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君 龐 晶 項武生
摘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毛澤東在1938年發表的
《論持久戰》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辯證法和唯物史現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始終,用以說明中日戰爭過程和結局?!墩摮志脩稹返陌l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關鍵詞:《論持久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12
一、《論持久戰》批判了唯心論和機械論,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中國化
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理論基石。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思維和認識都是人腦的產物。人類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唯心論和機械論是兩種錯誤的哲學觀點,前者片面夸大了意識或精神的作用,后者則片面夸大了物質的客觀性。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通過對“盧溝橋事變”以來抗戰十個月的經驗總結,尤其是“亡國論”和“速勝論”喧囂塵上、四處彌漫的情況下,一針見血地指出:“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蛘呤呛翢o根據地純主觀地說一頓;或者是只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夸大起來,當作全體看?!彼麖娬{指出:“采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痹谶@里,毛澤東揭示了以科學的社會實踐為特征的辯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本質區別,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儒家“中庸”哲學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冷靜、客觀、全面地看待那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以簡練的語言論述了抗日戰爭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這就為毛澤東在1938年10月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中提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偉大歷史任務,并第一次使用了“實事求是”這個中國人民十分熟悉的概念,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論持久戰》用客觀和全面的哲學方法論分析中日戰爭,辯證地闡述了中日戰爭的形勢,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中國化
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泵珴蓶|是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社會實踐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與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對中日戰爭的作如此分析:“(中國能戰勝并消滅日本帝國主義)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泵珴蓶|深刻地洞察出解決中日矛盾的關鍵在于矛盾雙方內部要素的不斷變化,揭示了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和性質。他指出:“由于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瓚馉幉荒苓_到日本統治階級所期望的興旺,而將達到它所期望的反面——日本帝國主義的死亡?!迸c此同時,中國雖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地位,然而“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薄@種進步性和正義性會贏得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和支持,從而使中日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為中國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毛澤東用客觀的和全面的觀點分析和比對中日戰爭矛盾雙方的基本特點。(1)敵強我弱:日本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能力較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中國則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組織能力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2)敵退步我進步:日本帝國主義從事的戰爭是侵略戰爭,目的在于擺脫經濟危機,緩和國內階級矛盾,霸占中國領土,這是日本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中國則與日本相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日戰爭是民族解放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必然取得勝利的主要根據。(3)敵小我大:日本是一個小國,其人力、軍力、物力、財力均感缺乏,戰爭是在先天不足的條件下進行的,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中國則是一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廣土眾民,能夠支持長期戰爭。(4)敵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國主義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國內外堅持正義人民的反對,失道寡助;中國則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必然得到國內外大多數堅持正義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
再次,《論持久戰》還闡述了一系列帶有中國特色的唯物辯證法范疇。比如,用“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有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揭示了必然性和蓋然性的辯證關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個戰爭的目的,就是戰爭的本質,就是一切戰爭行動的根據Dc”指明了本質與非本質的辯證關系,也透視出“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是同樣重要的問題的兩個方面;還有,用“戰爭的目的,防御中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闡述了戰爭的目的和手段的辯證關系,等等。
此外,《論持久戰》還引用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些帶有中國傳統哲學特色的名句,來說明全面看待中日戰爭和采取合理的戰略戰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這里,毛澤東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范疇,將中日戰爭置于矛盾的統一體中,指明了矛盾雙方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從而指明了戰爭的客觀規律及其結局:“戰爭過程中,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則的錯誤,竭盡最善的那類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將隨之政治異常而發展,……到了新的一定階段時,就將發生強弱程度上和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泵珴蓶|正是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研究中日戰爭發展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本質,考察中日戰爭相互矛盾著基本特點或基本因素的量變和質變的情形,科學地預見到戰爭中敵我力量互為消長的總趨勢,中國由劣勢、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保守到退卻。這樣,毛澤東就得出了抗日戰爭必然經歷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和戰爭態勢,正確地預見了戰爭發展的一般規律。
三、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自覺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特別強調抗日戰爭的人民性——“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中國化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類發展史和當時資本主義社會、批判地吸收人類先進的思想資料的基礎上,創立了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揭示了物質生產力的狀況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種不同趨向的根源”,而且“指出了科學地研究歷史這一極其復雜、充滿矛盾而又是有規律的統一過程的途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歲月中,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結合儒家哲學“以民為本”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共產黨特有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其中,毛澤東的貢獻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人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兵民是勝利之本”,只有團結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實行“軍民一致”,才能瓦解敵軍、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可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一開始就不是盲目地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而是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實事求是,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地位,然而“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边@種進步性和正義性會贏得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和支持,從而使中日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為中國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毛澤東用客觀的和全面的觀點分析和比對中日戰爭矛盾雙方的基本特點。(1)敵強我弱:日本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能力較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中國則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組織能力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2)敵退步我進步:日本帝國主義從事的戰爭是侵略戰爭,目的在于擺脫經濟危機,緩和國內階級矛盾,霸占中國領土,這是日本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中國則與日本相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日戰爭是民族解放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必然取得勝利的主要根據。(3)敵小我大:日本是一個小國,其人力、軍力、物力、財力均感缺乏,戰爭是在先天不足的條件下進行的,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中國則是一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廣土眾民,能夠支持長期戰爭。(4)敵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國主義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國內外堅持正義人民的反對,失道寡助;中國則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必然得到國內外大多數堅持正義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
