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月 王 瓊
摘要:美國歷史學家弗蘭克·寧柯維奇曾指出:“在20世紀,美國幾乎所有的重要的政治家都毫無例外地把文化因素考慮為其處理外交的組成部分;的確,文化在他們決策中起著明顯的,常常是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對美國的文化外交開展分析和探討,不僅有利于我們更為深刻地理解美國的對外政策,而且能夠啟發我們從深層次的文化視角來認識國際關系的本質。
關鍵詞:文化外交;文化;美國外交政策
中圖分類號:D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34—02
在國際關系領域,縱觀整個外交史,文化不僅僅是外交的背景、基礎和決定因素之一,而且不斷走向外交舞臺的前臺,獨立成為國家對外活動的一部分,出現了單獨以文化為內容的新型外交形式——文化外交。特別是從美國進入新世紀的外交實踐看,文化外交成為繼軍事,經濟外交后又一被美國政府所倚重的對外策略。正如伊萊思·泰勒·梅在美國《外交史》冬季號的一篇評論性文章中所宣稱的:“外交政策的研究能夠通過對美國國際行為和關系考察的文化分析而更為豐富和深刻。”
一、有關概念的解構與詮釋
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及文化外交,國際政治視角下的文化和文化外交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此先從這兩者的概念開始展開分析。
1.文化
作為一個在國際政治的視角下進行審視的概念而言,這里所指向的文化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概念,同時,也不同于軍事、經濟,科技實力為基礎的有形力量,而是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具有強大輻射力和滲透能力的軟國力,文化往往通過思維、語言、道德信仰及國格魅力形成一種無形的集體認同力和感召力。而這種無形的力量能夠影響別國按照自己的目標行動,產生符合本國利益的行為模式,從而達到影響、控制別國對外政策的目的。
2.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即是以文化傳播、交流與溝通為內容所展開的外交,是主權國家利用文化手段達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對外戰略意圖的一種外交活動,如同政治外交、經濟外交與軍事外交一樣,文化外交作為外交的一種活動方式、形式、手段和策略,也是服從和服務于以維護和發展國家安全利益為核心的整體外交戰略的。而且,這種形式的“和平手段”最能體現“使用訪問、交涉、談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對外行使主權”的外交特點。
二、美國重視文化外交的原因解析
近年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日益重視通過文化外交來加大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力度,從而達到保護和實現其國家利益的目的,美國這種外交行為的日益凸顯包括多個原因,主要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美國文化外交與其獨特的文化特性是分不開的,是美國文化特性的一種轉移、復制和表達
美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包括種族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及擴張主義在內的文化特性,這些特性使得美國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一直潛藏著一種美國例外(exceptionism)和救世主義(messianism)意識,這種潛意識認為美國模式是一種典范,是自由世界的“十字軍”,有義務向全世界推行美國模式。這種潛意識表現在文化領域就是一種種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這種主義使得人們對本國文化的優越感成為一種狹隘而保守的社會本體意識,把本國文化視為一種必然模式,把對本國文化和其他文化的比較建立在本國文化是正常文化的觀念基礎上,忽視其他文化模式或簡單地把其他文化看作是對正常文化的背離。在這種思想意識的引導下,美國利用其在文化領域的力量,通過文化外交這種方式來向別國發揮“吸引”和“說服”作用,最終達到同化別國的目的。
2.重視文化外交一直以來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傳統
早在對外殖民時期,美國的白人移民就揚起了“文明”征服“荒野”的大旗,不斷向其他國家推進,特別是當美國的擴張目標轉向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國這個神秘而富有魅力的文明古國時,大批的傳教士捷足先登,紛至沓來,他們自認為肩負著所謂教化中國人的“神圣使命”,不斷地向中國進行文化輸出和文化擴張。美國的文化外交政策在冷戰時期體現得尤為明顯,它自始至終都在利用其文化優勢與蘇聯展開意識形態上的交鋒。美國不時以其文化價值觀向蘇聯陣營發起攻勢,從外部促成了蘇東國家的演變,給冷戰劃上了句號,美國政界和學術界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認為,美國靠其思想意識和文化價值觀念打贏了這場戰爭。美國在歷史傳統上對文化外交的重視演化至今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外交手段。
3.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給美國文化外交提供了巨大的施展空間
當代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打破了主權國家之間封閉的疆界,促使全球層面上的交往愈益頻繁,這樣不同地域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就愈加顯而易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是全球化的始作俑者,也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文化的擴張性決定了它們的文化戰略總是處于一種“進攻的”狀態,也就是通過文化外交這種方式來影響國際關系的發展,為政治和經濟等利益的實現營造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美國在這方面尤甚。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給美國文化外交提供了巨大的施展空間,提供了過去時代所無法比擬的有利的外部環境,美國為之也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文化外交政策,試圖以“美國化”來替代“全球化”,以美國的文化價值觀來“重塑”整個世界,最終形成后冷戰時代“美國治下的和平與秩序”。
