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季君
摘要:明治時代是日本資本主義形成發展并走向軍國主義的時代,由于歷史條件和民族傳統等國情的不同,使日本在創立資產階級軍國主義時有著自己固有的歷史特性,亦使其軍國主義在二戰結束后雖遭到失敗卻難以從根本上被清除。戰后以來,日本軍國主義在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思潮中表現明顯,這些右翼勢力活躍在日本政界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它威脅到亞洲和日本平民的安寧生活,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今天,深刻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形成的歷史特性,從本質上加深對日本軍國主義的認識是極富現實意義的。
關鍵詞:日本;明治維新;軍國主義;歷史;形成
中圖分類號:K31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68—03
列寧曾經指出:“現代軍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結果”。在世界近現代史上存在過三個十分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即德國軍國主義、沙皇俄國軍國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它們皆是為了進行侵略而瘋狂擴軍備戰,把國家置于軍事控制之下的黷武思想、政策和制度。但這三個國家的軍國主義的歷史命運各不相同,而且由于這些國家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和民族傳統等國情的不同,它們在創立軍國主義時各有自己的特性。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奉行軍國主義戰略,四處侵略擴張,尤其在二戰中,日本給亞洲國家和人民造成極大的傷害。盡管二戰結束后美國占領當局對日本進行了和平改造,但軍國主義勢力并沒有得到徹底根除。戰后以來,日本右翼勢力猖獗、軍國主義陰魂不散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縱觀日本明治時代(19世紀60年代一20世紀10年代初)其資本主義形成、發展并走向軍國主義的進程,筆者以為,近現代日本軍國主義作為一種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軍國主義,則尤具如下歷史特性。
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與封建主義軍國主義一脈相承。日本的近現代軍國主義不是在資本主義形成之后,而是在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開始形成時具有明顯的半封建的性質,這是一個很大的特點。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明治維新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在經濟、政治、社會、思想上保留著大量的封建殘余。這是十九世紀中葉日本和世界的歷史條件造成的。明治維新前夕日本社會的資本主義尚處于萌芽階段,近代資產階級只有明治維新后在國家大力從西方移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百般扶持下才得以形成。著名日本學專家賴肖爾的說法:明治維新的原動力既不是農村和城市民眾的革命運動,也不是封建體制從內部崩潰,而是日本傳統社會對外部壓力的成功的適應。因此,領導這次維新變法運動的,不可能是近代資產階級,而是中下級武士改革派。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前半期,在亞洲發生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事件,這就是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清政府,在中英鴉片戰爭中慘遭失敗。這就使鄰國日本受到一次空前強烈的“西方資本主義沖擊”,而沖擊波并非停頓。十多年后的1853年,美國用武力逼迫日本開國。1854和1858年,西方列強以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加于日本,使日本面臨嚴重的半殖民地危機,有可能重蹈中國之覆轍。在外力高壓下日本民族意識迅速覺醒,統治集團中的先覺者中下級武士改革派,擔當起了“明治維新”領導者。他們立意學西方,開國進取,實行“富國強兵”,以圖民族之振興。但是這部分人頭腦中固存著封建軍國主義的武士道和“軍事立國”的“武國”思想。因此,他們本身就成了封建軍國主義和資產階級軍國主義的“繼往開來”者,是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的中介體。因此,資產階級軍國主義和封建軍國主義是一脈相傳的。