再次,《論持久戰》還闡述了一系列帶有中國特色的唯物辯證法范疇。比如,用“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有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揭示了必然性和蓋然性的辯證關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個戰爭的目的,就是戰爭的本質,就是一切戰爭行動的根據”指明了本質與非本質的辯證關系,也透視出“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是同樣重要的問題的兩個方面;還有,用“戰爭的目的,防御中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闡述了戰爭的目的和手段的辯證關系,等等。
此外,《論持久戰》還引用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些帶有中國傳統哲學特色的名句,來說明全面看待中日戰爭和采取合理的戰略戰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這里,毛澤東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范疇,將中日戰爭置于矛盾的統一體中,指明了矛盾雙方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從而指明了戰爭的客觀規律及其結局:“戰爭過程中,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則的錯誤,竭盡最善的那類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將隨之政治異常而發展,……到了新的一定階段時,就將發生強弱程度上和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毛澤東正是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研究中日戰爭發展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本質,考察中日戰爭相互矛盾著基本特點或基本因素的量變和質變的情形,科學地預見到戰爭中敵我力量互為消長的總趨勢,中國由劣勢、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保守到退卻。這樣,毛澤東就得出了抗日戰爭必然經歷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和戰爭態勢,正確地預見了戰爭發展的一般規律。
三、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自覺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特別強調抗日戰爭的人民性——“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中國化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類發展史和當時資本主義社會、批判地吸收人類先進的思想資料的基礎上,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揭示了物質生產力的狀況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種不同趨向的根源”,而且“指出了科學地研究歷史這一極其復雜、充滿矛盾而又是有規律的統一過程的途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歲月中,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結合儒家哲學“以民為本”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共產黨特有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其中,毛澤東的貢獻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人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北袷莿倮尽?,只有團結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實行“軍民一致”,才能瓦解敵軍、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梢姡悦珴蓶|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一開始就不是盲目地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而是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實事求是,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地位,然而“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這種進步性和正義性會贏得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和支持,從而使中日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為中國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毛澤東用客觀的和全面的觀點分析和比對中日戰爭矛盾雙方的基本特點。(1)敵強我弱:日本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能力較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中國則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組織能力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2)敵退步我進步:日本帝國主義從事的戰爭是侵略戰爭,目的在于擺脫經濟危機,緩和國內階級矛盾,霸占中國領土,這是日本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中國則與日本相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日戰爭是民族解放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必然取得勝利的主要根據。(3)敵小我大:日本是一個小國,其人力、軍力、物力、財力均感缺乏,戰爭是在先天不足的條件下進行的,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中國則是一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廣土眾民,能夠支持長期戰爭。(4)敵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國主義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國內外堅持正義人民的反
對,失道寡助;中國則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必然得到國內外大多數堅持正義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
再次,《論持久戰》還闡述了一系列帶有中國特色的唯物辯證法范疇。比如,用“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有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揭示了必然性和蓋然性的辯證關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個戰爭的目的,就是戰爭的本質,就是一切戰爭行動的根據”指明了本質與非本質的辯證關系,也透視出“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是同樣重要的問題的兩個方面;還有,用“戰爭的目的,防御中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闡述了戰爭的目的和手段的辯證關系,等等。
此外,《論持久戰》還引用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些帶有中國傳統哲學特色的名句,來說明全面看待中日戰爭和采取合理的戰略戰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這里,毛澤東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范疇,將中日戰爭置于矛盾的統一體中,指明了矛盾雙方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從而指明了戰爭的客觀規律及其結局:“戰爭過程中,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則的錯誤,竭盡最善的那類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將隨之政治異常而發展,……到了新的一定階段時,就將發生強弱程度上和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泵珴蓶|正是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研究中日戰爭發展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本質,考察中日戰爭相互矛盾著基本特點或基本因素的量變和質變的情形,科學地預見到戰爭中敵我力量互為消長的總趨勢,中國由劣勢、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保守到退卻。這樣,毛澤東就得出了抗日戰爭必然經歷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和戰爭態勢,正確地預見了戰爭發展的一般規律。
三、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自覺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特別強調抗日戰爭的人民性——“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中國化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類發展史和當時資本主義社會、批判地吸收人類先進的思想資料的基礎上,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揭示了物質生產力的狀況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種不同趨向的根源”,而且“指出了科學地研究歷史這一極其復雜、充滿矛盾而又是有規律的統一過程的途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歲月中,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結合儒家哲學“以民為本”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共產黨特有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其中,毛澤東的貢獻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朔诉@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人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北袷莿倮尽?,只有團結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實行“軍民一致”,才能瓦解敵軍、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一開始就不是盲目地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而是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實事求是,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
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