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同春

北京西永定河有一條支流叫清水河,清水河畔有一著名的千年古鎮—齋堂鎮。元代它就是京城西部山地內外交通的要津,是京西深山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明時曾筑有城池。
齋堂山川秀美,人杰地靈。元代著名學者熊夢祥晚年棄官隱居齋堂,潛心著述,完成了《析津志》。這是記述北京史地、民情的第一部志書,門類繁多,內容翔實,對研究北京地理、歷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齋堂鎮東北約12公里處有一古村落——靈水村。靈水村南、西、北三面環山,村東為出口。在村東約500米處有一座過街樓,下部為券形門洞,上面是一座馬王廟?,F今這座過街樓還在,但古道已棄而不用,在其南側開有公路,可供汽車通行。
靈水村有座靈泉禪寺,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記載:“(靈泉寺)起自漢時。”漢代時佛教是否已傳入京西,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測,靈水村歷史是相當悠久的。包世軒在《遼玉河縣清水院統和十年經幢考》一文中指出“經幢上多數捐資村落和邑眾都是齋堂川內人士,是玉河縣民”。遼統和十年是992年。著名的北京郊區村落研究專家尹鈞科先生認為,當時靈水村已經存在,靈水成村時間應在遼統和十年之前,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靈水村自古有崇尚文化的遺風,讀書風氣濃厚。自中國科舉制度盛行以來,靈水村就不斷有人考取功名。明清以來,據有關記載,此村曾出過2名進士,22名舉人。民國時期,這個小村落曾走出過6名燕京大學的學子。共和國成立后,歷年都有學生考上大中專院校。一個小村落出現如此多的讀書人,在當地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贏得“京西舉人村”的稱譽。這樣一個較封閉的深山村落,文化底蘊居然如此深厚,的確讓人感嘆。
靈水村在村東北坡高臺上建有文昌閣和魁星樓,文昌帝君主管功名利祿,魁星被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之神。

靈水出舉人得益于這里的尊師重教風氣。據說明永樂八年(1410年)這里就辦起了社學。清末,靈水舉人劉增廣倡導在木城澗玉皇廟建立新式學堂,并親自撰寫碑文,這是北京地區最早的新式學堂。1914年,靈水村辦起了新式學堂,1934年,學校遷龍王廟,學生人數達六七十人,全村的孩子無論貧富均可上學。1935年,又在村內靈泉禪寺開辦了高小。
靈水村的古民居亦可稱為中國北方明清時期鄉村民居建筑的典范?,F有四合院162處,約1100間房,原貌保存度為80%。據統計,現存明代宅院6個,22間房。清代民居120余間。靈水村傳統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兩進或三進四合院,軸線明晰,房舍對稱。其中代表性的宅院當屬明代富紳劉增昆的宅院。這是5進宅院,共90多間房子。每進院子正門和后門均設在中間位置,連成一條直線,從第一座宅院進入,可以筆直穿過5座院落,如果關閉正門,開旁門,又可各自成為一個單元,構成了“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規律。這里的宅院也呈現世代鄉村的“士大夫”風情。像舉人劉增廣的故居,既不同于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又有別于普通的鄉間民宅。宅院建有樸素的門樓、影壁、高臺階、大板門,過廳寬大,磚雕簡潔而講究,花飾粗獷中含秀美。宅院不單純追求豪華和氣派,卻透有一種文化氣氛,保持著讀書人的風雅,石刻、雕畫、宅門、楹聯無不體現著舉人文化的深層內涵。
靈水村大,自然資源豐富,土特產多而全。過去有兩條古道從村邊通過,一條通沿河城到河北礬山鎮,一條通齋堂去清水到山西、內蒙古。因此,靈水在明清時期商業就逐漸發展起來了。村里有商號十余家,著名的有八家,號稱八大商號。商業的興盛還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這里先后有雜面廠、鐵鋪、銀匠鋪、瓦窯、缸窯和香廠等手工作坊。

靈水村村內和村周邊寺廟眾多。據統計,靈水村現存17座寺廟遺址,其中靈泉禪寺“始于漢時”,是北京最早的寺廟。靈泉禪寺原名瑞靈寺,明代改為今名。山門為磚石仿木結構,前有影壁,山門兩側有旁門各一。進入山門依次為天王殿、三世佛殿、三大士殿,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造成如此規模,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重修。靈泉禪寺現僅存山門及影壁和漢白玉須彌碑座一個。
靈水有八景,靈水村先人題寫在北山玄武廟墻壁上的八景是:東嶺石人、西山聳翠、南庵迎眺、北塔凌云、龍泉觀水、古柏參天、文星高照、挺松榆兒。
靈水村多奇樹古木,這里有10棵古樹已記入《北京市古樹名木志》,其中著名的是“柏抱榆”、“柏抱?!?、雌雄一體的銀杏樹和“龍潭怪柳”等。
北京郊區僅有8棵“樹生樹”,而靈水村就占兩棵。靈水南海火龍王廟內有兩棵千年古柏,一棵胸徑2.02米,里側一枝上長出一棵榆樹,胸徑0.6米;一棵胸徑2.1米,分叉處生出一棵桑樹,胸徑0.3米。銀杏樹本是雌雄異株的樹種,壽命極長,生長在靈泉禪寺的兩株雄樹相距只有3米,西邊這棵樹外邊一枝中部生有一巨大“樹椎”,專家說南方有樹長樹椎最多20厘米長,而這個樹椎有120厘米長,直徑20多厘米,這是罕見之物。最奇的是樹椎向上這一枝每年結果。據鄉民介紹,當深秋來臨,銀杏樹一片金黃,而結果這一枝卻碧綠,所結白果小于其他地方的白果,并呈杏黃色,像葡萄一樣成串掛在枝頭。位于村北有一株千年古柏,胸徑近2.5米,樹冠平展,樹杈橫生,枝葉茂盛,宛如華蓋,長勢向東傾斜,遠觀又似靈芝,被當地人美稱為“京西靈芝”。
還有一棵奇樹叫“龍潭怪柳”。村外有個龍頭灣,丈八瀑布直瀉而下,形成一個水潭,水潭下有泉眼,大旱時,瀑布沒了,水潭中依然有水。人們在這里建了個龍王廟,水潭自然就叫龍潭了。龍潭邊有一棵柳樹,主干已橫臥潭邊,主干中部竄出兩棵柳樹,那姿態和長勢令人贊嘆。人們把龍頭灣作為靈水的一景,這棵樹叫做“龍潭怪柳”。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