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鳳
摘要:孔子主張的是以義為上、見利思義與取之有道相統一的義利觀。孔子的義利觀仍具有現代價值,有助于協調市場經濟中的義利關系;有利于利益主體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新義利觀,這對構建和諧社會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孔子義利觀;見利思義;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B2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66—02
孔子的義利觀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道德觀念,曾對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過重大的作用。今天時代雖然變了,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和諧社會仍然會碰到義利問題,并且與傳統社會相比,此問題變得更為突出。因此,傳統的義利觀仍具有其現代的價值,它不僅有助于市場經濟發展中義利問題的解決,而且對構筑和諧社會也具有現實意義。
一、孔子義利觀的基本內涵
孔子提倡的是以義為上、見利思義與取之有道相統一的義利觀。孔子認為,君子要以義為重,把人的道義價值看做高于物質利益的準則。孔子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把君子通達于仁義、小人通達于財利當做君子與小人對待物資利益與道義原則的標準。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金錢和地位,這是人人所想要的,若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們,君子不接受。貧窮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若不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們,君子不為。在孔子看來,求富貴、避貧賤是人的本性,但要合理、合義、合道地求之與避之。他教育人們在物資利益誘惑面前要見利思義,臨財不茍。同時,孔子并不否認“利”的重要,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要把人們趨利求富的本能引導到為公和道德的正道上來,用義御利,以義統利,物質財富能讓百姓安居樂業,維持社會安定,這是社會的關鍵。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說明孔子注意到了物質利益在人們生活的重要地位。但謀利,要取之有道,取之有理。
二、孔子義利觀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發揚孔子的義利思想。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各種不和諧現象、各種社會失衡甚至社會沖突時有發生。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能有效運轉,新的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已經建立起來但還極不完善。市場的整合作用還有限,市場經濟的各種弊病開始產生,社會失范也開始產生。在市場經濟影響下,多元的利益主體開始產生,其追求利益的欲望被激發出來。一些個體或小團體開始不顧道德和法律規范的約束,不擇手段地進行原始積累。人們的收入差距和社會差別在迅速擴大,帶來了群體間心理的沖突和人們的行為失范。過分看重物質利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有所滋長;以權謀私、錢權交易的腐敗墮落現象日重;良知泯滅、假冒偽劣;見死不救、甚至偷扒搶殺屢見不鮮。這些都損害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原則,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和完善。但是如果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道德好、品質好、樂善好施、扶危濟困,那將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另一方面,弘揚孔子義利觀的精神價值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建設和諧社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根本需要。柏拉圖最早提出“公平即和諧”的理念。而要真正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高度重視社會公平和正義;重視對多樣化利益的整合和調節。更重要的是作為行為主體的人們應樹立正確的義利觀。
三、學習和借鑒孔子的義利觀,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新義利觀。
首先,“明辨義利”“分清公私”是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新義利觀的理論前提。在中國傳統的義利觀中,“明辨義利”是十分重要的。“辨義利”就是要分辨出什么是“義”,什么是“利”,以及兩者的關系如何,不能義與利不分。孔子說:“義者,宜也。”這里的“義”是相宜、合宜之意。孟子講:“義,人之正路也。”這里的“義”是指正確的道路。朱熹說:“所謂利者,豈必殖貨財之謂?以私滅公,適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在朱熹看來,利不僅是物質上、經濟上的財利,而且也是人的一種利欲、利心。義與利的范疇,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義”則引申為道義、道德、正義、公德等。“利”則引申為利益、功效、利欲、私利。現代人對義和利以及兩者之間關系的理解是多重的,但義利關系中最基本的一個層面是如何處理不同利益關系,即涉及到個人對他人、個人對集體、個人對國家與社會的利益關系以及企業對國家、社會的利益關系。儒家指出害義之利就是私利,和義之利就是公利,公利重于私利,人應當以“為天下興利”為務,而不是謀個人或少數人的私利。而今某些當權者公私不分、義利混淆。經常打著“為公家辦事”“工作需要”等幌子,干著損公肥私、假公濟私的勾當。老百姓也養成占公家便宜、鉆國家空子、不占白不占等惡習。其實,貪不在貧,廉不論富,而在于是否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質。只有做到公私分明、義利有別,才可能杜絕“以權謀私”的現象,順利地倡導廉潔清正、不徇私情、不貪不腐。如果以私奪公,民眾是不服的,那么人際關系也就不可能和諧。所以,在義與利面前,百姓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國家利益為重,擺正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的關系;領導者能:“茍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以民眾利益為重,擺正公仆與百姓的關系,廉潔行政,這將會有力地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其次,“以義謀利”“有故之利”是實現社會主義新義利觀的有效途徑。孟子說:“富,人之所欲。”孟子認為物質欲求是人的本性。孔子講:“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在儒家看來,人們要想獲取富貴,應采取合乎“義”的手段,用非法的、不仁不義的謀利手段獲得的富與貴,是不足取的、可恥的。如果僅僅以利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而不用義約束、規范人的行為,將會導致不良后果,使利走向不利,即“放于利而行,多怨”所以,要興合義之利,除背義之害,主張謀利要取之有道、取之有理、取之有故。當取而取,當得而得。誠如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中明確指出的那樣,“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競爭和協作、自主和監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關系,反對見利忘義、惟利是圖,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形成健康有序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規范。”就是說,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新義利觀,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在對目前多樣化的義利觀“揚棄”的基礎上,達到義和利的統一。當然道德要求如果還只依靠社會的宣傳、說教、道德榜樣,依靠個人的道德修養,效果肯定不盡人意,而且在運作方式上目前明顯地暴露出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加強道德建設的同時,還必須重視法制的建設,這樣才能使義利和諧統一。
再次,“貴義興利”“義利并重”是社會主義新義利觀的時代要求。中國傳統的義利觀提倡“貴義興利”“義利并重”的唯物主義道德原則,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加強人的經濟行為中正直、正當、正義的品德,注重國計民生的實際效益,使百姓富足安樂、社會穩定,有著強大生命力的價值意義。在現實生活中,道義不能脫離功利,天理不能脫離人欲。正如管仲所說的“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反對空談義理的教條主義和壓制百姓生活欲求的禁欲主義。如果我們把孔子的義利觀轉化為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價值觀,我們必須分析和超越傳統,如果我們空談道德性命,或者將道德原則同個人福利對立起來,抽象地宣揚存理去欲,就會挫傷勞動生產者的工作積極性,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如果只求個人福利,不顧社會正義,置公共利益于腦后,將功利主義引向個人利己主義,甚至不擇手段地牟取暴利,勢必造成市場經濟的混亂,危害社會和諧與安定。構建社會主義新義利觀,具體來講,就是在借鑒和總結傳統經驗基礎上,要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但又尊重和保障公民個人的合法利益,堅決反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犯和損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個人和社會利益和諧統一地增長。
當代西方思想家羅爾斯強調“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在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大潮中,必須正確處理義利關系,既要用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道德原則去引導、調節人們對利益的追求,保障和促進各種正當利益的發展;又要以經濟發展和調節人們利益關系為手段,保證現代社會道義原則的實施和更新。因此,必須站在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上,對古代“義利觀”進行理性評判和現代轉換,實現價值重構和規范創新,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新義利觀。為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道德理論依據和精神動力。
編輯/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