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愛
摘要:分散經營的農業如何走向市場,解決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問題,產業化運作的組織形式是至關重要的。農業產業準一體化經營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組織形式;合作制是又快又好地發展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的主要途徑;準一體化經營必須創新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準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76—02
一、農業產業準一體化經營是有效的經濟組織形式
農業產業準一體化經營是通過特定的契約安排形成的特殊組織,是指為了打破分散的小農經濟運作模式,為了建立分散、組織化程度低下的小農生產和大市場的有機聯系而通過農戶與中間組織、龍頭企業按照最大化準租的一致目標組成的,既不等同與企業、也不完全是市場交易的復合經濟組織。這種組織形式既可以克服企業的激勵不足的弊端,也可以減少市場交易的不確定性、機會主義行為等不利的影響。
農業產業準一體化經營,有利于根本上解決農業走向市場的問題。農業產業準一體化經營的核心,是建立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體系。這個產業體系是“貿”字當頭,把產品的銷售放在了第一位,依據市場的需求興辦農產品加工業,依據農產品加工業的需要去組織農產品的生產。這是對過去“生產什么賣什么”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性改革。農業產業準一體化經營,有利于農業從單純原料生產向完整的產業體系轉變,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問題。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農產品的生產在農村,加工和流通往往在遠離產地的城市,而且產、加、銷三大環節又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形不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形不成利益共同體,農民的收入只限于出售初級產品,不能分享加工、流通利潤,因而農業比較效益低。建立貿工農準一體化經營的產業體系,將關聯產業納入農業的范疇,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國內外的情況均表明,農業必須從單純原料生產向貿工農準一體化經營的完整的產業體系轉變;農產品必須在初級產品的基礎上加工、轉化,多層次增值;農民必須在出售原料的基礎上分享加工、流通利潤,以增加收入,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農業產業準一體化經營,有利于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通過分戶聯片生產、聯合加工和銷售的途徑實現規模經營效益。實踐證明,實行農業產業準一體化經營,是家庭經營和規模效益二者兼得的一個好形式。家庭與龍頭企業的關系,不是工人與工廠的關系,而是一個產業鏈中上、下游之間的關系。龍頭企業輻射半徑一般比較大,往往突破了社區的范圍,形成較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基地和區域性支柱產業,充分發揮了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
二、合作制是發展農業產業準一體化經營組織的制度基礎
建立貿工農準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產業體系,關鍵是要有大批起核心作用的龍頭企業。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準一體化經營的需要來看,在多種形式的龍頭企業中,應以農民自愿聯合興辦的合作制的加工、流通企業為主體。從國內外的情況看,在家庭分散生產的基礎上,依靠農民自己組織起來,采取合作制的辦法,聯合發展加工或流通,是又快又好地建立貿工農準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產業體系的主要途徑。在日本和歐盟的一些發達國家,農場主的初級產品80%左右是合作社加工銷售的,其他商業組織只占15%一20%。我國這種加工、流通型專業合作社也已開始出現。山東省萊陽市農民興辦各類加工銷售合作社399個,已入社農戶達78.6%,滿足了大多數農戶迫切需要龍頭企業帶領的要求,對推進農業產業準一體化經營起了積極作用。
在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推行合作制,能夠確保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留在農村,返還到農民手中,實現“分利補農”的目標。其他類型的加工、流通企業,雖然能夠為農民解決“賣難”,提供一定的生產服務,但由于與農戶生產的原料一般是“買斷”關系,企業加工、銷售后所得利潤,與提供原料的農產無關,農民沒有分享,農業的延伸效益沒有回到農業中來,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相反,合作制的加工、流通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初級產品不是“買斷”關系,而是把農民提供的初級農產品進行加工、銷售后,將其中大部分工商利潤按農民提供原料的份額進行返還。國內的例子,如萊陽市的各類專業合作社按社員交售農產品的多少進行利益返還,1996年共向社員返還利潤1300萬元。國外的例子,如丹表的斯特弗屠宰加工廠,它是5000個養豬農戶所共有的合作企業,規模是丹麥最大、也是歐洲最大的,1994年獲利潤2.05億丹麥克朗,除留下6000萬用于技術開發和其他經營費用外,其余全部返還給農民。又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藍寶石杏仁協會,是由4200余個杏仁種植者組成的合作組織,人會會員生產的杏仁不問價格先交給協會統一分級、加工、銷售,協會按統一的商標(藍寶石)、合理的價格銷售會員的產品,并把銷售的純利潤扣除6%后全部直接返回給會員。
三、準一體化經營必須創新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
目前我國農業準一體化經營機制有待完善,中介組織建設滯后,服務功能較弱。目前,連接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專業合作組織僅有3萬多個。利益聯結不夠緊密,訂單履約率低,缺乏應有的風險保障機制,尤其在奶業上反映突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中介服務組織特別是行業性中介服務組織的發展比較滯后,存在發展規模小、覆蓋面不寬、服務能力弱等問題。對市場發展的規律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把握,農業準一體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與市場發育不全的矛盾依然存在。再以黑龍江省為例,當前黑龍江省農產品加工業普遍存在著“基地生產什么,企業加工什么”的現象,基地還沒有完全按照企業需要進行專業化原料生產。同時由于生產投入不足,技術服務不到位,不能保證原料優質優價等原因,致使優質原料與加工優質產品的矛盾十分突出;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連接還不夠緊密,目前的訂單式農業市場的影響較大,履約率低,公司+協會+農戶的模式效果比較好,但正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進一步培育和推廣。
多數龍頭企業與基地、與農產之間的關系還是停留在訂單層次上,有的只是單純的買賣關系,利益聯系不緊密,難以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有效機制。如海南省現有的農業產業化組織中,許多產業化組織與農戶通過合同的方式進行利益聯結,占產業化組織總數的46.5%,但是這種合同關系缺乏穩定性,有的企業在農產品市場價格低時拒絕收購、壓級壓價、拖欠貨款,損害農民利益;有的農民在市場價格高時不按合同約定把農產品賣給企業,缺乏信用。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難以有效地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滯后,法律地位不明確,登記管理辦法難以適應其特殊的市場主體的要求,在技術、資金、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服務還不能有效地滿足農民的需求;行業協會的發展也存在官辦的色彩,調控手段不足,這些都不能適應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國際化的要求。
編輯/佳忠