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郭 旺
摘要:新自由主義思潮是由經濟理論演變的一個新理論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新自由主義思潮開始蔓延。時代性、兩重性、階級性是新自由主義的本質特征,這種思潮經歷了創立時期、沉默時期、發展時期、嬗變蔓延時期,成為了“華盛頓共識”政策的理論基礎,這種政策的實施加速了拉美地區及亞洲國家的經濟改革,也加速了金融危機、貨幣危機、債務危機的爆發。針對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地位,從我國的國情出發,進行批判和應對。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警示
中圖分類號:F901.3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36—02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新自由主義開始蔓延。近幾年以來,新自由主義思潮成為了國內外學術界、理論界、思想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我們有必要認清新自由主義的本質,從其發展過程及蔓延后果中吸取教訓,立足我國實際,回擊新自由主義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挑戰,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和哲學社會科學中的指導地位。
一、新自由主義的本質
新自由主義是建立在亞當·斯密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從經濟理論演變而來的一個新理論體系,但隨著“華盛頓共識”的形成與推行,新自由主義成為了美國的國家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念。它從學術理論嬗變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范式和政治綱領。它實際上已經成為了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理論思潮、思想體系和政策主張,是國際壟斷資產階級關于全球化意識形態的理論表現,其根本目標是肢解民族國家,為壟斷資本提供更多的空間。新自由主義的核心觀點和理論是在經濟理論方面主張“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在政治理論方面主張私有制,反對公有制;強調市場機制,反對國家干預;否定社會主義;在戰略和政策方面鼓吹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
階級性、時代性、兩重性是新自由主義的本質特征:1)階級性。新自由主義對資本主義國內和國際經濟關系所做的調節,目的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新自由主義的目標是建立以國際壟斷資本為主導的全球新秩序和資本的世界積累制度,是為國際壟斷資產階級的擴張政策服務的。2)時代性。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它與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相聯系。3)兩重性。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矛盾發展的產物。它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惡性通貨膨脹,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緩和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另一方面,造成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新的矛盾和危機,特別是加大了發達國家內部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兩極分化與矛盾。
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過程
與其他思想理論一樣,新自由主義也是一定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有著自己的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
創立時期。新自由主義是作為一種經濟學理論、思潮,產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以奧地利經濟學家米塞斯、哈耶克為的新自由主義者為一方,以波蘭經濟學家蘭格為另一方的關于“經濟計算”問題的大論戰為背景,新自由主義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沉默時期。20世紀30年代爆發了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暴露了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弊端,宣告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代的結束。“凱恩斯主義”——反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要求的,著重主張以擴大政府支出創造需求和通過政府干預推動經濟增長的經濟學理論應運而生,并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流經濟學理論,這種理論否定了供給會自動地創造自己的需求的理論,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微觀和宏觀層次上都存在著市場失靈,需要政府調控才能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此理論主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宏觀經濟運行長達40年。新自由主義沉默了40年。
發展時期。由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使得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了高通脹、高失業、低經濟增長的困境,政府干預無效。正是由于凱恩斯主義政策的束手無策,新自由主義以“對凱恩斯革命”的反革命的身份占據了美英等國的主流經濟學地位。
嬗變蔓延時期。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興起,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向國際壟斷發展。適應這種需要,新自由主義開始由理論、學術而政治化、國家意識形態化、范式化,成為美英等國際壟斷資本推行全球一體化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標志就是1990年“華盛頓共識”的形成與推行。
從整體上看,“華盛頓共識”的政策主張以新自由主義理論為基礎,即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一系列理論,片面強調市場機制的功能和作用,鼓吹國有企業私有化、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場化,放松對外資的監管和政府的管理等,它們由美國政府及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制定,并由它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實施。“華盛頓共識”政策適應了國際壟斷資本向全球擴張的需要。
三、實施新自由主義的后果
新自由主義在20世紀90年代在全球發展以來,拉美地區、俄羅斯、東南亞和東歐都成為了新自由主義的重災區,成為了新自由主義的受害者。
20世紀80年代,拉美地區普遍爆發了債務危機和經濟危機,新自由主義乘虛而入,1985年美國以解決拉美債務危機為由,提出以新自由主義為基礎的“貝殼計劃”。按照此計劃,拉美國家必須對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放松對外資的限制,實現價格自由化等。到90年代初,美國政府為推銷“華盛頓共識”政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強制拉美國家進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改革。這場變革雖使得一些國家實現了從封閉的進口模式轉向了發展模式,通貨膨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也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國有企業私有化,產業向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集中,失業問題更為嚴重;民族企業陷入困境;國家職能明顯削弱,社會協調發展被嚴重忽視;金融自由化導致金融危機。
新自由主義加速了拉美地區的經濟改革,也加速了金融危機、貨幣危機、債務危機的爆發。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9年巴西的貨幣危機和2001年阿根廷債務危機;同樣俄羅斯于1992年初實行了依據“華盛頓共識”制定的“休克療法”式經濟轉軌方案,此方案中,他們不僅實行了市場自由化、國有企業私有化、經濟穩定化的思路,而且把“西方化”作為了戰略和政策的主導思想。正是由于“休克療法”的實施,原蘇聯的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體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俄羅斯也在經濟轉型的10年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危機和政局混亂當中;新自由主義也使亞洲
國家受到了影響。如:泰國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和壓力下,撤掉了自我保護屏障,過早和過度地開放金融市場,在1997年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而泰國的金融危機又很快的引發了東南亞地區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
四、新自由主義的警示
新自由主義的廣泛蔓延已使許多國家和地區受到嚴重的迫害,拉美地區各國政府正在進行積極的深刻反思,并于1998年明確提出了“圣地亞哥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積極進行著經濟體制的改革。他們已在自己的痛苦經歷中清醒,拋棄新自由主義。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引進、介紹、借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新自由主義也會隨之而人,對新自由主義,我們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地位,從我國的國情出發,進行分析和批判。
市場經濟要實行不同的行政管理,國家對于市場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與市場之間是協調。市場,特別是競爭的市場,都不是在未受國家干預的文明社會中自然成長起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行了新自由主義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GDP下降等事實表明:新自由主義是美國為推行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攻擊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政策武器,其核心就是金融領域和資本市場的自由化,以實現所謂的“全球一體化”。
對于新自由主義我們要堅決摒棄:1)絕對自由化。新自由主義所主張的自由化,主要是指金融自由化、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這實際上是對經濟弱勢國家的經濟主權的弱化。因此,我們在參與國際競爭的同時,應加強防范風險意識,特別是保留國家對金融強有力的監管和調控能力,以維護國家的經濟獨立和經濟安全。2)全面私有化。這一點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就越需要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流通,不可能完全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3)全面市場化,反對政府干預。高功效市場需要堅強的國家行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必須利用財政、金融等經濟手段,以及指導性發展規劃等措施,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4)全球一體化。新自由主義的全球一體化,是國際壟斷資本統一全球的制度安排。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在長期的“一球兩制”形式下,我們必須高度警惕“全盤西化”,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和哲學社會科學中的指導地位,否則就有可能導致理論和政策上的失誤。
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