾《成都》詩寫道:“杜宇曾為蜀帝王,化禽飛去舊城荒。年年來叫桃花月,似向春風訴國亡。”李山甫《聞子規》:“冤禽名杜宇,此事更難知。昔帝一時恨,后人千古悲。”南宋文天祥:“從今離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子規聲聲,哀怨啼血,向人們述說亡國的傷痛。
在唐宋詩詞中,“杜宇”也成為游子抒發離情別緒、思鄉懷歸之情的擬代。唐代蜀中詩人雍陶有《聞杜鵑》:“蜀客春城聞蜀鳥,思歸聲引未歸人。”李中《途中聞子規》:“春殘杜宇愁,越客思悠悠。”宋趙長卿《青玉案》:“何處煙村啼杜宇,勸人歸去,早思家轉,聽得聲聲苦。”宋趙師俠《謁金門》:“回念故園如舊否,不堪聞杜宇。”這樣的意象,不但影響了歷代的中國文人,甚至接受中國文化熏陶的日本文人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日本文人正岡子規,不但以子規入名,而且創辦了雜志《杜鵑》,他曾寫有《聞子規》詩:“一聲孤月下,啼血不堪聞。半夜空欹枕,故鄉萬里云。”
除建祠奉祀外,每年端午節則興起盛大的賽歌、對歌會,郫縣舊志記載:“望叢祠,即二帝陵邊,端午日,游人如蟻,農民競田歌,聲聞數里。”清道光間孫《望叢前后志》:“五月端午,湘楚吊楚平,岷陽朝杜主,鄉老言,千秋節也,至今成俗。”不忘二帝之功,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規模盛大的民俗活動,世代相沿。望叢民歌屬高腔山歌,以石榴花葉起興,婉轉悠揚。賽歌活動歷時數天之久,由會首主持,并在歌場上將一些折扇、草帽、紅紙封(錢袋)等獎品掛出。參加吼山歌的人經評議,由會首當場發獎。
歌會中還有一種打李子的習俗,人們將一大把一大把的李子漫坡丟甩,而且專往大姑娘、小媳婦的頭上甩。據說誰挨的李子多,誰的兒子就生得多。有一首民歌這樣唱道:“多栽秧子多結谷,多生兒子多享福。撿起李子懷中揣,叫聲媳婦哎!多吃李子兒滿屋。”因此那些想多抱孫子、早抱孫子的婆婆一大早就拉著媳婦到望叢祠去揀李子。賽歌會上,青年男女談情說愛,互擲李子,尋求意中人。夜幕降臨,燃起堆堆篝火,青年們載歌載舞,對唱山歌,別具特色。賽歌會中,遠近商販、賣小吃的也到會上搭棚設攤,郫縣著名的童鞋、童帽、刺繡等各種手工藝品也來趕會。各種民間文藝活動,如猴戲、雜技、西洋鏡、被單戲、打擂比武等也來湊熱鬧,逐漸發展成為盛大的物資交流大會。1947年后,賽歌會中斷。1983年,中斷近40年的望叢賽歌會恢復,并根據農時季節,將賽歌會推至農歷五月十五日舉行。一年一度的望叢賽歌會,不僅推動了當地文化的發展,對經濟發展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動。2000年的賽歌會,一改過去單純的吼山歌的形式,舉辦了民族、美聲、通俗演唱三組歌詠比賽,既承襲傳統,又適應了現代社會文化生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