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年
摘要: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追求的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和諧社會是人類先進文化的理性選擇和價值目標;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精神支柱;智力支持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23—02
一、和諧社會是人類先進文化的理性選擇和價值目標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追求的社會理想。古往今來,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人們一直在追求社會的平等、自由、和諧。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和諧社會的思想豐富多彩,儒道兩家是其代表。儒家向往的和諧社會有“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兩個層次,“小康社會”是指一種生活寬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和講究禮儀的社會。“大同社會”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和諧社會。主張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自然祥和、無為而治的道家,最反對社會沖突,最希望社會和諧。老子給人們描繪了一個人與人之間“無欲”、“無為”、“無爭”,彼此和諧相處,寬大為懷,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莊子所構想的“至德之世”、“至治之世”,勾畫了一幅“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為一”,擺脫了一切羈絆,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和諧社會。詩人陶淵明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美好生活,寄托了詩人的社會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對和諧幸福社會的向往和憧憬。
在西方思想史上,希臘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把理想國家設想為由統治者、軍人和勞動者三個等級組成,他們各守其美德、各盡其本性、各司其職、和諧相處。近代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批判了資本主義的黑暗,譴責了圈地運動“羊吃人”的慘劇;提出財產公有、共同勞動、按需分配的思想;夢想建立一個政治清明、生活富裕、社會公平、道德高尚、人民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18—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圣西門、傅立葉、歐文,極端痛恨和猛烈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公,反對私有制,主張公有制,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希望建立“實業制度”、“和諧制度”、“新和諧村”。由于空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立在抽象的倫理道德和理性原則的基礎上,脫離現實社會的經濟基礎、階級基礎,因而不能不以失敗而告終。
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理論武器,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中的有益思想,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為科學,設想了“自由人聯合體”的和諧社會模式。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毛澤東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提出了統籌“十大關系”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強調要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23P373,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做到多方面的綜合平衡”等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江澤民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們黨所肩負的新任務,提出我們建設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進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理念,是對鄧小平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學說的新發展。
二、先進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
文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知識體系、價值觀念、生存方式等構成的觀念形態的復合體。先進文化是人類智慧、文明的結晶,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靈魂。主要由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構成。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擔負著不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的歷史使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基礎、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一)先進文化規定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的方向、性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要求的和諧社會包括四層含義:其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不是封建式的“田園牧歌”,也不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更不是現代資本主義式的“福利社會”。其二,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和諧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其本質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位一體的社會。其三,和諧是一個社會穩定、國泰民安的社會。其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
(二)先進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先導。社會發展是以先進文化為先導,離開了先進文化的創新和指導,人類社會就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精神動力。以“五四”運動為開端的新文化運動,高揚“民主”、“科學”兩大旗幟,給滿目瘡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以強烈震撼,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文化先導,喚起國人的覺醒和思想解放,從而激發人民群眾豐富的創造力。特別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革命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為主動”。有了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自覺選擇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打破奴役人民大眾的數千年的封建文化,蕩滌了千年沉淀的精神污垢,清理了數千年積累的文化遺產,引導中國人民走出了黑暗,迎來了新中國,為中國人民走向和諧幸福社會奠定了政治基礎。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大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線,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國共產黨,正確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走出了一條富民強國的道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國共產黨正確解決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個根本問題,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從貧窮
到溫飽再到小康的兩次社會巨變,為當代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堅定的物質基礎。
(三)先進文化提供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豐富的治國思想。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造就了“文景之治”漢武輝煌、“貞觀之治”開元盛事、康乾盛世的和諧局面。儒家的“修齊治平”的剛健有為的治國方略和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智慧啟迪著后人。在國家強盛時,既要有強不欺弱、富不侮貧、貴不傲賤的和諧仁愛、寬容大度的精神,又要有居安思危、富而思進的憂患意識;在國家柔弱時候,要善于“韜光養晦”、“休生養息”,靈活運用“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策略,要有“臥薪嘗膽、埋頭苦干”的堅強意志。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逐步認清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黨的執政規律,站在時代的高度,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把發展作為黨和國家的第一要務,領導人民群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提出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針對我國現實存在的城鄉發展不協調,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社會階層之間的機會不均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失衡,人與自然的不和諧,明確了“五個統籌”決策,從加強黨自身的先進性出發,要求全黨牢固樹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保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這些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
(四)科學文化是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動力。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科學一打就垮,沒有人文不打自垮。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先進文化的支持。和諧社會不是貧窮落后的社會,而是富強文明的社會。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技術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煥發。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表現和標志,它改造著自然的蠻荒,并在自然人化的過程中,強有力地蕩滌著人類社會和人類自身蒙昧,使人類從對自然的無知盲從中解放出來。貫穿于人類社會始終的科學技術,極大地提升了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的質量和數量;推動新的經濟時代的到來,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因而“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人類社會是伴隨著科學技術一路前行,從石器時代鉆木取火的發明到銅器時代青銅器的冶鑄,到鐵器時代鐵犁與牛耕的結合,到蒸汽時代機器的發明,到電氣時代的電機、電話、電燈的廣泛運用,到信息時代互聯網伸向世界的每個角落,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前所未聞的規模發展起來”,為人類社會從貧窮走向富裕,從不和諧到和諧,從悲苦走向幸福鋪墊了一條寬闊大道。
(五)先進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育主體因素。和諧社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不僅需要大力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而且需要大力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科學文化素質。在人的全面素質中,思想道德素質居于核心的地位,科學文化素質則是重要的基礎。人文文化關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包含著人們對人生理想、信念的追求,道德情操完美,真善美的贊頌,人文文化使人活得更自覺、更高雅、更有品位;使人遠離盲目與低俗,使人明是非、別善惡、講仁愛、識禮儀、修和睦、重誠信、選賢能。科學文化關乎科學知識、思想、精神、方法,科學文化的特征是理性的,科學文化使人更聰明、更能干、更有力量,使人擺脫愚昧、無知、迷信。每一次科學的突破和創新,都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豐富了人的頭腦。哥白尼、伽利略的發現,把人從上千年的神權桎梏中解放出來,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使知識得以從權力的寶座走向平民,廣播電視傳媒和因特網的應用更使億萬觀眾能夠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獲得教育的權利,今天的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努力關注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六)先進文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穩定有序環境。歷史經驗告訴人們,穩定是和諧的前提和基礎,和諧社會是建立在經濟昌盛、政治民主和文化進步的基礎上。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保持平安穩定有序環境。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始終保持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項事業生機勃勃,國際地位不斷提升,都與社會保持穩定密切相關。然而人類社會總是充滿著矛盾的社會,如何化解矛盾,協調社會各種關系,就必須依靠先進文化。因為,先進文化是社會穩定的調控器,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通過有說服力的、貼近民眾的方式,將真誠、正義、公正、友愛、和諧等價值觀念潛移默化的植于民眾的心田,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保持社會健康、有序和持續發展。
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