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東蓮
摘要:黨中央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現。生態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項重要的基礎性事業,毫無疑問也要堅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準確理解它的深刻內涵,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對生態建設工作的新要求。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生態建設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16—02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建議》最鮮明的特點。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我國長期以來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十一五”規劃的制定,是編制規劃理念的重大轉折和創新。生態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項重要的基礎性事業,毫無疑問要堅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正確認識和準確理解它的深刻內涵,認真審視我國生態建設長期實踐的經驗教訓,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對生態建設工作的新要求。
1.科學發展觀的含義
科學發展觀是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針對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而提出來的。這既是歷史的、理性的選擇,又是現實的需要。科學發展觀汲取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量有益成果,內涵極為豐富。一是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二是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三是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四是可持續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2.科學發展觀對生態建設的指導意義
對照科學發展觀,回顧我國生態建設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我們過去和現在的許多做法是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適應的,還有一些是與科學發展觀相背離的。
與科學發展觀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有:全社會重經濟發展,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在開發建設過程中造成生態環境破壞還相當嚴重;公民參與生態建設的自覺性、參與程度還遠遠不夠;沒有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科學高效的工程建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做法,主要是兩大方面:一是違背自然規律。比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植一些不適合種的樹,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結果年年植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或者是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樹。國家花了很多錢,群眾也投入很多勞動力,但改善生態的效果并不好。又比如,過分強調人的力量,主張人定勝天,人要改變大自然,氣壯山河地向沙漠進軍,無限度地擴大人工綠洲,結果導致“人進沙進”,雖增加了少量的人工綠洲,自然綠洲則大量減少。有的地方甚至為了植樹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結果是“綠了一條線,黃了一大片”,導致了生態系統的加速退化。再比如,我們現在許多地方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比較落后,過度開發利用,掠奪式經營,導致生態與經濟發展惡性循環。二是違背經濟規律。在生態建設中,過分強調國家的、全局的利益,強調生態效益,而忽視發展經濟的要求和群眾的切身利,益,最終導致工作的失敗。實踐證明,在生態建設過程中,忽視“以人為本”這一重要原則,就生態論生態,老百姓的吃飯、燒柴等問題不解決,沒能有效地發展經濟,造林種草的成果就很難鞏固,這樣建成的生態環境也不可能穩定。
3.生態建設中如何落實科學發展
科學發展觀不僅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必然要落實到各項具體工作中去。總結幾十年的經驗教訓,從當前看,科學發展觀落實到生態建設的具體實踐中,最核心的是要把握以下四點:
第一,樹立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人類要生存、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必然要開發和利用大自然,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確保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做到資源能夠可持續地利用,環境能夠可持續地維護。樹立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就是要有效地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既充分利用水土資源,又確保大自然能夠承受,資源與環境不衰退;既考慮當前,又考慮長遠;既顧及當代人,又顧及后代人,以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地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地維護,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樹立和落實統籌協調的理念。生態建設涉及多個因素、多個目標,包涵了許多對立統一的方面和問題。比如當前與長遠問題、局部與全局問題、政府與市場問題、生態與經濟問題、保護與利用問題、治理與開發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必須處理好它們之間的辨證關系,統籌安排,使之協調發展。
第三,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生態建設能不能順利推進、生態環境能不能得到保護,關鍵在于能不能把群眾的事情辦好。落實這一理念,一是要解決好群眾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正確處理生態建設和改善民生的關系,把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突出問題作為生態建設的前提和手段,為生態建設奠定扎實的基礎。當然,各地情況不同,要求解決的問題也不一樣。當前,特別要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因為農民經濟實力有限,外部調糧非長遠之計。如果農民的吃飯問題解決不好,還是要毀掉林草去種糧的。二是要幫助群眾解決好長遠發展的問題。要引導群眾從長計議,認清保護和建設良好生態的長效利益。找準結合點,把生態環境建設與長遠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三是注意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工作路線,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集中群眾智慧,尊重群眾意愿,使生態建設各項決策和建設內容符合實際,符合群眾要求。凡是群眾接受、積極性高的,就快干;凡是群眾不接受、積極性不高的,就先放一放,等時機成熟后再干。要注意用政策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把環境建設與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加大群眾參與力度,真正實現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第四,樹立和落實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不論是水土資源,還是生態環境,對人類活動、對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都是有一定承載能力的,一旦超過其承載能力,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就會受到傷害。同樣,人類的生態建設活動如果超過自然的承載能力,也必然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生態建設工作中,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落實這一理念,關鍵是要做到兩點;一是尊重自然規律。要深入研究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對那些土地承載力極為有限的特殊區域,應采取生態移民的方式,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要充分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恢復植被,使生態環境更快更好的改善。二是要處理好開發與保護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開發資源、發展經濟、滿足人的需要的過程中,既要關注人,也要關注自然;既要滿足人的需要,也要維護自然的平衡。善待自然,讓生態系統保持在良好的狀態,良性地循環。
總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經常性地對生態建設工作進行總結和反思,符合的就毫不動搖地堅持,全力以赴地做好;不符合的就毫不猶豫地調整,實事求是地糾正。
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