日本軍國主義與“皇權主義”緊密聯系。日本資產階級軍國主義形成之時,正是明治維新后期日本天皇制確立前后。日本繼1885年創立近代內閣制之后,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憲法付諸實施。憲法共7章76條,其核心,是“天皇主權論”,憲法規定日本實行君主立憲政體,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天皇為國家元首,“神圣不可侵犯”,“總攬一切統治權”。按照這部憲法,天皇擁有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外交權、官員任免權、軍隊統帥權等無所不包的大權。議會實行兩院制,兩院名義上是平等的,而事實上貴族院具有特殊控制力,而貴族院議員相當一部分由天皇任命,因此實際上議會也是控制在天皇手中。內閣是根據天皇的敕令建立的,國家最高行政權屬于天皇,而不屬于內閣。日本政府機構中還有一個作為天皇咨詢機構的由皇親國戚和重臣組成的樞密院,其權力凌駕于議會和內閣之上,左右著國家的政務和政局。就在日本近代天皇制得以確立的這個過程中,1888年日本正式成立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參謀本部(1893年起改稱海軍軍令部),即通常所說的“軍部”。它們作為直屬于天皇的軍令機關,握有“獨立的”軍事統帥大權。而天皇作為陸海軍統帥,根據慣例軍部負責人、陸軍參謀總長、海軍軍令部長,擁有直接上奏天皇商議國家大事的“幃幄上奏”大權,這種權力進而又擴大到內閣中的陸、海軍大臣,造成軍人官員在政治機構中的特殊地位。軍部的出現及其相對獨立的特殊地位,標志著日本軍國主義體制開始確立,日本資產階級軍國主義開始形成。而1889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又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它固定下來。此后作為軍國主義核心勢力的軍閥把持軍部中樞,控制政府的陸海軍部,左右政局,決定國策,這一直是日本軍國主義在政治體制上的最大的特點。而且由于它同近代天皇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明治維新逐步發展起來的日本資產階級軍國主義又稱“天皇制軍國主義”。
日本軍國主義的淵藪是武士道精神。武士道起源于日本平安時代(8世紀末—12世紀末)的中期。當時封建莊園主為了鎮壓人民起義和擴大自己的勢力,把自己的家臣和仆從組織起來保護莊園,從而形成了宗法關系和主從關系相結合的軍事集團,即是日本的武士階級;武士集團首領不斷制定“家規”“家法”教管武士,根本是為了效忠主人,這就是日本“武士道”的起源。鐮倉幕府時代(1192—1333年),武士道與禪宗相結合,禪宗的哲學理念與修養方法,成為武士陶冶精神的指南。德川幕府時代(1603—1867年)由于朱子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所以,儒家倡導的忠信仁義道德使整個武士階級形成了忠信相依、生死與共的共同體道德。這種共同道德一旦與神道教宣揚的天皇崇拜思想相結合,就生出忠君、愛國、忠誠、犧牲、信義、廉恥、名譽、尚武等種種道德信條,形成了武士最完美的道德——武士道。在明治維新中,武士當權者們在向西方學習過程中又把頗感興趣的、俾斯麥時代的德意志帝國的軍事封建意識注入到武士精神中,形成新時期的“武士道”。1878年陸軍省頒布的《軍人訓誡》中就把“三德”作為軍人的天職,竭力向士兵灌輸“忠義”“勇敢”“服從”的武士道精神。1882年又以天皇名義頒布了《軍人敕令》,進一步規定,軍人應盡忠孝、正禮儀、重信義和崇儉樸這幾項武士道的規范,把武士道進一步發展為近代軍人的信條。這樣,“武士
道”成為近代日本軍隊的教育核心和靈魂。不僅如此,明治政府頒布《教育敕語》把武士道精神灌輸給全體國民,武士道精神成為了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將西方的法西斯同其封建主義的“武士道”精神糅合起來,形成日本特有的“武士法西斯軍國主義”,給亞洲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這是很值得注意并加以批判的。
“大陸政策”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基本國策。由于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進行的,日本的軍事改革在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雙重作用下,逐步走上了畸形發展的道路,形成了對鄰國侵略擴張的思想一“大陸政策”。而且成為日本從明治時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一歷史時期的基本國策。它的核心內容是以武力征服亞洲大陸乃至世界。在幕府末年,當日本面臨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時,倒幕維新運動領導者、下級武士改革派的一部分人便在謀求“富國強兵”、解決民族危機的過程中,產生了“失之于歐美,取之于鄰國”的思想。如吉田松陰曾說:“……培養國力,迫使容易攻取朝鮮、滿洲、中國服從我國,既由朝鮮、滿洲奪取土地,來補償從俄美所受到的損失?!边@一思想,對明治政府的開國元勛山縣有朋、木戶孝允、巖倉俱視、伊藤博文等人產生了重大影響,構成了他們的民族主義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治維新時期輿論界也出現了脫亞入歐、侵越擴張的論調,以福澤渝吉的《脫亞論》最具代表性。1885年3月,他在文章中稱:“我國與其坐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隊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對付支那、朝鮮之辦法,不必因為鄰邦而稍有顧慮,只能按西洋人對待此類國家之辦法對待之”這種思想影響和左右著日本以后的社會思潮和國策的制定。1868年,明治天皇發布《天皇御筆信》中明確了日本的所謂“國是”,即“繼承列祖列宗之偉業…‘開拓萬里波濤”“國威布于天下”,表示日本要用武力征服世界。隨著日本軍事近代化速度的加快,軍事力量的日益增強,其對外侵略的野心日益膨脹,最終形成了侵略中國和朝鮮進而稱霸世界的總方針——“大陸政策”。其標志是1890年日本首相山縣有朋“主權線”“利益線”理論的提出。它的基本思路是:日本本國疆域系“主權線”,而與日本主權線之安危緊密關聯的地區則被其視作“利益線”。他強調在群雄爭霸的時代,“僅僅防守主權線已不足以維護國家之獨立,必須進而保衛利益線”,否則,就“不可望成為完全獨立之國家”。即為了對付沙俄,日本必須將朝鮮、中國滿州納入日本的勢力范圍之內。這就是日本第一屆新內閣提出的新時期侵略擴張總方針。以后歷屆內閣都承襲了這個方針,并加以補充、發展。從此,日本開始了其長達半世紀的窮兵黷武、侵略擴張、肆虐亞洲的黑暗歷史。