三、文化外交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分析
文化外交已經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從美國冷戰后,尤其是進入新世紀的外交實踐看,文化外交是繼軍事外交、科技外交、經濟外交之后又一被倚重的對外策略。它對于美國的影響涵蓋了方方面面的內容,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文化外交有利于塑造良好的關國形象
文化外交通過散播本國的意識形態政策和文化價值觀念,已日漸成為一種在國外培植信任和理解,樹立國家正面形象的一種有效工具,通過文化外交的形式可以增進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彼此認識和了解,從而向國外民眾傳播美國先進向上的傳統及現代文化,展示美國的良好形象,改變國外民眾對美國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爭取到他們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支持。冷戰高潮期,美國通過文化外交的手段在東歐國家民眾心中樹起的“自由”、“民主”、“和平”的正面旗幟,最后甚至引發了東歐國家大量民眾崇拜其文化而外逃至美國的現象。由此也可驗證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說過的一句話,文化項目在增強別國對美國的認同,樹立良好的美國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2.文化外交有助于增強美國意識形態(ideology)或政治價值觀念(political values)的吸引力
歷史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一直把他們的意識形態輸出作為一種關鍵的外交政策目標,并認為,如果推動各國共享價值觀和政治文化(自由、民主、人權),便可永葆
穩定和繁榮。而且,美國文化價值觀的全球性擴張已被視為實現美國國家利益的最具“魅力”的途徑,可以說,美國是利用文化外交輸出其政治制度、文化價值觀念和發展模式最起勁的國家之一。從美國的外交實踐看來,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也就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尤其是冷戰終結以來,美國就不斷加強以“自由”、“民主”、“人權”等人道主義價值觀的對外宣傳、擴張,向非西方國家推行所謂的和平演變,美國文化外交作為一種擴張手段得到了廣泛,充分而有效的運用,出現了外交領域的新景觀。發展至今天,美國則是利用各種各樣在其主導下建立起來的國際機構來塑造符合其國家利益的國際規則和國際議題,從而達到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推行美國政治價值觀念的目的。
3.文化外交日益成為贏取美國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之益相互交織盤繞,傳統上通過武力來增加自身安全系數的做法益加困難,在這種新國際背景下,文化外交作為一種工具性手段在美國安全政策中所占比重愈來愈大。基于文化傳播的文化外交較之武力運作更具有隱蔽性和長久性,而且相對廉價并易于操作,因此,文化外交在美國國家安全政策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一道重要的防線。一方面,美國可以通過文化外交來引導敵對國家的輿論向背和民意取向,以喚起國際輿論對美國的支持和理解,從而對敵對國家施以壓力。另外一方面,美國在準備對其他國家施行暴力和武力時,盡管文化外交不可能成為武力運用的替代品,但已成為了前者的補充。
四、美國文化外交政策的反思
美國自二戰后獲得超級大國的地位一直延續至今,不僅尚未動搖,而且還隨著美國在高技術領域的領先呈現出加強之勢。美國正是依靠著其在國際競爭中的種種優勢,以各種手段把其全球政治、經濟等利益轉化為現實。在此過程中,美國的文化外交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政府決策者也有意識地將美國文化作為征服他國的先行,致使文化輸出成為美國對外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特征。
盡管美國的文化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美國在國外政治、經濟等利益的實現,然而,從整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趨勢來看,不同文化的相互影響和作用越來越明顯,文化交流呈現出雙向或多向的特征。因此,美國一直以來所進行的這種單向的文化輸出活動,與整個國際文化交流的大趨勢是相悖的。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十分激烈的文化沖突,給本來就不安寧的國際社會增加了新的沖突源,給國家間發展正常關系留下了深深的陰影,這并非是杞人憂天,而是一種現實的存在。美國試圖使多元文化的世界歸宗到一種文化的統治之下,因此在開展文化外交的過程中,較少考慮到他國的利益與感受,就自行其事、獨步天下,而惹來“文化統治”、“文化帝國主義”之嫌。缺乏寬容、同情和體貼之心,必然招致他國的疏離、猜忌、反感、怨恨、抵制和對抗,最終反而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違逆了文化外交的主旨和初衷。
在當今這樣一個變化萬千的時代,美國文化要適應大勢,獲得發展,不僅要學會與異國文化共存,更重要的是不斷從不同文化中汲取所需要的養分,以求實現和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文化互動過程中出現的歧見乃屬正常,只能通過諒解和尊重來消融和化解,試圖把文化形態定于一尊的做法實不可取,只會加深歧見,引發沖突。因此,美國只有在文化外交進行平等的文化互動,才能增進在國際政治中的說服力,成功的實現文化外交的目標。
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