軍國主義教育使日本軍國主義時代國民意識扭曲。日本軍國主義一貫注重向全體國民灌輸軍國主義思想,并利用天皇制權威,強制推行軍國主義教育,把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納入天皇制軍國主義教育的軌道。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天皇至高無上”“忠君愛國”“忠勇尚武”。1890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譽頒發《教育敕語》,標志著日本軍國主義教育制度的建立,這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一個重要歷史特征之一?!峨氛Z》指出;“吾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厥美。此乃吾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在于此”它還要求全體臣民“一旦遇有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敕語》成為每一個學生和日本人思想意識和言行的規范和準則。明治政府通過“家族社會教育、教養修煉,同時依靠學校注入式的知識強化形成戰前三位一體的國家主義道德教育模式,不僅造成了日本人人格發展的缺陷,也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狹隘的愛國主義意識”。日本國民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團隊精神,被軍國主義扭曲為絕對服從天皇制及軍隊的集團意識;日本國民崇敬神靈的傳統意識,被軍國主義利用為對天皇的絕對崇拜;日本國民勤勞、勇敢的民族特性和尚武精神被軍國主義者轉變為“效忠天皇”“為國捐軀”“英勇善戰”的主導性意識。所以,近代日本民族精神一開始就具有兩面性:“既有‘尚武、有為、勇敢、積極、緊張而又認真的精神之長處,又有‘殘忍、殺氣騰騰、性急而度量小之缺陷。這種兩重性是促進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動力。”。在日本軍國主義形成、發展到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直至崩潰的整個過程中,日本的國民意識深受軍國主義影響,并成為日本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的社會思想、意識基礎。今天日本軍國主義教育的流毒仍未肅清。
日本軍國主義由“富國強兵”走上歧途。明治維新日本推行“富國強兵”政策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使國家迅速發展起來。當時提出的“富國強兵”的口號,是武士革命者進行明治維新的唯一信念、追求、目的和內容。這使得日本在較短時間以亞洲唯一一個后起的小國家而在世界舞臺上占據了一個強國的地位。但由于明治維新改革運動的不徹底,使得“富國強兵”的后果是建立了對內實行軍事警察專制和對外實行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體制??梢哉f,“富國強兵”是“富”的地主資產階級的“國”、“強”的軍國主義的“兵”。在倒幕運動中掌握領導權的下級武士,不僅在新政府中握有軍事實權,而且控制了國家的中樞權力機關。他們抱有較強的封建武士的世界觀,以“日本乃萬國之本的國家”和建立“武國”作為信念,他們心懷以日本為中心征服世界的野心,并崇尚武力,以殺伐征戰、窮兵黷武為榮。明治政府把“強兵”視為“富國之本”,極力主張把日本國策的根本放在“強兵”上,并傾注國力擴充軍務。在明治初期的10年中,軍費占全部經費的80%,從1878年起,陸海軍的直接軍費占財政預算總額的比率逐年增大。到1893年前后,日本已建立起一只具備海外征戰能力的近代化常備軍。
當然,日本“強兵”的目的是“富國”,其方式是效仿西方列強進行殖民掠奪。歷史證明,日本社會的資本積累,與其對外侵略、擴張及掠奪是分不開的。正因為如此,“富國強兵”的基本國策,使日本歷史上的侵略野心在近代社會得到惡性膨脹,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日本對外侵略擴張,便很快演變成一條赤裸裸的軍國主義路線,成為亞洲最兇惡的國家。1873年借口“流球事件”入侵臺灣,占領流球,索地賠款。1875年后多次侵略朝鮮。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清政府簽定《馬關條約》,日本侵占了臺灣,控制朝鮮,還得到2·3億兩白銀的賠款(相當于日本當年財政收入的2倍)。明治政府確實使日本走了一條“強兵的富國”之路,其后的統治者更加膨脹,1915年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由于各國間的矛盾和中國人民的反抗而破滅,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遭到徹底失敗,國家和人民為此付出極其慘痛的代價。
綜上所述,日本明治時代進行的新政使日本軍國主義形成了固有的歷史特質,它已成為影響日本的一種綜合性的歷史積淀。戰后以來,日本軍國主義在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思潮中表現明顯,這些右翼勢力活躍在日本政界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否認和美化日本的侵略戰爭歷史,企圖通過教科書事件和修改戰后日本憲法等為軍國主義招魂。特別是最近以來,日本右翼保守勢力將中國等受害國及民眾受到感情傷害而表達的義憤,引導成日本民眾的抵觸、厭惡乃至對抗情緒。日本政府也在戰爭歷史認識和戰爭責任政策上顯示出強硬姿態,尤其是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無視中國等受害國政府和民眾的強烈反對而一意孤行。世人不得不質疑:像日本這樣對歷史尚且不能負責的國家,如何能夠對現實和未來負責?
編輯/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